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8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33.2岁。诊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4例,脾囊肿1例,脾肿大、脾功能亢进3例。均行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组平均手术时间15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46mL,术后平均禁食2.25d,平均住院时间6.5d。脾囊肿组手术时间80min,术中失血量50mL,术后禁食2d,住院时间7d。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组平均手术时间20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00mL,术后平均禁食3.67d,平均住院时间7.3d。各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掌握适当的手术适应证,注意规范细致的术中操作和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63例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体会张文青解放军451医院信息科1992—02~1994—06,我院采用德国WOLF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3408例,其中70岁以上患者63例,手术时间短(7~12min),术前一般不下胃管、导尿管,术中出血少,术后3...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用电凝处理胆囊动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8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电凝法处理胆囊动脉的临床资料。结果电凝法85例(98.8%)术中、术后无继发出血;1例因胆囊动脉封闭不牢固需要用夹闭法。平均手术时间38min(20~7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ml(5~3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d(1~5d)。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合理应用电凝法处理胆囊动脉止血效果可靠,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痛苦轻,住院时间短,高危病人能耐受等优点,随着LC技术不断成熟,高龄老年患者的手术指征放宽,手术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做好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106例65岁以上老年胆囊结石病人并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经临床筛选的位于肝脏左外叶及Ⅵ肝段适合行腹腔镜手术的肝脏肿瘤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1岁。所有患者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地在腹腔镜下施行了肝部分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及延长腹壁小切口,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手术时间52 min。术中出血量20~200 mL,平均出血量110 mL。术后住院时间4~8 d,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未发现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检查证实23例肝细胞癌,7例肝脏血管瘤。结论经过临床选择的病例,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方法,对肝脏边缘型小病灶行完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更具微创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避免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从1996年5月至2005年5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共计3000例.其中男性1 876例,女性1 124例,年龄23~91岁.胆囊息肉920例,慢性胆囊炎并结石1 743例,急性胆囊炎256例,胆囊中占位病变81例.病程1天~28年,既往有手术史15例,术前均经2次B超或B超+CT明确诊断.全部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治愈,无死亡.手术时间15~10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2~500 ml,平均35 ml;术后无并发症者住院时间2~5 d,有并发症者住院7天~6个月. 结果 共处理并发症27例,其中中转开腹手术13例,保守治疗10例,再次手术2例,介入治疗2例.包括胆管横断损伤6例(发生率为0.20%),术中及时发现并转开腹手术行胆管对端吻合T管引流术;胆囊动脉出血转开腹手术止血7例(发生率为0.23%);胆瘘10例(发生率为0.33%),经保守治疗均治愈;术后腹腔反复感染1例(发生率为0.03%),经保守治疗3个月后,再次手术证实为胆囊结石遗留在胆囊窝引起;术后黄疸3例(发生率为0.10%),其中1例为反复腹腔感染引起,行胆肠吻合术,另2例为术中损伤胆总管中转开腹手术行T管引流术后T管过早脱落或拔除,行DSA下PTC后,胆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愈率100%. 结论 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熟练规范的操作可大大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96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结果本组96例均顺利完成胆囊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0min(24~70min);术后平均住院4d(3~5.5d)。术中出现并发症6例,均未采取特殊处理,对症治疗后无严重后遗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粘连少、痛苦轻、恢复快、术后瘢痕小等优点,值得推广,但仍然存有并发症;因此应严格遵循手术原则,并规范手术操作以减少并发症,从而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在肝外胆管变异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外胆管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逆行性胆囊切除。手术时间35~70 min,平均50 min;所有患者恢复顺利,无黄疸、出血、胆漏、发热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3. 5 d。15例患者术后随访1~4个月,随访期间行彩超、MRCP检查显示胆管无狭窄、无结石。结论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时,要重视胆道变异的存在,对于有肝外胆管变异的患者,在解剖胆囊三角困难时,可以变通为逆行性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对于我院治疗的118例老年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采取手术护理配合措施,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全部患者采取护理配合措施后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3.2士18.7)min,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9士1.8)d,期间未发生中转开腹病例。结论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取手术护理配合措施可提高患者的预后,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胆囊结石合并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100例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胆囊切除术。结果100例胆囊结石合并高血压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是胆囊结石合并高血压患者成功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用于老年患者诊断及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1 560例患者资料,年龄(71.6±11.4)岁,其中60~69岁1 116例,70岁及以上444例,数据包括患者的临床和生化特征,ERCP诊断和并发症。结果对潜在的复合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60~69岁和70岁2组中相关因素的差异未见统计学差异(P=0.039)。老年ERCP检查和治疗中,60~69岁和70岁及以上2组间在成功插管、插管困难和插管失败方面均有一定差异(P0.05);2组间胆总管结石发生胆道梗阻和临床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但2组间ERCP诊断、术后并发症和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均有一定差异(P0.05),70岁及以上的患者耐受性较好,但胆管结石大约是60~69岁患者的2倍(P=0.004)。结论老年患者进行ERCP诊断和治疗是安全的,且耐受性良好,对7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ERCP并发症风险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6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4岁(46~81岁);31例同期住院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对照,其中男性2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5岁(44~80岁)。对两组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型和管壁定量指标差异。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的最大血管总面积[(99.3±20.9)mm2]、最大管壁厚度[(4.1±1.3)mm]和最大管壁标准化指数(0.57±0.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9.9±13.3)mm2、(2.9±1.1)mm、0.40±0.09](P均〈0.05)。缺血性脑卒中组的颈动脉复杂斑块(Ⅳ-Ⅴ型和Ⅵ型)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能有效筛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为临床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老年重症脓毒症病人的应用安全性。方法选择26例重症脓毒症病人,其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71~89岁,平均年龄77-2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连续血液净化疗法,每次治疗24.48h.置换液以前稀释方式输入,血流量200—250mL/min,置换液流速3000—4000mL/h,采用普通肝素或无肝素抗凝。结果18例好转而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5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心肺复苏后脑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病人平均动脉压、心率和氧合指数[P(O2)FiO2]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前后血乳酸、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下降明显(P〈0.05),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亦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对老年重症脓毒症病人并非禁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以有效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微流口鼻罩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监测的准确度,以及吸氧对PET(CO2)监测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意识清醒、拟在局部麻醉下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4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6岁。随机分为两组,吸氧组和不吸氧组。吸氧组患者用微流口鼻罩吸氧(氧流速5 L/min),并同时监测经微流口鼻罩PET(CO2);不吸氧组患者只监测经微流口鼻罩PET(CO2),不吸氧。两组患者均持续监测心率(HR)、收缩压/舒张压(SBP/DBP)、脉搏氧饱和度(SpO2)、PET(CO2),在PET(CO2)稳定并持续5 min情况下抽取股动脉血,测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同时记录PET(CO2)。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微流口鼻罩PET(CO2)与Pa(CO2)相关性较好,吸氧(氧流速5L/min)情况下PET(CO2)与Pa(CO2)相关系数r=0.815,不吸氧时PET(CO2)与Pa(CO2)相关系数r=0.694。两组患者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相似,吸氧组Pa(CO2)与PET(CO2)的差值[Pa-ET(CO2)]为(0.41±0.34)kPa[(3.10±2.56)mmHg],95%一致性界限为-0.256~1.080 kPa(-1.92~8.12 mmHg),不吸氧组Pa-ET(CO2)为(0.25±0.33)kPa[(1.90±2.49)mmHg],95%一致性界限为-0.396~0.902 kPa(-2.98~6.78 mmHg)。两组Pa-ET(CO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流口鼻罩监测的PET(CO2)与Pa(CO2)有强相关性和较好的一致性,经微流口鼻罩PET(CO2)可以准确反映Pa(CO2)。氧流速5 L/min对经微流口鼻罩PET(CO2)监测的准确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非肾盂旁肾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59例非肾盂旁肾囊肿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16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50.58岁。共66个囊肿,其中40岁以上患者46例,占78%。在超声实时引导监视下,对59例非肾盂旁肾囊肿穿刺抽液,囊液定性后注入无水乙醇冲洗,并保留5~20 mL无水乙醇,边退针边注射麻醉剂,术后嘱患者经常变换体位。结果 59例非肾盂旁肾囊肿一次穿刺成功率98.4%,总有效率100.0%,1年后治愈率79.3%,无一例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用无水乙醇冲洗硬化治疗非肾盂旁肾囊肿并置留少量无水乙醇,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费用低,疗效确切,是一种理想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肝脏杨氏模量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53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213例,女性340例;年龄2l~80岁,平均年龄50.4岁。按照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20.39岁)183例,中年组(40~59岁)250例.老年组(60~80岁)120例。应用法国声威公司AixPlorer超声诊断仪,所有研究对象均首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再进行肝脏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行肝脏杨氏模量值定量分析,于深度4cm处测量感兴趣区域(ROI)(直径:lcm)内测量肝组织杨氏模量值。结果553例研究对象总的肝脏杨氏模量值为(6.10±1.31)kPa;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分别为(5.72±1.25)kPa、(6.21±1.63)kPa、(6.26±1.74)kPa,青年组低于中年组、老年组(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及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定量检测正常人肝组织的杨氏模量值.杨氏模量值与年龄有关.但与性别无关。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肝脏杨氏模量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完成CABG有395例,其中男299例,女96例,平均年龄62.3岁,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18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结果本组平均搭桥3.2支。体外循环时间62~170 min,平均8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102 min,平均68 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72 h,平均18 h。围手术期死亡8例,死亡率2.0%,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术后发生室颤抢救无效死亡1例,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功能均明显改善,195例心绞痛症状完全缓解,85例症状较前减轻。随访280例,随访时间8个月至11年,远期死亡5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下CABG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北京市城区少儿冬季血清维生素A(VA)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 VD)水平,分析营养状况。方法: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14岁少儿292例,按年龄分为0-1岁、2-3岁、4-6岁和7-14岁四组,完成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每例少儿血清VA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质谱串联法测定每例少儿血清25-OH VD水平,分析各年龄组VA、25-OH VD水平差异及每组低水平VA、25-OH VD检出率。结果:(1)292例少儿血清VA平均水平为(1.09±0.29)μmol/L,不同年龄组VA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10.96,P0.01),以0-1岁组最低(0.9±0.31)μmol/L;所有受检少儿低水平VA检出率为43.84%(128/292),不同年龄组低水平VA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4.74,P0.01),0-1岁组检出率最高(76.32%)。(2)292例少儿血清25-OH VD平均水平(22.12±8.51)ng/ml,不同年龄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7.56,P0.01),7-14岁组最低(18.34±6.34)ng/ml;所有受检者中低水平25-OH VD检出率为80.17%(233/292),不同年龄组低水平25-OH VD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3.79,P0.05),4-6岁组最高(87.05%)。结论:冬季,常住北京市城区0-1岁幼儿的VA最低,7-14岁的25-OH VD最低,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川崎病(KD)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KD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并发GCA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的KD并发GCAA患儿为GCAA组;选取同期KD并发中小冠状动脉瘤(CAA)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GCAA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GCAA组纳入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发病年龄3个月至10岁,平均(2.9±2.8)岁。中小CAA组纳入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Pearson χ2检验结果提示,年龄≤6个月或≥5岁、发热时间〉14d、延误诊断、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Hb降低、ESR升高和ALB降低与GCAA发生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延误诊断(OR=2.998,95%CI:1.004~8.950,P=0.047),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OR=6.556,95%CI:1.561~28.542,P=0.010),ESR≥100mm·h^-1(OR=3.591,95%CI:1.164~11.079,P=0.026)为发生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延误诊断、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ESR≥100mm·h^-1为KD并发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的关系。方法对0~14岁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的儿童,通过其家长填写调查问卷、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尿常规、泌尿系统B超、肾功能、肝功能及其他血、尿生化指标等检查,筛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石及其他损害。将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配方奶粉分为三聚氰胺高含量组和三聚氰胺低含量组,将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的时间分为≤30d和〉30d,依据年龄分为≤1岁、~2岁、~3岁、~6岁和~14岁组。分析性别、年龄、配方奶粉中不同三聚氰胺含量和用奶时间对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的影响。分析泌尿系统结石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情转归。结果接受筛查儿童22091名,患泌尿系统结石374名,其中男性223名,女性151名,男∶女约为1.5∶1。①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3岁各年龄组,三聚氰胺高含量组均高于三聚氰胺低含量组(P〈0.001);~6岁组,三聚氰胺高含量组高于三聚氰胺低含量组(P〈0.05);~14岁组,三聚氰胺高含量组与三聚氰胺低含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聚氰胺高含量组各相邻年龄组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聚氰胺低含量组除≤1岁组与~2岁组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相邻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侧肾结石309例,双侧肾结石60例,单侧输尿管结石6例,双侧输尿管结石2例,膀胱结石4例,尿道结石2例。③93例住院治疗的泌尿系统结石患儿中,血尿8例(8.6%)、脓尿7例(7.5%)、蛋白尿3例(3.2%)、尿痛或尿哭5例(5.4%)、少尿或无尿2例(2.2%)、水肿2例(2.2%)、血β2-微球蛋白(β2-MG)增高25例(26.9%)、尿β2-MG增高4例(4.3%);BUN和SCr增高各2例(2.2%),均无磷酸激酶同工酶和ALT升高。9例需外科治疗,其余内科保守治疗。治愈34例,好转55例,未愈2例,自动出院或转院2例。结论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有关,泌尿系统结石发生可能与年龄无关,与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相关的泌尿系统结石可能对肾脏有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