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市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运用非线性的复杂思维对簇群式空间结构进行深化,证明簇群式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提出簇群城市多维分形空间结构模型,即区域簇群城市组合模型、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城市模型、簇群单元结构模型。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簇群城市多维分形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分层次可联结的特性,并且这种特性是在触媒催化的作用下发生的。城市空间不同层面在催化的作用下得以成功联结,产生城市活性,是未来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运用区位商、就业弹性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探究超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有以下几点:第一,超大城市服务业产值及比重逐年上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各超大城市专业化优势显著;第三,北京市和深圳市各区县的服务业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整体上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扩散的特点。而针对我国超大型城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规划政策;扩大城市开放度,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诸如创新创业者等高级人力资本大城市流动聚集的动力问题,即该群体为什么在这里聚集而不是另外其他地方?传统观点认为,诸如收入和工作等经济因素在高级人力资本城市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根据对北京1200多个创新创业者访谈和问卷调查,结论并不完全是这样。单纯经济因素并不是该群体大城市流动聚集的唯一动力,甚至不是主要因素;相反,城市可提供的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包容性、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等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一种新动力在人口城市空间流动聚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该群体的城市抉择不仅赋予了人口流动研究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且还为下一步城市增长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城市圈及其属性所谓大城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和社会受大城市作用的区域,城市与该区域间存在着经常的有机联系和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城市圈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地域空间组织,大城市圈具有以下属性: 1.依存性大城市圈通常由中心城市、空间流、通道和经济腹地等地域结构要素构成。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不仅是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大都兼具交通枢纽、贸易中心,物资集散地等多种功能。中心城市在其形成和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群的各种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城市体系,形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良性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构建大城市群已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体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城市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像葫芦岛这样的中小城市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动力,构建都市区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官方和学术界并未对都市圈的概念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且在范围划定方面具有较大争议。都市圈起源于美国并从日本传入到我国,概念内涵经历多番演变,对于都市圈范围划定目前主要集中在“1小时交通圈”还是“1小时通勤圈”的讨论。提出将城市群等同于都市圈,将我国的都市圈理解为西方的都市区(圈),将通勤圈(率)作为都市圈范围划定的基本依据以及将都市圈空间范围认作一个固定的政策区域是当前都市圈内涵及范围划定存在的四个误区。数据证明,现阶段我国处于大城市已从中心城、都市区发展向都市圈发展阶段转化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提出都市圈是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空间范畴,是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都市圈是核心城市及其外围次级城市形成的紧密联系区,是城市群形成的基本构成单元;都市圈范围划定应以一小时交通圈作为基础依据,通勤率作为圈内监测指标;范围划定应参考地区特色和资源禀赋特征,空间范围不宜过大四重认知,为都市圈规划实践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像葫芦岛这样的中小城市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动力,构建都市区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交通技术进步与集聚经济在大城市中发生了良性互动,区际交通的改善也有利于大城市,使大城市继续增长。同时,大城市更倾向于对污染物治理付出更多的努力。大城市也不断地进行产业和空间调整,产业向高级服务业并向市中区集中。市中区成为城市地区的轮轴,周围的地方如同车轮,市中区与其周围通过像辐条一样的联系相互拉紧,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呈同心扩展。在当今,同心扩展要强于走廊发展。从较大尺度上看,大范围走廊上的大城市,发展的趋势会更好些。大都市区中放射出的一些交通干线发展成经济走廊的可能性会增强。美国和德国的一些城市发展被用作这些论点的例证。这些结论为以都市区为对象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城市的职住分离导致居民就业可达性失衡。为了弥补以往居民就业可达性与个体收入因果关系研究的不足,使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2013年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数据,在控制了居住自选择条件下,研究上海都市区以街道为空间尺度的居民就业可达性分布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上海都市区存在明显职住空间错位现象,就业可达性指数呈环状分布,郊区存在就业次中心;②就业可达性与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且存在区位决定收入的证据。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经济状况,未来政策可以从提高居住区位的就业可达性着手。  相似文献   

12.
王亮  张芳芳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2):41-47,封2
研究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效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空间公平为核心构建城市群利益共同体关系模型,选择分别对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协调发展起到引擎作用的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进行一体化发展成效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两大城市群双中心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一体化响应程度均远超群内其他城市.(2)两大城市群成...  相似文献   

13.
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城市社会空间的问题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视角,分析了大城市社会空间发展演化的主要特征,并对当前社会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重构途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等角度,提出了治理大城市社会空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地矛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使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系统走向有序与均衡。据此,动态地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形态,总结其生命周期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其治理——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当前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同时也带来许多城市社会问题.以上海为例,在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呈现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可能产生的负社会效应,并提出了一些城市空间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社会问题与治理途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了北京、上海、南京等五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指出大城市保障性住房普遍存在空间选址偏僻、大规模集中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在分析以上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大城市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在偏远郊区可能导致社会隔离与排斥加剧、出现城市贫民区与贫困文化、贫困的代际延续与社会风险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建...  相似文献   

17.
剖析了空港都市区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其地域圈层结构,研究表明,在经济发达且拥有区域性航空枢纽的地区,临空产业因机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要素集聚功能而聚集在机场周边,它们在城市郊区化和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带来的扩散效应和临空产业集聚的共生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相互依托、具有自我组织能力的临空产业高度集中的经济区域。临空产业聚集同时具备地方化和城市化两种效应,机场周边地区因此演化成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空港都市区。  相似文献   

18.
湖南攸县人依靠血缘、地缘关系获取劳务信息和空缺职位,进入深圳的出租车行业,形成了扎堆就业、同乡聚居的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血缘、地缘关系网络是乡群职业集聚的基础,房价的过滤作用和社会政策的分选决定了乡群聚居区的空间形态。外部因素与乡群的职业需求和内部凝聚力共同作用,构成了乡群聚居区的综合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研究现代大城市增长的限制与发展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项迫切的实际任务。在我国,大城市发展战略方针还是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最初时期就形成了。在中心城市中,不允许过分集中生产部门和人口,不宜建立规模特大的城市。限制大城市增长的方针是符合社会主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结合目前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的现状,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矛盾及问题,分析影响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最后提出了培育与重构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