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要求,结合天锡煤矿+260水平31采区井下的实际条件,确定构建一个容纳50人、生存室长25m、有效使用面积100m2的采区避难硐室。从硐室结构、地面钻孔压风系统、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讯照明系统、供配电系统等方面,研究了3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的功能需求和配套设施,可为同类规模矿井永久避难硐室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矿井的安全防护水平,减少因矿难事故造成的损失,笔者以某矿山现场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该矿某采区以间距为基准设置避难硐室,及以硐室数目为基准设置避难硐室的试验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井下人员疏散完成所需最短时间与避难硐室的分布和数量均有关系。采区的避难硐室并不是设置得越多越有利于人员疏散;若以间距为基准设置避难硐室,避难硐室设置的最佳间距为180 m;若以硐室数目为基准设置避难硐室,则按等间距设置避难硐室比以硐室间距为基准设置的疏散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3.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磊  赵毅鑫  姜耀东  宋宜猛 《煤矿安全》2011,42(11):144-147
提出了建设由永久性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移动式救生舱组成的相互独立却紧密结合井下避难硐室系统,辐射全部采矿活动区域以帮助井下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出了避难硐室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阐述了3种类型避难所在实际矿井条件下的布置原则和结构形式,煤炭企业的避难硐室建设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娇  王筱冬 《煤矿机械》2018,(2):139-141
为探明矿井采区巷道内火灾时人员应急疏散情况,给矿井采区巷道内避难硐室的合理设置提供参考。通过Pyrosim火灾仿真模拟软件和Pathfinder人员疏散仿真模拟软件对矿井采区仿照真实情况分别进行建模,在火灾模型中均匀设置11个高为1.6 m的烟雾监测器,在人员疏散模型中分别设置3种不同布置的避难硐室情景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3种情景下人员疏散所需时间分别为311 s、159 s、119 s;比较发生火灾时各烟雾监测点的TASET与3种情景下相同位置的TRSET,只有情景C中避难硐室的设置才能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矿井采区内在主巷道需设置永久避难硐室,在进风巷道和回风巷道每间隔约100 m需设置临时避难硐室,在采煤工作面两端需设置移动救生舱,确保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逃生。  相似文献   

5.
《煤》2017,(8)
井下永久避难硐室是当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避免人员伤亡的重要保障,而救援井实现了地面与井下永久避难硐室的有效连通,保证救援期间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文章介绍了余吾煤业S1采区应急救援井的施工设计方案和方法,以给其他矿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17,(10):165-168
为防止煤矿井下火灾、爆炸、突出等灾害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对井下进行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十分必要。对紧急避险系统进行整体分析、优化,并结合矿井避灾路线,设计出合理的避难硐室以及避难硐室内的基础设施。结果表明:避难硐室的建设能够保证井下工作人员在受到灾害时给予充分安全的避灾场所。紧急避难硐室的建设在煤矿安全高效生产上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孙青珠  刘和荣  王小兰 《煤》2014,(3):33-35,46
根据魏家地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采区划分、采煤方法等的特点,按照井下三级应急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目标,确定了魏家地煤矿永久避难硐室避险系统,针对矿井现在的开拓与生产布局,对硐室的位置、断面及支护方式进行具体设计,为避难硐室配备了相应的基本装备,另外对避难硐室的维护与管理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确保避难硐室在发生事故时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井下永久避难硐室是矿井"六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避难硐室的结构、设备,着重阐述了该硐室"系统可靠、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的设计特点,通过井下真人试验,在额定防护时间内,具备满足避险人员各项生存技术指标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针对葛泉矿煤层易自燃,煤尘有爆炸性,易导致矿井发生重大灾害的问题,设计在南翼三采区、北翼三采区各布置1个额定100人的采区永久避难硐室和1个30人的采区临时避难硐室。避难方式采用副立井提升避难和避难硐室避难。井底车场附近作业人员由副立井提升避难,井底车场不设永久避难硐室。避难硐室采用专用管路供风,专用供风管路一部分利用副井井筒的压风管路作为供风管,另一部分采用聚乙烯管敷设新管路。  相似文献   

10.
依据挖金湾矿巷道布置以及井下人员分布情况,以安全可靠、避险方便、建设费用低等原则,通过对避难硐室关键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避难硐室生存环境基本设计方案,能为井下避险人员提供不少于96h的基本生存条件,提高矿井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矿井应急救援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