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单芯电缆传输这种通讯技术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了部分电路、部件的技术指标;作为一种数据传输的手段,对单芯电缆传输技术在海洋专用CTD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2.
胡葵英 《海洋科学》1982,6(5):64-64
ZC—1型重力测波仪是一种电缆遥测波浪测量仪器。它用于船舶停泊状态下,释放带有测头的浮子,并用电缆传输信号,利用安装在船舱内的二次仪表,连续地记录海浪的波高和周期。由于仪器采用重力测波原理,它不要求固定的安装点,可随波逐流,测出波面参数,所以该仪器可用于深海远洋测波。  相似文献   

3.
探测距海面几米高以下的温、湿和风等气象要素的梯度变化,以获取梯度廓线及贴水层大气的动量、热量和乱流等通量传递系数,是研究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必要手段。由于海上工作条件不同于陆地,进行海上大气梯度探测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适应我国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需要,我们研制成功了一种采用小型浮标系统,通过电缆遥测海面温度、湿度和风速的仪器—《海面温湿风梯度仪》(以下简称《梯度仪》)。由该仪器可得到距海面以上5米内不同高度的温、湿和风速的梯度资料。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是在陆地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下,黄河所携带的泥沙物质逐渐发育、演化形成的滨海湿地系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在横向上的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沉积体叶瓣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划分.以HS908孔的粒度、有孔虫、孢粉、测年等数据为基础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在垂向上的演化序列进行划分,认为其在...  相似文献   

5.
海底电缆多次波衰减是国外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研究关注相对较少,相应理论和实验研究相对匮乏。介绍了OBC多次波的压制方法,对上下行波场反褶积衰减海底电缆表面多次波方法理论及相应技术流程做出了详尽阐述。该方法不需要震源信息、不需要去掉直达波和鬼波,即可达到衰减表面相关多次波的目的,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验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是典型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可观的固碳能力。植被碳库和沉积物碳库是蓝碳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变化过程决定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能力。本文尝试从碳库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不同植被碳库之间、不同沉积物碳库之间以及植被碳库和沉积物碳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指出物种竞争、外源碳输入以及生物地貌学过程在碳库相互作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碳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两个孟加拉湾风暴对我国降水不同影响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资料对比分析了1999年10月16~19日、26~31日孟加拉湾两个强热带风暴在我国不同地区造成的强降水,得到:它们造成的降水落区和强度差别,主要决定于中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及中低纬系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投向了国家科学院 ,建议评估创立新的全面研究世界大洋深部及其海底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在以 W Ryan为首的专家组已制定了计划。专家组认为 ,建立传播发生在水层和洋底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其它过程的信息、并能长期工作的遥测站系统是必要的 ,技术上是可能的。它们可以固定在专门的浮标上或当前不再使用的水下电力或通信电缆上 ,并与自主操作的下沉仪器同时工作。专家组的副组长地球物理学家 R Detrick建议立刻将新的规划与已经在华盛顿大学开展的“海王星”系统制定工作相结合 ,初步的评价表明 ,建立新的系…  相似文献   

9.
SBF4—1波浪方向浮标测量系统是测取波浪传播方向的遥测波浪仪器。浮体采用圆锥形,随波性能好,在海上连续使用中,历经数次强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工作正常,该仪器总体设计合理,在测波仪中首次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先进可靠,设计的软件在现场实时处理出波浪能谱、方向谱、波浪传播方向代表值以及波高、周期等特征值,满足了波浪观测的需要。在方向谱的处理上,增加了L—H方法。仪器经专家评审鉴定,认为设计思想新颖,技术资料齐全,系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  相似文献   

10.
海啸及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前 言 海啸是许多海洋国家滨海地区的猛烈海洋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历代文献中也称为“海溢”、“海侵”等。其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局地海啸在海啸波到达前,还经常有强烈地震。我国也是一个多风暴潮灾的国家,历代都把风暴及海底地震引起的潮位异常变化,混称为海啸、海溢、海侵或大海潮等等。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在学术上把风暴原因引起的潮位异常统称为风暴潮,而把海底地震引起的潮位异常则称为海啸。 日本称海啸为“津波”,意为港湾中的浪。西文大多取津波的译音─Tsunami。在英文文献中,曾经用“潮浪─Tidal Waves”一词,这是极不恰当的,因为海啸并非由潮汐或潮汐力所引起。鉴于人为的海上核爆炸也能引起局部区域海啸,为了区别,在许多文献中也用“地震海浪─Seismic Sea Wave”一词。加拿大学者 Murty T.S.引用 Van Dorn W.G.1968年提出的定义:海啸是指在海洋中形成的自由洋面大尺度短暂扰动重力波系。他还认为  相似文献   

11.
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的研究对于海水入侵的灾害防治及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海水入侵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归纳了地质条件(包括海岸边界坡度、含水层介质分层、水力传导系数和弥散度)和水动力条件(包括海平面和地下水位的变化)这两类基础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了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机理,同时指出将相互作用、互有联系的影响因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研究,会更有利于理解海水入侵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西朝鲜湾二维潮流泥沙数值模拟与砂矿成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海西朝鲜湾是潮流流速特别高、潮流沙脊群明显发育的水动力沉积环境区,具有有利的砂矿成矿条件。为了分析其成矿特征,我们采用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潮流泥沙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模拟各级波浪下潮流、海底冲淤状态和全输沙量过程,由此分析按形成时代和主要分选控制因素划定的砂矿成因型和漂沙分选方式。本区砂矿属于潮流波浪控制的现代滨海砂矿,砂矿由潮流波浪掀沙、潮流输沙、风暴浪混沙进行平面及垂直分选形成,研究区类似一个巨型砂矿分选机,分选强度有利于砂矿成矿的地区大多为0~20m海域,矿层延伸到风暴浪最大冲刷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浅层地震和钻孔资科,将澳大利亚东南部研究地区高能波控陆架风暴沉积分为直立风暴层、叠瓦状风暴层、无序风暴层、水平风暴层和纹层状风暴层等五类。各类风暴层及风暴层与非风暴层组合而成悬移风暴层序、悬移-推移混合风暴层序和推移风暴层序三大类。中陆架风暴沉积与现今近岸和水下岸坡相似,岩性、岩相和古生物属海岸带,风暴沉积厚,底板埋深大,组成物质粗。推断中陆架风暴沉积当形成于冰后期海侵、该地带处在近岸带和水下岸坡环境时,此时海面上升速度可能减缓,或趋近于零,甚至可能有短时间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海底电缆是目前国内外海洋石油勘探地震采集的一项先进技术。与常规的海上遥测地震采集方法相比,它有着噪声小、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其中精度高主要采用了水下声波二次定位系统。与之相适应的,为满足地震处理和物探解释的需要,我们自行开发研制了相应的定位处理软件系统,实现了海底电缆导航定位资料预处理、解编、后处理、质量控制和结果输出等功能。 本文从应用的观点出发,着重介绍了该系统的研究方法,软件的设计思想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浅层地震和钻孔资科,将澳大利亚东南部研究地区高能波控陆架风暴沉积分为直立风暴层、叠瓦状风暴层、无序风暴层、水平风暴层和纹层状风暴层等五类.各类风暴层及风暴层与非风暴层组合而成悬移风暴层序、悬移-推移混合风暴层序和推移风暴层序三大类.中陆架风暴沉积与现今近岸和水下岸坡相似,岩性、岩相和古生物属海岸带,风暴沉积厚,底板埋深大,组成物质粗.推断中陆架风暴沉积当形成于冰后期海侵、该地带处在近岸带和水下岸坡环境时,此时海面上升速度可能减缓,或趋近于零,甚至可能有短时间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已经研制成的、采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的水层深度遥测仪为例,阐述频分复用较之时分复用更适合用于传输多路信息的水声遥测系统;文中讨论了系统主要参数的设计并给出具体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波致水流的能量差异有助于风暴和海啸巨砾的区分。本文基于这一思路, 进行风暴波浪和波致水流的能量分析, 给出海岸珊瑚巨砾在风暴潮期间以推移质方式输运的动力学过程表达, 推算出风暴巨砾的理论输运距离。结合海南岛极端事件历史记录, 得出海南岛小东海风暴巨砾在礁坪的分布格局, 并与该海区的巨砾实际分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小东海风暴巨砾分布与巨砾的质量、形状及风暴潮能量密切相关。研究区现场观测的大部分巨砾沉积分布符合风暴巨砾的理论空间分布格局, 因而判断其为风暴潮成因堆积。未来经过模拟假设条件的完善, 并构建相应海啸水流输运模式, 可形成用以区分风暴、海啸巨砾的完整判据。  相似文献   

18.
应用浮标测量海洋波浪是近十几年来国外广泛采用的测波手段之一。SBF1—1型近海遥测波浪仪即是一种定点的具有弹性系留系统的遥测波浪浮标。它主要适用于沿海台站、港口码头及海上石油平台等处测量波浪的波高和周期。浮标通过天线连续发射波浪信号,岸站接收系统可连续或定时接收记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国内首次研制的用单芯铠装电缆传送编码信号的温盐深剖面仪的技术性能、工作原理、数据处理及海上试用情况,并对其今后发展方向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20.
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及其分布取决于海洋水动力、沉积物类型与床面形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准确地理解和确定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对于沉积物输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祥云湾海洋牧场典型海域开展现场原位观测,获取研究区波浪、海流及悬浮沉积物浓度数据;分析了波、流作用下海底边界层悬浮沉积物垂向分布特征,并探究了海洋水动力和床面形态对悬浮沉积物垂向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波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显著,沉积物再悬浮受控于风暴浪作用,风暴浪作用下底床切应力可以达到沉积物临界切应力的10~15倍,沉积物的再悬浮滞后于风暴浪作用2~3 h。在波浪荷载微小的情况下,悬浮沉积物垂向分布呈现"I"型,波浪荷载下,悬浮沉积物垂向分布呈现幂指函数分布,表现为"L"型;床面形态随波、流作用而演化,影响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u_(?w)/u_(?c)=1.00可作为波浪和海流起主导控制作用的床面形态的判别依据,纯波浪荷载作用下的u_(?w)/u_(?c)显著高于波浪主控作用下,但二者之间的界线随着波浪荷载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