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例1男,5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一年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胃镜:胃窦大弯侧见一1.5cm×2.0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红黄色,中央见0.3cm×0.3cm溃疡。活检证实胃类癌。NSE(neuronspecificenolase)(+)。例2男,46岁。病人无不适,体检腹部B超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功能正常,HBsAg(-),AFP<25μg/L。胃镜:胃体大弯0.3cm×0.5cm溃疡,边界清,周围粘膜皱襞粗大,呈颗粒状。活检证实胃类癌。N…  相似文献   

2.
胃类癌三例报告赵伟东张再厚薛迪强汪鸿志例1男,5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一年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胃镜:胃窦大弯侧见一1.5cm×2.0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红黄色,中央见0.3cm×0.3cm溃疡,活检证实胃类癌。NSE(neuronspecif...  相似文献   

3.
胃平滑肌瘤发病率低,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本室共发现“胃平滑肌瘤合并溃疡出血”3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男,65岁,以间断性出现黑便2年,近又发现黑便3天就诊。患者贫血貌.一般情况可,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剑下轻压痛。胃镜检查:胃内粘液呈咖啡色,胃底体交界大弯有一约 4.5×3.0cm肿物突出,基底宽大,境界不清。肿块表面大部分光滑如同正常粘膜,顶端局部表面糜烂,于肿物近胃前壁端有一约1.2×0.8 cm 溃疡,较深,伴陈旧性出血。于溃疡边缘及糜烂处钳取活检,病理报告:慢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入院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胃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4.
例 1,男 ,49岁。因纳差、消瘦 6个月伴进食梗噎感 1月余入院。查体 :慢性病容 ,皮肤未见黑色素痣 ,口腔粘膜无色素沉着 ,心肺腹无异常。X线钡餐造影 :食管中段充盈缺损 ,粘膜破坏 ,管壁僵硬 ,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诊断 :食管中段癌。胃镜示 :距门齿 2 5cm食管粘膜全周溃疡 ,后壁可见息肉状肿物呈灰黑色 ,大小约 1 0× 0 8cm ,表面粗糙 ,镜下考虑恶性黑色素瘤 ,活检病理证实。例 2 ,女 ,5 3岁。吞咽时胸骨后不适感 3月伴呕血 1天入院。查体 :轻度贫血貌 ,心肺无异常 ,剑突下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肝脾肋下未触及。胃镜示贲门大弯侧…  相似文献   

5.
胃类癌1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内镜特点、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确诊的 18例胃类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例中典型类癌 5例 ,均表现为胃息肉样病变 ,胃多发息肉 (4~ 12个 )大小不等 ,直径 0 4~ 1 0cm ,表面黏膜欠光滑 ,呈桑葚状或结节状表面凸凹不平 ,可与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并存 ,活检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确诊 ,随访 5~ 35个月无复发。13例不典型类癌表现为溃疡浸润性肿物 ,多为形态不规则的单发大溃疡 ,直径 2cm以上 ,最大者 7cm× 8cm ,底部覆污秽苔 ,周边呈堤坝样隆起 ,与BorrmannⅢ型胃癌不易鉴别 ,经术后病理证实。结论 胃镜检查是胃类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 ,病理学及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的方法 ,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微创治疗早期低度恶性胃类癌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对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类癌中,1例为胃类癌,直径为1.0 cm,表面略有糜烂,边界清楚。1例为阑尾内口旁类癌。直径约1.2 cm,表面发黄。其余18例为直肠类癌。直径在0.3~1.0 cm之内;形态为椭圆形或圆形隆起性肿物,表面光滑,色泽微黄,质地较硬,边界清晰。活检钳触之活动度好;以上20例患者均经内镜活检病理证实或经超声内镜证实为类癌。结论胃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结合超声内镜及病理检查是确诊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方法。而内镜黏膜切除微创治疗是早期治疗消化道类癌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 男,49岁,农民。因上腹不适、纳差2月余入院。无腹痛、消瘦、贫血等症状。电子内镜示:胃窦部幽门前区后壁可见一隆起,突出于管腔表面,可见凹陷溃疡,如盘状,局部蠕动消失,提示胃窦部癌。活检病理示:胃窦部滤泡性胃炎。手术发现:胃窦部大弯侧,可见一约4.5cm×2.5cm肿块,上有二个溃疡,质中等,表面光滑,可活动,周围淋巴结无明显增大,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肿瘤位于粘膜下层,细胞核呈卵园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性,界限不清,细胞呈丛状排  相似文献   

8.
例1,患者,男,46岁,农民。因吞咽时胸骨后隐痛不适2月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浅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扪及,未触到腹部包块,血常规、肝功能化验正常,胸透无异常发现。上消化道钡透示:食管下段前壁近贲门处可见4×3cm肿物突入管腔,表面光滑,食管壁柔软,钡剂通过略受阻。X线诊断:食管下段平滑肌瘤。胃镜检查见食管下段前壁可见4×3×2cm椭圆形肿物突入管腔,广基无蒂,表面粘膜光滑,无糜烂及出血,用活检钳触之有囊性感。有活检不脆感。病理检查结果示食管磷状上皮轻度增生,淋巴细胞浸润。胃镜报告:食管下段囊肿,数日后做食管囊肿摘除术。手术所见:食管下段粘膜下可见4×3×3cm囊肿,壁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内含铁锈色粘液。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囊肿。  相似文献   

9.
例 1 患者男 ,4 0岁 ,体检腹部CT发现胃底后壁肿物。体检 :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上消化道钡餐示 :胃底后壁可见一 2 .5cm× 2 .5cm充盈缺损 ,边缘光滑 ,边界清晰 ,周围黏膜未见破坏 ,未见龛影 ,考虑为“胃底后壁平滑肌肉瘤”。胃镜示 :胃底大弯后壁见一 2 .0cm× 2 .0cm大小的黏膜隆起 ,该肿物向外突出 ,表面光滑 ,颜色与周围一致。用细胞刷推移 ,较柔软 ,无弹性 ,胃蠕动时可改变其形态 ,黏膜光滑 ,黏液湖清亮。考虑为“胃底后壁纤维瘤”。CT示 :胃后壁大弯侧可见一个 2 .5cm× 2 .0cm和一个 1.8cm× 1.8cm大小等密度病灶 ,平扫CT值为…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报告 女,59岁。因吞咽困难2月来院。无明显体征。食管造影示食管下段狭窄,管壁僵硬。内镜检查见食管下段左侧壁距贲门4cm处,有2.5cm×2.0cm×1.5cm局限隆起,粘膜光滑,色泽正常,钳触实体感,管壁舒缩略受限。活检病理为正常食管粘膜组织。内镜诊断:食管下段粘膜下肿物。手术中见食管下段周围与肺下叶紧密粘连,并见肺下叶与膈肌、胸壁粘连。均予松解、游离。探查食管上至主动脉弓下缘,下至贲门、胃底、胃小弯,均无占位病变。术后诊断:食管下段周围粘连致局限性狭窄。术后症状消失,治疗16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胃错构瘤1例     
患者女性 ,44岁。入院前 1个月上腹部间断隐痛 ,进食后加重 ,疼痛不放射 ,无规律性。无返酸嗳气 ,无腹胀腹泻 ,无呕血黑便。食欲明显减退 ,体重较前减轻2 5kg。查体 :体温 36 2℃ ,脉搏 6 8/min ,呼吸 18/min ,血压 13 3/ 9 3kPa,神志清 ,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 ,无胃肠型 ,全腹软 ,剑突下偏右有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X线胃肠钡餐透视 :胃窦部大弯侧有一充盈缺损 ,提示胃内占位性病变。胃镜 :胃角粘膜光滑 ,胃窦大弯侧近幽门口处见一约 2 0cm× 2 0cm半球形肿物 ,表面光滑 ,界限清楚 ,顶部呈脐形凹陷 ,粘…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报告 女,24岁。因左上腹部肿物4个月,迅速增大1个月来我院。既往无急性胰腺炎样腹痛发作史或腹部外伤史。查体:心肺(-),腹部隆起,左上腹触及圆形肿物向外膨出约12cm×10cm×10cm,边界清楚,轮廓光滑规则,有囊性感,不活动。肝脾未触及。临床诊断:左上腹壁囊肿。B超检查:应用实时超声显像仪,频率3.5MHz,左上腹见11cm×10cm×10cm肿物,囊壁光滑、囊内为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胰腺失去常态,胰体尾部有12cm×10cm×10cm巨大囊性肿物伸向腹膜后间隙,其内无分隔,呈均匀性无回声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6岁。因上腹痛、便血2个月入院。在外院曾以“肠炎”治疗,不见好转。查体:上腹偏右方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直肠指诊无阳性发现。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见胃体及胃窦部有6cm×8cm充盈缺损,其中可见约3cm×3cm钡斑及条状钡斑影。胃镜见胃窦大弯侧粘膜粗糙不平,可见散在出血斑,胃体部大弯侧见6cm×6cm左右隆起,呈分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0岁。因上腹无规律性疼痛反复发作1年,于1987年8月11日行胃镜检查:在胃窦部大弯侧见一1.8×1.8cm的粘膜下圆形隆起,广基,顶部略呈脐样凹陷,质地较硬,表面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无糜烂、溃疡。粘膜活检病理报告为胃粘膜轻度慢性炎症,临床认为胃粘膜肿物为异位胰腺、胃息肉,于8月21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3岁,上腹部不适伴食欲下降10d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肝脾未触及,未扪及肿物。X线钡餐示:胃体大弯侧见4cm×6cm充盈缺损,黏膜破坏,边缘毛糙,中央区见腔内龛影,食管、十二指肠及小肠未见异常。胃镜检查:食管、贲门无异常,胃体大弯侧可见一巨大溃疡,边缘不规则,5cm×6cm ,底覆褐色痂,周围黏膜僵硬。手术所见:肿物位于胃窦大弯侧,6cm×6cm×5cm大小,黏膜面发生溃疡,局部胃壁质硬,与结肠系膜轻度粘连。病理检查:送检远端胃组织见5 .0cm×4 .5cm大小溃疡,深约1cm ,周边隆起,局部胃壁增厚,质硬,切面灰白色,…  相似文献   

16.
附录: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49-50
一、活检取材 活检取材块数和部位由内镜医师根据需要决定,一般为2-5块,如取5块,则胃窦2块取自距幽门2-3cm处的大弯和小弯,胃体2块取自距贲门8cm处的大弯(约胃体大弯中部)和距胃角近侧4cm处的小弯,胃角1块。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9岁。以胃区隐痛伴反酸、暖气、消瘦、乏力半年就诊于当地(地区)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癌?活检病理回报局部见坏死组织,可疑恶性肿瘤细胞。于是就诊于我院。胃镜检查示:食道胃底未见异常。分别于胃体中下部后壁及胃窦后壁见巨大不规整溃疡约6.5cm×4.5cm,6.8cm ×5.5cm大小,底附污秽组织,周围呈环堤状,边界清。胃体下部近前壁见2.5cm×2.0cm大小溃疡,呈长条状,底附白苔,边界欠清。胃窦大弯见多个痘疹样溃疡,圆形,底附白苔,边界清。在0.3cm×0.3cm-0.5cm×0.5cm之间。球部及降部未见异常。胃镜诊断:胃窦、体癌,(溃疡型)。活检  相似文献   

18.
例1:女,47岁。因间歇性上腹痛10年,伴间断黑便1个月于1988年2月8日入院。既往有肺结核。查体:心肺无异常,腹软,剑下轻度压痛,肝脾无异常。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血小板均正常,肝功能正常,胃肠钡透(一)。胃镜2次:十二指肠球部大弯测见0.5cm大小血管扩张区,界限明显,周围粘膜正常。局部活检:粘膜局灶性毛细血管扩张,充血。1988年6月11日剖腹:术中肝,小肠,胃体、底无异  相似文献   

19.
胃及十二指肠球部联合畸形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7岁。以反复上腹部阵发性疼痛2年、加重3个月入院。腹痛多在进固体食物后明显,伴反酸,无恶心、呕吐。2个月前在外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胃镜检查:胃镜插入顺利,食管贲门口正常,胃体大弯侧见一突入内腔的半圆物,表面光滑,质呈囊性,未见异常通道。胃窦粘膜散在充血,幽门皱襞呈花瓣形充血。十二指肠球明显扩张,可见暗蓝色粘膜背景,光滑。内镜再前进,见一宽腔,粘膜呈纵形皱襞,轻度充血,未见环形皱襞。由球部反镜可见一狭窄通道,镜身进入见一副胃,胃腔小,皱襞紊乱,未见…  相似文献   

20.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33岁,因"食道异物"行胃镜检查时意外发现胃窦前壁大弯侧有一大小约0.8 cm×1.0 cm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见图1),为行进一步治疗以"胃黏膜下肿物(胃间质瘤?)"收入我科。患者平时无腹痛、腹胀,无黑便、呕血,无消瘦。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未见异常。入院后行超声内镜检查:胃窦病灶为椭圆形,大小约1.1 cm×1.6 cm,呈高回声,边界清楚,回声均匀,起源于黏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