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兴起,21世纪初叙事学发展空间得到扩大,并实现了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尚必武的专著《当代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论著,采用费伦的修辞叙事理论,将研究视野扩大,为我国叙事学研究领域提供了发展载体与基础。《当代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基础,采用“故事”和“话语”的“二分法”,将叙事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做一梳理分析,概括出各种理论的得失利弊,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对电影叙事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叙事批评在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在西方,叙事学诞生之初,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叙述者的作用和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纯形式研究;后经典叙事学则以阐释具体作品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具体作品的意义.自觉的叙事批评经过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将文本的叙事分析和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叙事批评大致经历了文史不分的叙事批评、感悟式的文学叙事批评、有理论自觉的叙事批评三个阶段.叙事批评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运用叙事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批评;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叙事批评和其他批评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40年中,发轫于法国、影响整个北美和欧洲大陆的年轻学科——叙事学在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碰撞中不断得到整合和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发端、70年代的兴盛、80年代的危机和90年代的再度兴盛之后,叙事学已然成为一门具有广泛性的显学。文章对西方后叙事学理论、流派进行梳理和概述,希图由此把握叙事学研究范畴和研究范式的演进,窥探西方叙述学在走向后经典叙事学之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其结构论哲学思想之上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们一反传统批评家以作品内容为本体、以作家的主观精神为动力的文学叙事观念 ,提出了以文学结构形式为本体、以文学法则程式为动力的新叙事理念 ;德里达从其解构主义思想出发 ,深刻洞察到了结构主义叙事学过分强调文学叙事的普遍统一性而完全忽略了它的具体差异性的致命弱点 ,提出了一种以具体多样的话语文本为本、以能动多变的个人天才创造为动力的新型的文学叙事理论 ,将西方的符号叙事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结构主义浪潮而诞生的叙事学理论不仅拓宽了文学研究话语空间,也影响着中国自古代以来传统的叙事视角。1960年代后,叙事学理论先后经历了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型叙事学两大阶段。本文拟通过对叙事学理论发展脉络的综述及其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特点,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探讨新的理论空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叙事学是以结构主义为基础而出现的一个学派。俄国学者普罗普的“叙事功能分析法”则是叙事学中较早的一种理论。作品的深层结构可以让我们了解作品形成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8.
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呈现出的根本矛盾是叙事模式的普遍性原则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特殊性境遇之间的矛盾。结构主义叙事学提供了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叙事成规,但当以叙事成规去解读具体文本的时候,则不断遭遇叙事作品特殊性的挑战。结构主义叙事学式微之后,后结构主义倾向于将每一种叙事模式都放置在一定的政治、文化、历史语境之中予以探讨,比较多地照顾到叙事模式变化的特殊性。这意味着,当代叙事学已经从传统的诗学研究走向了与政治学和文化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梳理、论证了当代叙事学和电影叙事理论的理论源头、基本框架和理论特征。文章指出20 世纪以来的两大思潮四脉流向对叙事学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和直接的影响:一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思潮;二是以俄苏形式主义文论和斯特劳斯、弗莱的神话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诗学——神话学理论思潮。进而区分了当代叙事学与古典叙事理论的不同理论特征。文章认为,当代电影叙事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形态,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以建构电影“句法学”为主要研究特征的“语言结构表意说”。二是以艾柯、沃伦为代表的主要着眼于电影影像符号学的“影像符号编码说”。三是被人们称之为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理论,可称之为“本文修辞策略说”。四是以米特里、波德威尔为代表的带有综合色彩的“叙事美学与艺术说”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史记》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其叙事艺术,学术界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研究者们又大都囿于旧有的文艺理论模式,几乎都停留在对作品的人物描写、情节组织和语言艺术的分析评价上,很少对《史记》的叙事文学特点进行新视角的探讨。而从60年代发展起来的西方结构主义批评,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即主要是小说;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力图使小说艺术成为一门科学,他们对叙事文体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叙事学”。尽管叙事学理论还缺乏系统化、条理化,但它结合作品就叙事学中的某些问题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也还是可供借鉴的。而叙事学涉及最多也较集中的是叙述人问题和时空问题,因此本文也从这两方面入手,就《史记》的叙事文学特点和成就进行一点探索,希望能从现代小说理论出发,较深入全面地研究《史记》的叙述人问题和时空问题,以更好地认识《史记》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叙事学在本世纪的兴起,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文章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安徒生童话的叙述视角作一探讨,通过双重视角的分析,透视安徒生充满真情的爱的人格写作。  相似文献   

12.
1958年,俄国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以《日瓦戈医生》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本文从叙述学的视角揭示它在形式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略论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学开辟了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研究的新天地,而罗兰.巴特又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模式颇有成效,用它来分析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问题,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特点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方回,对于研究宋代诗史和宋代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回顾了20世纪百年来方回诗学研究的状况。20世纪的方回诗学研究,30年代和40年代是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清人论争的继续,并有新的见解。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个时期,其中,80年代老一辈的研究者,上继前辈学者的思路继续推进,同时引进新的理论作新的思考;而新一代的学者已经开始以新的理论眼光加入讨论。90年代则在新的宽广的理论视野的观照下审视方回诗学,推动研究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发展建设时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为文艺美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和进入国家体制内建设时期。文艺美学的学术内涵在学科界定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是艺术的审美经验;在研究资源上包括中西马以及现代的理论资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各个艺术门类的成果以及当代大众文化资源等;其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改造了的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其理论贡献是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战线的综合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理论转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为我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文艺美学在当代遇到诸多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众文化的勃兴使艺术与非艺术以及美与非美界限模糊,民族文化的振兴要求文艺美学更快地走向世界,理论上则是艺术终结与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等都对文艺美学的存在及其内涵提出责疑。而对其应对则是立足于理论、学科与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文学理论教材的理论变革和模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学理论教材的理论突破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审美性的回归两方面,其整体风貌,包括编写体例、学观念、研究视角、理论指向、学术视野、学术语言等,发生了显转换。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真正进行研究并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是在60年代以后,尤其是以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学思想为代表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在我国,对教育生态的关注始于80年代,发展很快,并出版了系列论,但对于教育系统的层次生态如高等教育的生态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史,同中国近代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其间,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沛然兴起.中国史学史即是其中的一个学科.在白寿彝教授的长期耕耘下,这一学科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创立阶段,而在八九十年代逐步走上学科建设的轨道,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学术群体,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处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前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