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目前教育城域网存在外网用户难以直接访问的客观事实后,给出一套免费且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外网对教育城域网内部资源的访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围绕设定的网络应用需求,从系统注册、主机添加、网络创建、网络模型选择、客户端登录、客户端配置、最终的网络连接与应用等方面,通过具体化的操作,实现了预定的网络需求,以简单的形式突破了教育城域网资源因缺少外网IP地址而难以被互联网用户直接访问的瓶颈,为教育城域网资源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双栈协议技术是IPv4向IPv6过渡的一种有效技术,网络设备根据报文的协议类型选择不同的协议栈进行处理和转发。该文介绍了城域网(电子政务外网)概况和IPv6的试点改造过程,探讨了如何通过双栈协议技术,实现城域网IPv6过渡时期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电子政务网络的体系架构: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是传送涉密政务信息,所以为保证党政核心机密的安全性,内网必须与外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而从网络规模来说,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都可以按照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的模式进行建设;从网络层次来说,内网和外网也可以按照骨干层、汇聚层…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是传送涉密政务信息,所以为保证党政核心机密的安全性,内网必须与外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而从网络规模来说,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都可以按照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的模式进行建设;从网络层次来说,内网和外网也可以按照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模式有规划地进行建设。在构建政务网络应用平台的过程中,除了广域网的建设之外…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解决多种部件或设备互连的手段。广义地讲,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并行处理机互连网、群机系统互连网、输入输出通道等都属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范畴。狭义地讲,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指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技术,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技术、公用网络传输技术、宽带用户入网技术、IPV6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等。本文针对这些关键技术及其最新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无论是光传输技术还是光传输网络的部署和应用都有了新的发展。而光城域传输网的建设也正面临新的挑战。城域传送网不是一个新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已经拥有庞大城市传输网的运营商(例如中国电信)以及众多企业网络(例如政府、电力、金融)而言。我们谈论的城域网建设,不是重新敷设一张新的传输网(专门承载数据业务),而是在城域地区对以前建设的传输网进行优化和改造。目前城域网由上至下可纵向划分为三种网络:业务网、传送网、光缆网。城域网技术的发展有三个主流方向,即IP城域网技术、城域以太网技术、光城域网技术。其中IP城域网技术…  相似文献   

7.
如何安全地实施电子政务项目,已成为一些中小城市建设当地电子政务急需解决的问题,D-Link 针对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特点及其对安全保密性的特殊需求,提出了系列电子政务城域网解决方案。政务外网政务外网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且复杂,包括为市、县各单位提供可靠,高速和可管理的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各种广泛的数据资源共享、丰富便捷的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等(电子邮件、文件共享、WWW 信息查询等)。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局域网、广域网及城域网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此,将城域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和技术选择进行了分析,运营商需要树立全新的建设理念,合理应用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提升城域网的各项性能,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促进城域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用户对城域网建设的需求,联想网络在万兆城域网解决方案中,采用了联想天工iSpirit6800全系列交换机。在组网技术上,它利用了联想天工iSpirit6800系列交换机多项城域网技术,以确保用户的城域网高性能、高可靠、高智能地运行。 不仅如此,联想网络基于联想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在我国的通信网络运营商中,其网络建设的重点为城域网.城域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业务流向与流量不确定性以及多样化业务类型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城域网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域网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域波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1.
宽带城域网的安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带城域网是各类网络技术在城域网的综合应用,主要针对数据及多媒体业务,因此,它的安全至关重要。从它的构成入手,指出目前宽带城域网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安全设计方案,将宽带城域网安全分成三个区域:信任域、非信任域和隔离区域。在信任域/隔离区域上点面结合,负载匹配的原则,在非信任域上采用业务生存原则,满足了保密性、数据完整性、业务可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闫颖菊  李穆 《信息网络》2003,(11):49-50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针对城域网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弹性分组环技术(RPR,ResilientPacketRing)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如同SDH一出现就迅速取代PDH一样,以弹性分组环(制订中的IEEE802.17)技术为代表的新型网络解决方案也许将会迅速地取代现有以SDH为基础的数据传输网络。基于RPR技术的城域网多业务平台为大城市城域网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可能成为未来大城市数据传送平台的基础。一、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通信量正在呈爆炸式的增长。与此相适应,通信网络正进行着种种技术革新。在广域网上,密集波分多路复…  相似文献   

13.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应用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电子商务更是网络应用的典型热点。人们对信息业务量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将有力地推动通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本文结合新业务的特点和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对宽带城域网组网技术的产生背景和传输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介绍,并对城域网网络现状和前景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Libnet的网络安全隔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ibnet和Linux中的SOCK_PACKET套接字完成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生成,并采用基于MAC地址、IP地址以及目标端口的包过滤技术和NAT技术来实现内网和外网之间的网络安全隔离,保证数据由内网到外网的单向传输.  相似文献   

15.
庄仁团 《福建电脑》2013,29(2):62-65
本文结合福建省电子政务外网实际建设情况,对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对其安全管理策略进行研究。通过技术和管理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切实构筑一个安全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  相似文献   

16.
袁刚 《信息网络》2006,(2):49-51
城域网作为骨干网络的延伸,是业务接入和汇聚的平台。随着CN2的建成,大客户专线接入、VPN、3G、NGN和Vnet等业务将由CN2承载,而城域网同时作为CN2的本地延伸,必须建设成具有QoS保障、可运营、可维护、可管理的多业务承载网络,以配合CN2实现各类业务的承载。基于以上考虑,城域网将实施以下优化改造。"!城域网路由化:交换型网络稳定性较差,对QoS的支持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将来城域网的业务要求,因此路由型城域网是城域网的建设发展方向。"#BRAS端局化:引入BRAS和SR,构架清晰的业务控制层。"$多业务的支持:启用VPN、组播技术和QoS,…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便利通信,而随着近年来用户对于业务体验要求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为了能够提高城域网用户网络的可靠及安全性,提高服务质量,宽带城域网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现对宽带城域网设计与规划建设进行如下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当今较流行的一种城域网组网技术-MPLS/VPN技术,阐述了该技术的构成和相关协议以及它与传统IP网络的区别,重点探讨了MPLS/VPN的工作过程及其在构筑城域网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网络接入层面而扩大化的需求而产生了电力通信城域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多媒体以及数据方向发展的业务.城域网从概念上来讲就是把宽带接入网变成本地交换网,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多了交叉或交换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的宽带IP技术.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宽带IP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电力通信城域网中的实际应用状况,旨在促进电力通信城域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率先在北院、南院两个院区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的集中管理,并同时把整个网络划分为内网和外网,为了杜绝外网对内网的影响,需要将它们分离.目前医院的情况,难以把它们从物理上完全分开,因此采用VLAN技术从逻辑上把它们隔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