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师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教师劳动的目的、任务、对象、手段、产品的特殊性,论证了师德建设中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教学应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新型的师德理念,登及在师德建设中如何加强“以人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弘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精神,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市教育系统“教育品牌创建年”和“课堂教学改革年”的实际,我局决定以师德教育月为契机,在全市教育系统中深入开展“让师德在课堂教学中闪光”的师德建设活动,使机关干部、学校管理者、教师的各项诚信服务得到进一步落实。  相似文献   

3.
延庆一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制定了“融入而不孤立”“自然而不生硬”“长效而不功利”的原则,提出以课程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科学、系统、长效。
  打好基础保障教育效果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校重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一是通过培训提高任课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引导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三是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四是完善课堂评价机制,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日前,九江市教育局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今年要突出“爱与责任”这个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主题。为了使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取得实效,该市将通过读好书、树典型、查不足、严整改等措施来强化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该市将组织开展“四个十”评选活动(即评选10名师德师风标兵、10名学生最喜爱的教师、10名教师最信赖的校长、10篇优秀读书心得文章)。并认真做好“三评”工作(即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和家长评学校)。对缺乏爱心、不负责、歧视后进生、以教谋私等社会反映较集中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实行责任追究制。()九江市师德师风教育突…  相似文献   

5.
池进芳 《广西教育》2008,(16):11-11
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师表、师德教育之魂。师表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还是一种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师德魅力铸就了教育之魂,这种教育之魂体现在教师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爱护学生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博爱”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相似文献   

6.
丛林 《教育艺术》2010,(1):33-34
笔者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得出这样的认识,师德建设来自两个渠道:一为外在因素。即取决于教育自身日益完善健全的各级各类的规章制度.这是确保教师德育水准的底线.任何人不得突破.否则就会出现诸如“范跑跑”之类的师德严重失范者。二为内在因素,即取决于教师内心对师德的渴求度,如果师德建设缘自教师内心的自发的要求.那么在这种动力下.较为完美的师德也就可以“计日程功”了。  相似文献   

7.
一、现阶段师德存在的问题“德乃师之魂”,师德是教师立身之本,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基石,“师德”简言之,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确切地讲,“师德”应该是教师为人之道,它不但表现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且还应该表现在教师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师德建设再一次提到议事日程。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新形势下,“以人为本”将成为当前师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教师讲课吸引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呆板、生硬,常令学生昏昏欲睡。那么,如何增强教师讲课的吸引力,从哪些方面增强教师讲课的吸引力呢?我们的体会是:一、高尚的师德是增强教师讲课吸引力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师德的引路人。”当前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师德教育,明确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人师”的道理。教师不只是教书,还得育人,而且首先是育人。新的世纪,新的阶段对教师师德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们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积极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以“师德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多年来,市教育党委、市教委以“师德建设”工程为载体,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的理念,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各项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严萍昌 《高教论坛》2003,(6):156-158
“两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增强“两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本文拟从思想觉悟、理论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师德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两课”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德育教师的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有效影响和积极作用,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效应从根本上影响着德育的质量。所以提高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德育教师除了具备和所有教师相同的素质外,还特别要具备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法律素质、学识素质和创新素质这几个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3.
郭华  黄先平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2):76-77,80
任何教材都具有德育意义,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必要又可能。德育课的组织实施不仅要靠“两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还要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先教做人、后教做事的潜在优势。这是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教师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与学校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紧密相关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新基础教育”研究让教师在“讲教学设计”,“讲教学过程”和“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反思”中,不断感悟新的教育理念。“新基础教育”研究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四项创新”促成“四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大学生“四成”教育的内涵和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的重要性。贯彻“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服务为重”的“四为”原则,实施“德育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相似文献   

17.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方法,让德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实现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效率与教育模式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光钦 《教育研究》2005,26(7):75-79
“相似教育模式”以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倡导“和合教育”、“关键知识”、“规律中心”,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立足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情景,对既定的教育规则、原理、方法、内容等进行共性与个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同化与裂变的“和合”,从而形成对教育诸要素“同与变异的统一”现象的规律性认识,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相长。“和合教育”是相似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课程性特征之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首先表现为它是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之一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性是其最突出、独有的特征。学校德育的课程性特征是以学校德育理论课程的知识师授性和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行为师导性这两种课程表现形式得以体现的。优化这两种课程形式的正向功能,弱化其负向功能,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国家和政府高瞻远瞩,启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框架下,新课程标准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与目标,突出了思想性和发展性;二是围绕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把健全人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放在首位,设置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学内容;三是围绕教学活动与评价,强化了活动作为主要路径,要结合多主体(教师、学生、专家)评价促成育人效果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开设心理健康国家课程和地方专门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学活动等,这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该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