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做好雷电防护工作,减少雷击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文章利用丰城2007—2021年雷击灾害调查资料、MICAPS天气资料、雷达拼图回波资料和其他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和方法,对丰城15 a间发生的雷击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丰城18次雷击事件出现时间主要在6—7月,08:00和14:00—18:00为高峰;2)雷击事件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前和低层切变线南侧,850 hPa有西南急流,且地面有辐合线的天气背景下;3)雷击事件发生在回波短带或块状单体上,组合反射率回波强度在50~55 dBZ。研究结果为丰城雷电天气短临预报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监测预警武宁大暴雨天气,文章利用MICAPS常规天气数据、地面自动气象站气象数据、雷达拼图回波数据等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雷达气象学原理等技术方法,对2022-05-29武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对此次过程中的预报服务进行复盘,结果表明:2022-05-29武宁大暴雨,伴随≥30 mm/h的短时强降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大暴雨集中分布在武宁县中部一带,强降水主要出现在08:00—14:00,雨量量级与回波强度变化一致;大暴雨主要受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强降水时段主要受短带回波上反复经过的强单体影响,回波强度为45~55 dBZ;强降水发生前风暴跟踪信息具有密集指向区平行于带状回波的特征,降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发生短时强降水,对临近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和实况检验为今后类似天气的预报服务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雷电天气的实时监测与雷达回波的识别问题。文章利用2015-2018年雷电监测数据和雷达拼图数据,对江西宜丰和上高县的雷电天气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得出近年来,宜丰和上高县雷电活动次数逐渐增多,强度逐渐增强;飑线回波带是造成宜丰和上高县雷电的重要回波系统,尤其是回波带出现弧形弯曲,形成弓状回波带时,雷电天气更加明显;超级单体回波是造成宜丰和上高县区域雷电的重要回波系统;雷电监测可以通过“宜丰雷电监测产品自动显示与预警系统”发布。  相似文献   

4.
为了做好冬季雨雪冰冻天气的预报服务工作,文章利用常规MICAPS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和雷达回波拼图产品等资料,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等方法,对2020-12-13—2020-12-14赣北地区1次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天气形势上分析了高空形势演变、地面天气图和温度层结演变;雷达回波特征上分析了单部雷达回波特征、雨雪回波垂直结构和雨雪回波STI特征。研究结果为江西北部雨雪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做好短时强降水的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MICAPS天气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和雷达气象学原理,对2023-07-25鹰潭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25”鹰潭短时强降水是由500 hPa高空槽、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偏东气流共同作用引起的。强对流回波在信江河谷地带产生,在地面偏东南气流的作用下,回波稳定少动,造成鹰潭城区出现短时强降水。此次降水过程提示预警预报工作要警惕突然发展、稳定少动的回波,研究结果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预报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场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对3月19日—20日凌晨的一次闽北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空急流强度大且滞留时间长,并伴有高空辐散(200 hpa急流轴右侧,高层辐散区内)时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抽气作用和通风作用;由于许多倾斜对流过程的高层辐散不一定处在强对流区的上空,但只要形成垂直环流也同样有利于强对流过程发生;雷达回波对监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种类、落区、强度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雷电监测预警的作用和意义,对比分析了闪电定位仪资料、大地电场仪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的优势和缺点,详细介绍了宁夏雷电监测预警综合业务平台的结构和功能,并利用平台分析了一次强雷暴过程,使用平台制作了预警信息。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够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宁夏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8.
通过使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像等资料,针对雷电数据进行技术分析。雷电探测定位系统在输配电线路、灾害性天气、森林防火等方面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本文采用雷电数据实时进行质量控制,将数据处理成雷电分时图、三维立体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雷电数据合成图等图像产品,为雷电预测预报提供了方便,并制定了雷电数据产品的文件命名规定和格式,以及雷电数据产品的叠加显示方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鹰潭市2016~2018年雷电、雷达回波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形态对比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雷达带状回波、短带回波和团块状回波的具体特征,总结出了鹰潭市雷电主要分布的月份、强度及逐年增加的特点。该研究为在业务中应用的强雷电监测预警技术和开展精细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的雷电监测预警气象服务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实时观测资料和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2010-08-04安阳地区出现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多条回波带的合并,形成"人"字型回波带使对流增强,短时强降水和地面较大的风出现在"人"字型回波顶端及其移动路径上;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和大的径向速度辐合,是产生雷雨大风的直观表现,且强降雨和大风出现在"逆风区"和大的径向速度辐合区内及其移动路径上;短时强降水、强雷暴和局地大风出现的时间段和落区与雷达回波移动路径上中气旋出现的时间段和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过程出现了较高的雷达回波顶、强回波和大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但0℃层高度过高,实况天气以强雷暴、短时强降水和局地短时大风为主,未出现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多普勒雷达Web GIS拼图、自动站雨量等资料,采用中尺度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对2013-03-19~20日上饶市出现的一次大范围冰雹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南小槽东移、中低层较强的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南下是此次冰雹飑线过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冰雹飑线回波在发展演变中没有形成典型的"弓"状回波,飑线回波的走向和移动与其东部的中低层急流一致;同时出现冰雹和超短时强降水是这次冰雹飑线天气过程的重要特征,其回波强度达到65~70dBz,强回波梯度大;过程中CAPE几乎为0。中低层西南急流和强垂直风切变是这次冰雹飑线天气过程的重要动力和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2.
超强台风"尤特"登录期间,阳江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呈现地物凸显、速度模糊的异常现象,该异常回波会使天气预报员对雷达回波发展趋势做出错误判断。本文通过雷达基数据的反演,结合当地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从雷达产品算法角度解释了地物凸显和速度模糊的原因。针对地物加强,提出了通过动态计算噪声来抑制回波强度和使用反射率垂直廓线识别地物的两种解决办法;针对速度模糊,通过使用退模糊算法和不使用退模糊算法得到的速度产品做对比分析,提出了强台风天气时速度产品使用的建议,以便预报员更加合理的使用雷达产品。  相似文献   

13.
利用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识别雷暴大风天气并开展监测预警服务。文章针对2013-2019年靖安县5次雷暴大风过程,从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天气形势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3个方面,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图中尺度分析和图像特征提取等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靖安雷暴大风天气的识别和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8-06-25安阳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濮阳新一代天气雷达及时捕捉到了这次天气的全过程。通过强对流回波的组成、移动、变化等分析了这次强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雷达回波特征,重点讨论了多普勒雷达产品基本特征,并采用多个反射率产品、剖面产品、速度产品等综合分析了该风暴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雷达硬件标定正确的情况下,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的质量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1]。这3个因素分别是地物杂波、距离折叠和速度模糊。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了其中的速度模糊现象出现的原因,着重介绍交错脉冲法(也叫双脉冲重复频率法,即DPRF)解速度模糊,同时结合3830天气雷达解速度模糊的特点,证明了交错脉冲法可以有效地扩大无模糊测速范围。  相似文献   

16.
以成都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C)的1次回波减弱故障为例,详细介绍了分析和排除此次典型故障的过程:从回波减弱这一故障现象,逐步检查终端处理软件中信号处理器RVP7的参数设置、接收通道、发射系统,最终确定因发射系统中高功率电源分机故障导致雷达发射功率降低,回波减弱。通过对本次故障的分析和排除,从中总结获得了几点关于雷达维护维修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天气雷达作为现代气象重要探测手段之一,探测结果的精确性对于气象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定期进行天气雷达回波强度的标定,可以有效确保探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天气雷达回波强度标定的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咸阳机场716A-43常规天气雷达介绍了天气雷达回波强度标定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