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表现为患耳侧听觉皮层优势(16/22).正常受试者及单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双侧初级听觉皮层的激活体积和强度均随刺激频率的增高而降低.结论 两组人群听觉皮层激活偏侧性的改变表明在单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初期,听觉皮层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Rat model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caused by cavernous nerve ablation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寻找大鼠海绵体神经并建立神经损伤所致ED大鼠模型。方法 对 2 0只大鼠进行解剖 ,在外科显微镜下找到海绵体神经并经电刺激试验证实。随后将 4 2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侧海绵体神经损伤组及双侧海绵体神经损伤组。术后 3周用阿朴吗啡试验来评估所建动物模型。结果 盆主要神经节位于背侧前列腺后外侧叶表面 ,其最大的传出神经就是海绵体神经。诱发阴茎勃起的电刺激参数是 :电压 5V、刺激频率 2 0Hz及刺激时间 5ms。术后 3周 ,阿朴吗啡均能诱发对照组大鼠阴茎勃起 ,30分钟内平均勃起次数为 2 5 7± 1 4 0 ,实验组大鼠 ,无论单侧损伤还是双侧损伤 ,均丧失勃起功能 (0 0 0± 0 0 0 )。结论 大鼠较大的盆主要神经节及海绵体神经易于辨认 ,电刺激反应明显 ,而且大鼠价格便宜 ,易于饲养及购买是建立海绵体神经损伤性ED模型的理想动物。此外还发现 ,无论是单侧海绵体神经损伤还是双侧损伤 ,损伤后早期 ,大鼠均丧失勃起功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BOLD-fMRI技术观察22例单侧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纯音刺激时,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大脑两半球听觉皮层激活情况,对激活体积和信号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并探讨BOLD-fMRI定量分析对揭示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觉皮层特点的应用价值.实验发现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纯音刺激健耳时,对侧听觉半球优势消失,其听觉皮层可能发生了结构重塑.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及Nogo-A、Ng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和双侧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Nogo-A、Nogo受体(NgR)表达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电刺激在脑梗死治疗及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且存活的脑梗死大鼠分为对照组、单侧电刺激组、双侧电刺激组(各32只),另外假手术组32只、正常组8只。对照组、假手术组自然恢复;单、双侧电刺激组接受电刺激治疗。于第1、3、7、14、21d利用平衡木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情况,第3、7、14、21d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梗死灶周围皮质Nogo-A和NgR阳性蛋白的表达。结果电刺激治疗的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双侧电刺激组恢复优于单侧电刺激组。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各时间点Nogo-A和Ng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后第3、7d对照组Nogo-A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电刺激后Nogo-A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P<0.05),双侧电刺激组较单侧电刺激组下降(P<0.05)。脑梗死后3?d至21d对照组与假手术组Ng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后NgR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双侧电刺激组NgR的下降较单侧电刺激组明显。结论电刺激能够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双侧电刺激效果优于单侧电刺激,下调Nogo-A和NgR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不同方式经穴电针刺对大鼠脑局部缺血皮层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的电针刺刺激对缺血脑组织神经功能的激增作用 ,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MCAO) ,分别观察单侧针刺法和双侧针刺法在造模后即刻 ,10min ,2 0min和 30min 4个时点对皮层脑电图 (EEG)振幅和频率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 4个时点的EEG振幅和频率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单侧电针刺组的EEG振幅和频率显著高于模型组 (P <0 .0 5 ) ;双侧电针刺组与单侧电针刺组比较 ,前者的EEG振幅和频率显著增高(P <0 .0 5 )。针刺两组对EEG振幅和频率的激增效应以针刺后前 10min或 2 0min最为显著。结论 电针刺可显著激增缺血脑组织的功能 ,使其电兴奋性提高 ,双侧电针刺法的激增效应明显优于单侧电针刺法。同时电针刺对缺血脑组织功能的激增效应随时间延迟出现衰减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苗勒管发育异常、听力缺失及连接蛋白26突变三者间的可能关系,对6年内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为苗勒管发育异常的所有患者(24/519)进行评估。听力测试结果显示有5例(22.7%)患者存在未被认定的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而遗传学评估未发现任何1例有连接蛋白26突变。苗勒管发育异常、听力丧失与连接蛋白26突变@Rabinson J. @Orvieto R.$Infertility and IVF Unit,Department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Barzilai Medical Center,Ashkelon,Israel Dr. @Shapira A. @李跃萍…  相似文献   

7.
经皮神经电刺激合谷穴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合谷穴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表现,为揭示针灸效应中枢机制提供可视性数据.方法:对8名健康右利手年轻被试者进行左手合谷穴经皮神经电刺激,同时进行全脑fMRI,对脑内活动区域进行定位.结果:经皮神经电刺激合谷穴激活的脑功能区主要以对侧为主的双侧枕叶视觉皮层(BA19),前扣带回、海马回、对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铁胺对β-地中海贫血儿童听力的影响.方法 28例地中海贫血患儿,去铁胺每天30mg/kg,使用便携式皮下输液泵,每周使用2~6次.所有患儿于进行纯音测定并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和铁蛋白浓度.结果 28例患儿中7例(25%)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频率在4000~8000 Hz,其中轻度听力丧失3例,中度听力丧失2例,重度听力丧失2例.听力丧失与听力正常组之间的年龄、血红蛋白浓度、铁蛋白浓度、每次和每周去铁胺剂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地中海贫血儿童低剂量和不规则使用去铁胺也可能出现听力损害,对使用去铁胺的患儿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测以避免出现不可逆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初级视皮层区硬脑膜上柔性微电极阵列记录视皮层电活动的方法,比较黑白棋盘格图形和黑白闪烁刺激在诱发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方面的差异.方法 成年健康家猫5只,静脉持续麻醉,肌松、呼吸机人工通气,采用自行设计的柔性微电极阵列,微创植入并固定于视皮层定位区的硬脑膜上.比较无视觉刺激和有视觉刺激的视皮层电活动,验证是否能记录到VEP;给予闪光和图形视觉刺激,记录和比较视觉诱发电位的峰值和潜伏期.结果 通过微创手术将微电极阵列植入并固定在视皮层定位区的硬脑膜外;在硬脑膜外微电极阵列可记录到有效VEP;黑白棋盘格图形刺激与黑白闪烁刺激相比,前者诱发的VEP谷峰值显著高于后者(P<0.01),而诱发的VEP波谷潜伏期较后者长(P<0.05),且波峰潜伏期则显著长于后者(P<0.01).结论 在视皮层定位区硬脑膜外首创的微创植入并固定柔性微电极阵列的方法 适用性、重复性好,黑白棋盘格图形刺激优于黑白闪烁刺激,经硬脑膜外利用微电极阵列记录诱发电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1:20比例配伍时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的影响。方法 比较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1:20的配伍后与单药组抗电刺激皮层惊厥作用的药效与时效。结果 联合组抗皮层惊厥作用较单药组用药明显增强,而且持续时间延长。结论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以1:20比例配伍在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测定模型的抗惊厥作用优于单药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FNS后感觉皮层及基底节PKCγ和PKCδ表达的变化 ,以探讨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 (FNS)预置性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建立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模型 ,分别在电刺激后即刻 ( 0h)、1、3、7、10d取感觉皮层及基底节所在脑组织 ,冰冻切片 ,进行PKCγ和PKCδ免疫组化染色 ,图像分析测定平均光密度值。并设立假刺激组及小脑顶核(DN)刺激组作为对照。结果 一侧FNS后即刻 ,对侧感觉皮层及基底节PKCγ和PKCδ表达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而 1d后PKCγ和PKCδ表达显著增高 (P <0 .0 1) ;3d后 ,其表达有所降低 ,7d后其表达水平仍高于假刺激组 (P <0 .0 5 ) ,10d后降至基础水平。同侧感觉皮层及基底节在FNS后 1d ,PKCγ和PKCδ表达也有显著增高 (P <0 .0 5 ) ,但其增高水平明显低于右侧 ,3d后其表达降至基础水平。假刺激组及DN刺激后 1d ,PKCγ和PKCδ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FNS诱导皮层及基底节PKCγ和PKCδ表达的增高 ,可能与FNS诱导的预置性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 1∶2 0比例配伍时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的影响。方法 比较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 1∶2 0的配伍后与单药组抗电刺激皮层惊厥作用的药效与时效。结果 联合组抗皮层惊厥作用较单药组用药明显增强 ,而且持续时间延长。结论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以 1∶2 0比例配伍在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测定模型的抗惊厥作用优于单药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在切除功能区癫痫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5 例应用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外科治疗的顽固性癫痫病例,第1 次手术,根据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埋置颅内皮层电极与可能癫痫放电区域,术后进行皮层脑电监测、皮层电刺激定位躯体运动区,绘制病灶与功能区关系图,而后将CT、MRI、MEG 或PET 图像融合,在术中MRI 镜下导航行致痫病灶的精确切除.结果 25 例第1 次术后成功实施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癫痫病灶周边的运动功能区.将患者的MRI、MEG 或PET 图像进行融合,20 例在术中MRI 镜下导航将术前所确定的癫痫灶全部切除,5 例因病灶与功能区有部分重叠,行癫痫灶部分切除,残余少许皮层小功率热灼.1 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对侧肢体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颅内皮层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精确定位意义重大,而图像融合和术中MRI 镜下导航为患者癫痫灶的精确切除和功能区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皮层电刺激法对糖尿病患者神经近端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糖尿病人100例,健康人对照组120例。将大脑皮质电刺激仪与肌电诱发电位仪相连,用表面电极记录左侧拇展肌的电刺激下的运动诱发电位,弓形表面刺激电极阳极在上、阴极在下,将阴极分别置于T12棘突、S1棘突和腘窝三点,用电压500V,脉冲宽度150μs的经颅皮层电刺激。结果糖尿病人与对照组在电刺激诱发运动诱发电位的潜时及波幅均有显著差异。三节段的传导时间顺时差,糖尿病人较对照组延长。糖尿病人较对照组,T12-S1段、T12-腘窝段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结论经颅皮层电刺激法对糖尿病人神经近端损害的定位及节段性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双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对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后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双侧rTMS组(15例)、单侧rTMS组(15例)和假刺激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双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两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单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健侧大脑半球假性刺激,假刺激组接受与双侧刺激组相同参数的两侧大脑半球假刺激。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治疗前,双侧rTMS组和单侧rTMS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假刺激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假刺激组,且双侧rTMS组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单侧rTMS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单侧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双侧高频rTMS联合传统吞咽康复治疗可有效治疗单侧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16.
用清醒麻痹的家兔进行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束旁核痛兴奋单位的放电活动,观察侧脑室注射纳洛酮对单位的伤害性放电以及皮层电刺激抑制单位伤害性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28个单位中,13个单位的伤害性放电出现了易化;14价受到抑制;1个无明显变化。②在皮层电刺激抑制伤害性放电的24个单位中,17个单位的抑制受到不同程度削弱。③纳洛酮对皮层抑制效应的削弱与其对伤害性放电的易化和抑制效应间无明显关系。提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可能在皮层电刺激抑制束旁核痛兴奋单位的伤害性放电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脊髓电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状态脑电高频振颤活动的影响.方法 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8例.采用致癫剂戊四唑诱导的强直 — 阵挛急性发作动物模型.脊髓电刺激组大鼠在致癫剂注射开始前5 min予130 Hz脊髓电刺激,刺激持续20 min.应用MATLAB的Findpeaks功能提取强直 — 阵挛发作期皮层脑电图中的快速涟波振颤(250~600 Hz)成分,通过评估总快速涟波出现次数对脊髓电刺激的抗癫痫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阐述.结果 戊四唑诱导的棘波放电与快速涟波振颤活动同步出现,与对照组相比,脊髓电刺激使总快速涟波出现次数降低了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脊髓电刺激有癫痫抑制作用,该作用与电刺激介导的快速涟波振颤相关去同步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8年 Erb 氏首先将电刺激测定神经肌肉兴奋性用于临床,开创了电生理应用于临床的新纪元。Dawson(1947)首用自动叠加技术在刺激末梢神经时,在对侧头皮记录到躯体诱发皮层电位。贮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MEP)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经颅对皮层运动区及脊髓行电刺激多导联描记肢体肌的MEP ,对临床拟诊脊髓病变和非典型、非单纯周围神经损害的 39例患者 ,测定皮层刺激MEP的潜伏期 (Lcor)、脊髓刺激MEP的潜伏期 (Lsp)、中枢传导时间 (CMCT) ,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结果 :观察组Lcor、CMCT明显延长 (P <0 .0 0 1) ;Lsp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39例中 34例分别进行了CT、MRI、椎管造影等相关检查 ,其中 30例 (88.2 4 % )在MEP提示的相应节段发现有压迫脊髓的病灶。结论 :MEP对脊髓病变尤其波及运动系统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无创、简便而准确的电生理学定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对脑中央区皮层进行皮层电位诱发的最佳刺激参量.方法 使用皮层电极在10只新西兰雄兔中央后回感觉皮层对应部位记录N20-P25波,沿中央后回运动区皮层向前移动电极直至记录到一个波型相反、波幅相近、位相倒置的波型(P20-N25波),定为运动中枢刺激点.使用不同刺激参量直接刺激该点,在上肢掌长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 10只新西兰雄兔均记录到N20-P25波和P20-N25波,并成功诱发MEP.各组高频串刺激的刺激电流阈值均低于单波刺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监测方法;高频串刺激在脑中央区皮层MEP监护中优于单波刺激;当串刺激参量限于一定范围(时程0.2~0.3 ms,频率300~500 Hz,方波个数3~5 个)时,均能安全、有效地诱导出皮层M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