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永远的歌     
  相似文献   

2.
1998年夏季,全世界都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长江、嫩江、松花江相继连续发难,洪峰接踵水患漫溢,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中国三江两岸几十座大中城市的上空。当然,世界人民也看见了这样一个事实:在那难忘的日日夜夜里,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骤然升腾起一股抗天保家的雄风,百万雄师紧急出动,三江长堤将星云集,八省父老挥戈上阵,亿万人民同仇敌忾,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洪大战在华夏大地上隆然展开。至是年10月,同一星球上善良公民们挂在心口上的那块石头终于轻松落地──长江无恙,嫩江无恙,松花江无恙。中国人从容地打赢了…  相似文献   

3.
我来到了英国人彼得·梅尔写的一本《普罗旺斯的一年》书中所描述的那个吸引彼得·梅尔住了一年的普罗旺斯. 秋末的普罗旺斯美得醉人.蓝天、白云、红叶、黄叶以及静静矗立的石头古堡小城、色彩明艳的山丘,无一不是美不胜收的画面.走进她,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阳光味儿的全新世界.普罗旺斯依山而就,小巷弯弯曲曲,一座座古建筑随着地势重叠起伏,错落有致.这里的路是坑坑洼洼铺就的石板路,沿石板路而建的一切,则让人感到历史的厚厚尘埃覆盖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永远的姬老     
姬乃甫先生去了。在这个多雪的冬天,先生在与无情的病魔战斗一年半后,在京华的医院的病床上,他睿智的眼睛再也没能够睁开。  相似文献   

5.
4月12日清晨,克卢希诺村。78岁的叶甫盖尼·雅科夫列维奇老人早早起了床。对叶甫盖尼,甚至整个村庄来说,今天可是个大日子。克卢希诺村是莫斯科西部平原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唯一让这个小村庄声名远播的是,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就出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广播     
原杰 《中国广播》2001,(1):20-21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遗憾     
日前,在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翻阅馆藏的历史资料时,发现已故书法大师、鲁迅研究专家卫俊秀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给陕西师范大学党委的几封信。信中除申述自己在五十年代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外,还请求党委帮助他寻找丢失多年的《庄子与鲁迅》一书的书稿。  相似文献   

8.
《出版经济》2021,(4):94-95
头一回听到骡马市,竟然很惊讶.原因很直白,城里怎么会有以骡马命名的地方呢?问父亲,父亲说不清,只说人家就都那么叫着.问村里大人,进过骡马市或没去过骡马市的人也都说不清渊源,也如父亲一样回答,自古就这么叫着,甚至责怪我多问了不该问的事.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尔乔     
许多年前就买过尔乔为外国格言插画的书,足有厚厚几大本。起初以为他是个外国画家,后来知道是东北的一位年轻医生,绘画只是他业余的爱好。他是个医生,竟然治不了自己的病,四十多岁就走了,留下数不清的,画在医院处方纸背面的画。现在看他最后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费曼     
在这本费曼书信集中,我们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费曼的另一面。它是费曼先生最新也是最后的作品。本书囊括的话题令人眼花缭乱,从科学发展,到个人经历,最终集成了一部别具妙趣的生活指南。同时,它也是人类在不同层次上探求知识的生动见证。这些书信,经过他女儿米雪的编辑和评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费曼怎么和为什么有如此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华静  建平 《出版参考》2006,(9):52-52
我来到了英国人彼得.梅尔写的一本《普罗旺斯的一年》书中所描述的那个吸引彼得.梅尔住了一年的普罗旺斯。  相似文献   

12.
永远的坐票     
《新闻天地》2010,(10):51-51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相似文献   

13.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到瞿秋白,眼前浮现的首先便是一个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的革命家形象;其次是他与鲁迅的知己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稍微了解多些的,还有他与当时共产国际、党内路线斗争的复杂关系.其实,瞿秋白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文学家,还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翻译家.在他的短暂一生中,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事情,从生前的党内外政治斗争到身后围绕《多余的话》展开的争议,他的革命生涯、文学创作、情感世界、心路历程……呈现出太多的庞杂与繁复.今天,拂去历史的尘埃与迷雾,王铁仙主编的《瞿秋白传》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着多重角色的瞿秋白形象:他是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真诚坦率的知识分子,他的伟岸形象与他的人格操守一样使人感佩.  相似文献   

14.
永远的怀念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1978年我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从那时起,在我的心目中,蓝鸿文教授就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师之一。实际上,我报考北大学新闻专业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助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我父亲范长江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新闻生涯。在北大读书期间,我曾协助  相似文献   

15.
永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兄长     
翻开桌上的台历,突然感觉这一年又俏然无声地溜走,在心中竟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推开窗,小城已是灯火闪烁,一阵轻脆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纷乱的思绪,拿起来原来是赵勇从邻近的省城打来,熟悉的话语、简短的问候、爽朗的笑声,就这样不经意中抹去了我心中的某种不快.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国"俄罗斯年",又正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逝世七十周年,缅怀之情,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怀念     
今年的11月24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值得骄傲的是,我曾新眼目睹了少奇同志的风采,并把一束代表丹东人民对少奇同志的爱戴之情的鲜花亲手献给了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油灯     
正不久前,一位近30年未曾见过面的儿时伙伴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前两天在整理家庭档案时,无意中看到了我们初中毕业时我给他写的毕业留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刻苦学习的情景,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共同度过的每个夜晚,愿我们的友谊如同这煤油灯光般永远明亮"。放下电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眼前出现了一盏忽明忽暗的小油灯,我的思绪慢慢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儿时往事中。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过世十年了,然而他的崇拜者仍遍及天下。每一天都有新的邮件汇给他,每一年都有五十万以上的参观者来到田纳西州孟菲斯城附近的格雷斯兰——他一直生活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来就没有离去,他就是美国著名流行歌曲明星——艾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 1987年8月16日是普雷斯利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他,美国的RCA录音公司重新灌制四套他的唱片;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有线电视频道各自录制一套电视特别节目;三本介绍普雷斯利的书也同时问世;各大报刊杂志纷纷刊载纪念歌星的文章。整个夏天,一股艾尔维斯热在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重新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