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宁麦18是采用改良集团法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种。利用20082011年江苏省淮南组和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18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麦18在参试品种中平均产量均为第1位,江苏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8%和4.6%,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7.8%和7.2%。宁麦18适应度较高,变异系数、回归系数和Shukla变异系数均较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稳产性。宁麦18平均穗数486.7万/hm2、穗粒数41.4粒、千粒重35.7 g,产量三因素协调性较好。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作用较小。因此,在宁麦18的高产栽培中,应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稳定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2012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20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宁麦2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其产量水平主要分布在6000~7500 kg/hm2,平均穗数为465.6万/hm2,平均穗粒数为38.3粒,平均千粒重为38.2 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千粒重的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丰乐—新世纪联合体黄淮南片3年67点次试验数据,对参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濉1309比对照显著增产,产量离优度低于参试种平均值和对照,丰产性突出;在变异系数分析中,高稳系数高于参试种平均值和对照,表现出在高产前提下稳产性强;适应度高于参试种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2%的增产点率超过80%,回归系数接近1,在皖豫苏陕分别统计,3年均增产且增产率超过4.5%;抗冻抗倒,适应性较广;三要素协调,产量与有效穗数、千粒重显著正相关,通径系数以直接作用为主,依次为千粒重>有效穗>每穗粒数。濉1309是适合黄淮南片进一步推广利用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根据江苏省2013—2017年淮北小麦品种试验4年汇总数据,分析了江麦23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江麦23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丰产性(较对照淮麦20增产3.13%~5.79%)、稳产性(3年高稳系数HSC高于对照)、适应能力较强(4年适应度高于对照)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此外,产量构成三要素分析表明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稳定穗粒数的前提下,提高千粒重和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江麦23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家和省级小麦区域试验数据对小麦新品种鲁原502进行高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鲁原502的产量构成三因素具备极强的调节能力;在山东、河北和山西省小麦区试中666.7m2平均产量分别达574.3、517.1、526.9 kg,较对照品种石4185分别增产11.21%、8.40%和7.65%,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现出高产特性;在黄淮北片试验中变异系数较舜麦1718和石4185小,较邯6172高,综合考虑其变异系数及其在试验中产量均值的表现,该品种又表现出稳产特性。该品种的育成表明,增加穗粒数和改良株型、增强抗倒伏能力和提高收获指数是山东省今后育种的主要目标,产量构成三因素——穗(单位面积穗数)、粒(每穗粒数)、重(千粒重)应协调发展,以666.7m2穗数40.0万、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45 g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6.
1997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结果表明:(1)参试的杂交中粳稻,其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明显低于武育粳3号;(2)各产量因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一,其平均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3)综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泗优418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7.
杂交粳稻的优势及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结果表明:(1)参试的杂交中粳稻,其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明显优于武育粳3号;(2)各产量因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一,其平均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3)综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泗优418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参加2007年漳州市晚稻区试中的4个博优组合--博优270、博优586、博优黄占、博优253(CK)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每穗总粒数,其次是有效穗;高产组合的千粒重和每穗总粒数分别较低产组合增加8.04%和4.80%;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每穗总粒数与有效穗是一对主要矛盾.因此,育种中通过选用千粒重大、穗大粒多的恢复系与博优A配组,是提高博优组合产量水平的可行途径;生产上应在保证穗数的条件下,力争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才能充分发挥高产博优组合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宁麦14的高产特性及适宜密度和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麦14的高产、稳产性能十分突出,在江苏省淮南地区2003-2006年连续3年区试和生产试验的28点(次)中,平均产量位次均居第一,不仅比对照品种扬麦158或扬麦11增产,而且也比其他所有参试品种增产,平均增产6 706.65~7 319.55 kg/hm2,增产幅度为2.17%~15.83%.该品种的穗、粒、重三因素较协调,一般产量结构为有效穗465万~495万/hm2,不低于对照品种,平均每穗实粒数38粒,比对照品种多2粒,千粒重41~42 g,比对照品种高2~3 g.宁麦14株高适中(85 cm左右),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较强,根据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较适合密植和较高肥水栽培.本试验区大面积生产上作中高产栽培(6 000 kg/hm2以上),较适宜的基本苗应在225~300万/hm2,相应的肥料运筹为纯氮225万~3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控有效穗数为主,兼顾穗粒数和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通过对辽宁省14个水稻栽培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正相关,而穴穗数与产量成负相关。除穴穗数以外,其它任何性状的提高都将不同程度地促进产量增加;4个因素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均为正值。通径分析表明: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2.2387),其次是穴穗数(1.4853)。但穴穗数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负向效应较大。所以通径分析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因此在今后的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中,应注重穗粒数的选择,同时保证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穴穗数可以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2.
氮素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优质小麦京冬8号为材料,在晋东南地区研究了氮素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为160 kg/hm2的前提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追肥可明显提高产量,以拔节期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产量最高;返青期和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而且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大,分蘖成穗效果越明显;随着追氮时期后移与追氮比例的增大,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对影响产量的成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x4)、单茎产量(x5)作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2 782.53+1 432.16x(4r=0.901 8**),说明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之间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以为玉米生产上合理密植提供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号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设52 500、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号种植密度在52 500~82 500株/hm2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其中,在60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低。2个品种穗行数、行粒数和粒长随密度变化不大,穗粒重随密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丹玉86号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均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75 000株/hm2密度时最小;丹3363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号穗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出籽率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3363穗粗在60 0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小,出籽率在52 500~7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82 500株/hm2密度时降低。丹玉86号在75 0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大、粒厚最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小、粒厚最大;丹3363粒宽和粒厚随密度变化不明显。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生产上应结合品种自身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鲁单981产量及其产量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鲁单981,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个体产量、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以及群体消光系数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则呈现升高趋势。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为45000-60000株/hm^2时,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群体净同化率高,可获得较高的玉米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粳稻品种农大3号为材料,利用盆栽的方式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水势),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时期干旱胁迫都会导致减产,孕穗中期、后期减产幅度最大,其次是分蘖中期、前期。分蘖后期(无效分蘖期)干旱虽然穗粒数有所增加,但是祢补不了由于穗数下降造成的产量损失,出穗前各阶段干旱胁迫的减产幅度大于出穗后各阶段。分蘖期干旱使单穴有效穗数减少,孕穗期干旱穗粒数减少;孕穗期、产量形成期(出穗—乳熟期)干旱千粒重、成熟粒率降低;孕穗中期干旱结实率下降,混合千粒重降低。干旱胁迫条件下,提高单穗平均粒数和混合千粒重有助于提高产量,提高饱满千粒重和混合千粒重有助于提高成熟粒率。  相似文献   

16.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小麦宽幅精播栽培增产的机理,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材(播前用种衣剂包衣),采取大田对比试验设计方法,以传统精播为对照(CK),2012~2014年连续2个小麦生产年度进行生产示范效果对比试验,分析了宽幅精播栽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较传统播种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5.26%、5.07%和2.74%,产量提高859.5 kg/hm2,增产率达12.28%,效果优于传统播种方法。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有效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小麦高产稳产。本研究结果可为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在小麦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1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和8个产量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以明确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8个因素中,其大小顺序为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穗位高>株高>穗粗>穗行数>百粒重。  相似文献   

18.
以耐密植大豆品种铁豆119号和普通大豆品种辽豆11号为材料,设置8.0、14.0、20.0、26.0、32.0、38.0万株/hm2共6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个耐密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铁豆119号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粒茎比均多于普通品种辽豆11号。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耐密植品种铁豆119号的籽粒产量高于普通品种辽豆11号,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铁豆119号和辽豆11号的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后减。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是如此,超过了一定种植密度,会因倒伏带来减产,特别是普通品种。铁豆119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2.0万株/hm2,辽豆11号为14.0万株/hm2,铁豆119号在种植密度变化时籽粒产量水平较辽豆11号稳定,说明适宜的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大豆的籽粒产量,铁豆119号更适于密植栽培。  相似文献   

19.
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对10个宁夏玉米杂交种的7个数量性状与子粒产量进行分析,明确各数量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联度,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各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叶数>行粒数>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  相似文献   

20.
磷钾肥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磷钾肥用量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最优设计方法,分析铃数、铃质量、果节数、脱落率、衣分等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磷钾肥用量下,籽棉和皮棉分别增产9.27%~17.11%和11.34%~21.70%,衣分提高0.59%~1.94%,单铃质量增加0.12~0.49g,单株铃数增加0.82~3.00,单株果节数增加1.23~6.78,脱落率降低3.97%~7.39%。磷肥效应对铃质量的影响高于钾肥效应,对其他6项指标(单株果节数、单株铃数、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脱落率)的影响表现为钾肥效应高于磷肥效应;95%置信区内,籽棉产量≥3 450.0kg/hm2、皮棉产量≥1 335.0kg/hm~2、衣分≥38.7%、单铃质量≥3.85g、单株铃数≥16.0、单株果节数≥40.0、脱落率≤55%时的P_2O_5、K_2O用量为132.11~204.70kg/hm~2和132.11~276.78kg/hm~2,平均值为168.41和204.4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