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安全评价失效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传统的交通冲突安全评价方法失效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叉口交通冲突安全评价的改进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与冲突无关的交通流影响评价结果的现象。与传统方法对交叉口整体评价不同,该方法对交叉口内部的各类交通冲突类型分别进行冲突分析,再运用欧几里德贴近度评价法对交叉口进行综合交通安全评价。该方法能准确地评价交叉口整体安全状况,能分析出交叉口内部的安全问题,是一种实用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冲突安全评价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在交叉口的安全特性,减少交通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在运用TCT技术分析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7个典型的四相位信号控制平面十字形交叉口,利用SPSS软件分别选取线性、多项式及指数函数对电动自行车的交通冲突调查数据进行拟合,构建了电动自行车的交叉口交通冲突模型。最后,结合所获得的交通冲突模型的各项参数,运用欧几里德贴进度评价方法,建立了交通冲突强度的评价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评估交叉口路段电动自行车的运行安全性。结果表明,散点化的比较方法不仅可以对同一交叉口的不同进(出)口道的电动自行车交通冲突强度进行分析,还能对不同交叉口同一冲突类型的安全状况进行对比评价。  相似文献   

3.
交通冲突技术是一种非事故统计评价方法,是以大样本、快速、定量研究评价交通安全现状与改善效果的特点而异于传统的事故统计评价方法.应用交通冲突技术,引入交通冲突与混合当量交通量的比值(TC/MPCU)作为评价指标,提出对以时均交通冲突和交通量数据为依据的交叉口进行安全评价的交通冲突灰色聚类评价法.以某市5个相似交叉口的实测值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鉴于传统的城市交叉口交通冲突整体评价方法不能深入地分析和解决交叉口内部的交通安全问题,依据流量和相位时长关系确定分类交通冲突评价系数,计算出不同相位阶段中不同交通冲突类型(机-机、机-非、机-人)的交通冲突率和分类综合交通冲突率,从而比较和诊断交叉口内部危险性高的交通冲突类型及所在相位,并应用VISSIM仿真软件评估相应交通安全改善措施对路口交通效率的影响。以北京市光彩北路路口为对象进行实验分析,其结果表明,分类交通冲突技术与微观交通仿真分析的充分结合,可提高城市交叉口安全诊断的准确性及相应改善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经典冲突分析模型SSAM中最小碰撞时间方法在冲突仿真中的不足,根据混合交通中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运行特征并基于交通冲突理论,提出在交通仿真模型中易于实现的冲突时刻差法,即通过测量任意2股车流经过潜在冲突点的时间,计算冲突发生的时间差值。该方法可以通过交通仿真软件的二次开发方便地实现对混合交叉口交通安全状况的评估。最后以典型混合交通交叉口绿灯间隔评价为例,对比分析了2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冲突时刻差法比最小碰撞时间法更能细致刻画交叉口的安全水平;在不同的绿灯间隔水平下,后一种方法比前者漏检80%以上的交通冲突,冲突时刻差法更能适应混合交通交叉口安全仿真分析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TCT的平面交叉口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事故率法是评价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水平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因其存在基于事故统计方法固有的因事故的稀有性而使评价周期过长、因事故统计的不完全性致使评价结论欠真、缺乏事故严重性程度的考虑等缺点。笔者针对事故率法评价交叉口安全水平存在的上述问题,在概要介绍交通冲突技术并对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使事故率法与交通冲突技术相结合,用交通冲突代替交通事故改善交叉口事故率法的理论设想。进而,结合质量控制法,研究了同类型交叉口的交通冲突率的临界值的确定,提出了基于交通冲突技术和交叉口交通冲突率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直行非机动车与直行机动车的冲突,提出了基于非机动车膨胀特性的冲突判别方法.引入非机动车膨胀宽度模型,依据膨胀宽度分析非机动车的膨胀特性;建立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非机动车膨胀宽度的因素.选取郑州市区两个交叉口进行案例分析,利用摄像机采集非机动车高峰时期的数据,考虑电动自行车混入比例达80%的实际状况,研究了城市信号交叉口直行非机动车膨胀特性.通过分析电动自行车在混入率达到80%时平均每辆车所占横向空间,得出在非机动车通过信号交叉口膨胀宽度为5时与机动车产生冲突;通过数据拟合得出非机动车膨胀宽度与直行非机动车流量的关系,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非机动车膨胀宽度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平面交叉口直行非机动车膨胀机理进行研究,为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和城市管理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道路交叉口冲突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基于事故的安全评价在数量、周期、均值、随机性等方面以及基于现场冲突观测识别在主观性、可靠性、成本、指标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冲突仿真的交叉口安全预评价分析方法:研究利用安全间接分析(SSAM)模型分析冲突的基本原理和冲突时间(TTC)、遭遇时间(PET)等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冲突仿真分析应注意的策略。以邢台市某道路交叉口安全改善方案为例,进行改善前后冲突仿真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善后在通行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交叉、追尾、车道变换冲突的数量均显著减少,TTC值有所增加,说明改善后安全程度有所提升。笔者提出的方法和案例应用为道路交叉口改善措施的安全预评价提供了一种分析途径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交叉口进口道车辆限速值对交叉口的安全和运行产生的影响,通过微观仿真平台,分析车辆在交叉口限速分别为30,38和46 km/h时的车均延误、车均行程时间,并将车辆行驶轨迹输入安全辅助评价(SSAM)软件中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车辆限速值的提高对车均延误的影响不大,但会减小车辆在进口道的车均行程时间。另外,限速值从30 km/h提高到46 km/h,引起的碰撞时间(TTC)、后侵占时间(PET)数值变化不显著,但使总冲突数从42个增加到59个。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城市快速路多个交织区之间的相对交通安全状况,及比选同一个交织区的多个设计方案,建立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织区交通安全评价方法。首先,使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模拟一定道路交通条件下车流运行状态及其随时空变化的过程,并生成车辆轨迹文件;然后,运用交通安全替代评价模型(SSAM)分析车辆轨迹文件,识别和统计交通仿真过程中"发生"的交通冲突;最后,以交织区交通冲突数与交织区交通量、交织区长度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交织区的交通安全状况。案例分析表明,交织区交通冲突率越高,其服务水平往往越低;交织区的交通冲突率有随交织区交通量增加而增加,随交织区长度、交织区车道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SOFM神经网络在道路交通事故分类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交通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交通事故仍频频发生,且呈不断增多的趋势,安全已成为交通管理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次数,降低事故损失程度,需要对交通事故进行分类管理,以便针对不同种类和特征的交通事故采取专门的措施。笔者应用SOFM(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对不同原因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了分类评价,并根据实际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6,他引:6  
针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在分析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特点的基础上,从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理出发,分析研究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宏观规律。从安全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和建立健全城市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加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综合协调道路—交通流—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消除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明确指出当前乃至今后交通安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规划长远、决策当前,彻底改变目前交通安全工作的事后处理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提高交通安全宏观管理整体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交通事故发生规律与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笔者分析了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与道路等级、道路断面形式、路网密度、交叉口形式、道路车速的关系及交通事故人群的分布规律,认为道路宽而稀、支路缺乏、街道功能不清是我国城市道路网与用地微观布局的基本特点。大量数据分析表明,这种路网体系与我国的城市交通事故率偏高有着密切关系。路网规划是城市路网建设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应当将降低城市交通事故率作为路网规划的考虑内容之一,同时指出,应在路网规划中合理选择道路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建议适度加密路网、健全支路体系、理清街道功能,并考虑城市道路的车速控制与驾驶心态调整。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以及事故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交通冲突理论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论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过程。并从安全系统工程学角度,使用交通事故显性/隐性致因模型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致因因素进行分析,强调管理因素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综合运用3E对策,讨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控制策略。通过加大违章行为惩罚力度、培养安全文化、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以及应用智能交通技术等措施,消除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提高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事故BP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道路交通事故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3个输出指标及12个影响因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具的强非线性逼近、模糊推理、自学习的优点,建立道路交通事故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对我国2006年、2007年、2008年的交通事故情况进行预测,其中,2006年、2007年预测精度较高,2008年预测误差稍大,可能的原因为2007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减少交通事故起到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