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口腔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牙周炎主要病原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的抗菌活性。方法 用从成人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的、通过PCR鉴定的106株Pg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甲硝唑、克林霉素和替硝唑对三种不同浓度Pg菌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上述药物对Pg的MIC范围依次是≤0.25-8mg/L,≤0.06-8mg/L和≤0.06-4mg/L,MIC90依次为8mg/L,8mg/L,4mg/L.10^5CPU/ml,10^6CFU/ml和10^8CPU/ml三种菌液浓度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 Pg对这三种药都非常敏感,敏感性大小依次为替硝唑、克林霉素和甲硝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分析P. gingivalis的生长特性。方法 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临床龈下菌斑标本并行厌氧培养,采用PCR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P. gingivalis,分析检出率;观察P. 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菌落特征和生长特点,分析生物学特征。结果 从35名采样对象的146个龈下菌斑标本中分离获得6株P. gingivalis临床菌株,分别命名为L2、L3、L4、L5、L11、和L12;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的检出率为27.4%,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部位的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86.7%,探诊深度为4~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5.6%,探诊深度>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6.0%。L2、L5、L11和L12在BHI平板上培养1周后均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而L3和L4在培养1周后形成灰色菌落,10 d后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L2、L4、L5和L12在传代30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期,L3和L11则在传代6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结论 P. gingivalis是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优势致病菌之一,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位点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且随着牙周探诊深度的加深,检出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 gingivalis各临床菌株的生长存在差异,提示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对牙周韧带细胞(PDLCs)损伤模型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人PDLCs,取生长良好的第4代PDLCs接种于12孔板,待细胞融合后制备直径约8 mm的圆形损伤模型,加入含不同浓度Pg-LPS的培养液培养,结晶紫染色观察损伤区细胞愈合情况、并检测损伤后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蜂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Pg)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蜂胶对Pg的最小杀菌浓度(MBC),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蜂胶作用24h后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细胞相对增殖率(RGR),了解蜂胶作用24h后细胞连续7d的增殖回复情况。结果蜂胶对取的MBC为1.56g/L,相当于0.125~0.25mg/L的奥硝唑。蜂胶浓度为MBC时RGR达到70%以上;4g/L蜂胶组的RGR为52.1%,作用细胞24h后,连续7d细胞数持续增加,吸光度逐渐接近阴性对照组。结论蜂胶对Pg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且细胞毒性较小,毒性作用可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牙骨质片经不同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处理后对牙周韧带细胞(PDLC)附着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含不同浓度(0,1,10)μg/mL的Pg-LPS培养液培养PDLC于牙骨质片,24、72 h后用MTT法检测PDLC在牙骨质片上的附着、增殖的细胞数量,同时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高浓度10 μg/...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g)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影响,探讨Pg对牙龈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以厌氧袋法培养Pg,原代培养HUVEC,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观察HUVEC的增殖状态。结果:活的和灭活的Pg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UVEC的增殖,活的Pg作用比灭活的Pg更为强烈,而Pg毒力株W83和非毒力株ATCC33277对HUVEC增殖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Pg可能通过损伤牙龈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加重局部的炎性反应,可能是Pg诱导牙周组织破坏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定植对钛表面氧化膜特性的影响?方法:将纯钛试件浸泡于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中进行共培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钛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微结构?以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为实验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收集7?14?21 d的试件和浸泡液,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浸泡后纯钛的表面特性,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检测不同时间点浸泡液中的钛离子释放量?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钛表面定植形成致密的生物膜?XPS广谱分析显示,钛表面的钛和氧元素含量随细菌作用时间延长逐步降低;XPS高像素谱分析显示,钛表面的二氧化钛含量随细菌作用时间延长逐步降低?ICP-OES检测发现随着细菌作用时间的延长,钛离子释放量增加,且第1周释放量最多?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能在钛表面定植形成致密生物膜,引发钛表面氧化膜破坏和钛离子释放,该效应随细菌作用时间延长而加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E2)、E2与黄体酮(P)联合应用对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A2780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 分对照组和实验组,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计算细胞生存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结果 ①浓度为0.1~5.0nmol/L的E2可抑制卵巢癌细胞株的生长;加入浓度为50nmol/L的P后这种抑制作用增强。②浓度为0.1~5.0nmol/L的E2对卵巢癌细胞株细胞周期有影响;G0/G1期细胞由57.11%增加到71.99%,S期细胞由32.39%减少到20.55%,加入浓度为50nmol/L的P后,细胞周期进一步发生变化,G0/G1期细胞由57.11%增加到77.39%,S期细胞由32.39%减少到15.80%。结论 雌激素对卵巢癌细胞株A2780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一效应关系。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可增强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为研制开发治疗牙周病的新型纯中药抗菌药物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本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亚胺培南对照组和不同浓度及剂型的银杏叶提取物组。采用溶剂提取法制取银杏叶提取物,采用打孔法和试管法在厌氧环境下检测银杏叶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比。通过观察抑菌环直径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衡量银杏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在抑菌环实验中,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片和银杏叶软胶囊的原液和1∶4的稀释液作用于牙龈卟啉单胞菌,抑菌环直径随着浓度的降低而减小,银杏叶提取物的最大抑菌直径为16.5 mm,银杏叶片和软胶囊最大抑菌直径分别为15.3和14.5 mm,银杏叶提取物抑菌直径明显大于银杏叶片和银杏叶软胶囊(P <0.05),银杏叶片与银杏叶软胶囊抑菌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得到同样的结果。MIC测定,银杏叶提取物组内比较,银杏叶提取物浓度高于1.95 mg/L时,试管内均无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可以生长,浓度高于6.25和12.5 mg/L时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生长,银杏叶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优于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羧甲基壳聚糖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羧甲基壳聚糖银 (CMCT-Ag+) 对牙龈卟啉单胞菌 (Pg) 的抑制作用,为研制高效无毒的抗牙周病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壳聚糖经碱化、氯乙酸修饰和离子交换制成 CMCT-Ag+。采用琼脂扩散和固体平板二倍稀释法观察抑菌环直径和菌 斑数,测定 CMCT-Ag+ 对 Pg的抑制作用。结果:获得了粉红色的 CMCT-Ag+ 粉末,收率为 89.4%,取代度为 0.98,银离子含量为10.21%。在抑菌环实验中,当CMCT-Ag+的浓度大于 0.3125 g•L-1 时,其抑菌环直径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 40 g•L-1CMCT-Ag+ 抑菌环直径可达 9.5 mm,与 0.005 g•L-1 替硝唑相当;当 CMCT-Ag+ 浓度大于 40 g•L-1 时,抑菌环直径明显下降,表明 CMCT-Ag+ 的抑菌范围为大于 0.3125 g•L-1。在菌斑实验中,当 CMCT-Ag+ 浓度大于 0.3125 g•L-1 时,培养基表面 Pg 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而当浓度大于 1.25 g•L-1 时,培养基表面无 Pg 生长,表明 CMCT-Ag+ 最低抑菌浓度为1.25 g•L-1。结论:CMCT-Ag+ 对 Pg 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可用于进一步研制治疗牙周炎药物。  相似文献   

11.
HPCE法测定生黄芩、酒黄芩中黄芩苷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中药饮片生黄芩、酒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测定的毛细管电泳法。方法 :毛细管电泳法紫外检测生黄芩和酒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 ,以 4 0mmol/L硼砂缓冲液 (pH 8.5 )为电泳介质 ,未涂层融硅毛细管 (5 0 μm× 4 7cm) ,有效分离长度 4 0cm ,压力进样 17kPa·s ,2 5kV恒压电泳 ,检测波长为 2 80nm。结果 :黄芩苷的线性范围在 0 .0 5~ 0 .80mg/ml,回归方程Y =2 .1335X - 0 .0 5 77,r=0 .9991,平均回收率 98.96 % ,n =5 ,RSD =1.0 2 %。结论 :本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 ,重现性好 ,可用于生黄芩、酒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黄芩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几年黄芩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为黄芩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素生成过程中黄芩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中药黄芩对B16F小鼠黑素瘤细胞增殖、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小鼠B16F黑素瘤细胞株 ,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 ;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 ;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 :在浓度为 0 .0 1~ 1.0 g·L-1时 ,黄芩可浓度依赖性促进B16F细胞增殖 ,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 ,以 1.0 g·L-1为最佳。结论 :黄芩可促进细胞增殖 ,激活酪氨酸酶活性 ,提高黑素含量 ,从而为黄芩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芩对三种主要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黄芩对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探讨黄芩是否能有效调节口腔菌群生态平衡。方法 首先测定黄芩对三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再以低于 MIC的 4个浓度配制含药的 TPY液体培养基 ,测定黄芩对上述三种细菌产酸及产生水不溶性多糖能力的影响。结果 黄芩对上述三种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还能够有效抑制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产生水不溶性葡聚糖。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 ,黄芩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天然防龋药物 ,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芩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对黄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综述了最近三年黄芩在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为黄芩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前后的活性成分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的各峰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中黄芩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动态分析。结果大黄与黄芩配伍合煎后产生了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论中药复方配伍并非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合,本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泻心汤的化学成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葛根和黄芩乙醇提取物体外抗乳腺癌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葛根和黄芩乙醇提取物体外抗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方法:葛根及黄芩200,400,700,950 m l/L乙醇提取物作用于人乳腺癌MCF-7(ER )和MDA-MB-231(ER-)细胞,MTT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葛根950 m l/L乙醇提取物在100~800μg/m l剂量均能显著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700 m l/L乙醇提取物也显示了一定的抗肿瘤细胞生长活性,200,400 m l/L乙醇提取物未见明显的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黄芩950,700 m l/L乙醇提取物在50~400μg/m l剂量均能显著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400 m l/L乙醇提取物也显示了一定的抗肿瘤细胞生长活性,而200 m l/L乙醇提取物未见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结论:葛根和黄芩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黄芩苷为考察指标,对影响黄芩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优选.结果:本试验设计3因素中浸泡时间对提取效果有显著影响.结论:黄芩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2次,加水量第1次为12倍,第2次为9倍,不浸泡,提取时间为第1次90min,第2次60min.  相似文献   

19.
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为药效组分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黄芩清热燥湿的药效组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为分析目标物,用HPLC的方法测定,数据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分别是:河北-1为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比例为66.51-72.78∶11.82-12.82∶3.99-4.31∶1;河北-2为21.72-22.44∶4.42-4.52∶2.56-2.64∶1;甘肃为22.84-23.26∶4.68-4.95∶2.94∶1;山西-1为43.4-43.88∶17.30-17.87∶0.22-0.33∶1;山西-2为35.99-39.33∶6.94-7.61∶2.22-2.44∶1;山西-3为20.06-21.03∶5.98-6.60∶0.23-0.31∶1;内蒙-1(野生)为28.69-30.80∶5.66-6.21∶2.49-2.89∶1;内蒙-2(野生)为15.85-16.19∶3.53-3.55∶2.86-2.90∶1;内蒙-3(野生)为56.76-59.81∶11.98-12.53∶2.29-2.49∶1。结论:采用相同的样品处理方法,得出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其清热燥湿功能的黄酮类药效组分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效物质的不同必然导致药效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本质原因是不同黄芩商品的产地有所不同。因此建议黄芩药材质量标准中的基原应包含产地信息,且临床应用黄芩时应根据其商品信息进行剂量调整,以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黄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谱与解热药效的相关性,表征黄芩有效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干酵母造大鼠发热模型,并给予黄芩提取物.用灰色关联统计方法将HPLC图谱的各组分峰的峰面积和解热药效数据相关联,研究谱效相关性,找出黄芩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结果 对于解热作用来讲,不可单一靠黄芩苷来表征,也应注意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