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盐生植物红树总DNA导入紫花苜蓿,共导入1391朵花,获得894粒T0代转化种子.T0代种子种植在含有225 mmol/L NaCl的MS培养基上,获得12株耐盐性强的植株.以供体和受体为对照,对12株耐盐植株进行RAPD分析,在55条随机引物中有8条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条带的差异性表现为新增条带、供体特异条带和受体条带丢失.以上结果初步证实外源DNA已经整合到受体的基因组中,而且T0代植株耐盐能力提高可能与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盐生植物红树总DNA导入紫花苜蓿,共导入1 391朵花,获得894粒T0代转化种子。T0代种子种植在含有225 mmol/L NaCl的MS培养基上,获得12株耐盐性强的植株。以供体和受体为对照,对12株耐盐植株进行RAPD分析,在55条随机引物中有8条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条带的差异性表现为新增条带、供体特异条带和受体条带丢失。以上结果初步证实外源DNA已经整合到受体的基因组中,而且T0代植株耐盐能力提高可能与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关。  相似文献   

3.
何平  韦正乙  孙卉  邢少辰 《草业科学》2013,30(4):627-637
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取得重大进展。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公认的优质牧草,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其遗传性状,提高其产量、抗性、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围绕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非生物胁迫、生物胁迫、除草剂抗性、品质改良和生物反应器5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近期紫花苜蓿转基因研究进展,并根据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生物安全性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以期为我国紫花苜蓿的转基因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4.
转红树总DNA紫花苜蓿T1代耐盐株系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花粉管通道法转红树总DNA紫花苜蓿阿尔冈金T1代耐盐植株幼苗为材料,经300 mmol/L NaCl处理后,测定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耐盐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叶绿素含量下降0.09~0.29倍,而对照植株下降0.32倍;转基因株系脯氨酸含量升高1.2~4.2倍,对照植株的脯氨酸升高0.9倍;转基因株系丙二醛含量升高0.15~0.29倍,对照植株的丙二醛含量升高0.36倍;转基因株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0.20~0.25倍,对照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0.19倍;转基因株系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6~5.6倍和1.2~1.3倍。转基因株系表现出耐盐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5.
MsNHX1基因转化紫花苜蓿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紫花苜蓿"中苜1号"(Medicago sativa L.cv.Zhongmu No.1)7日龄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建立适用于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组织再生体系,并进行MsNHX1基因转化试验。MsNHX1基因编码"中苜1号"液泡膜Na /H 逆向转运蛋白,将其转化到"中苜1号"中,以期获得耐盐性更好的苜蓿材料。利用PCR技术、RT-PCR技术及Dot Blotting技术对转基因植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MsNHX1基因已经整合到"中苜1号"基因组内,并且可以转录为mRNA。  相似文献   

6.
根据已经克隆得到的MsZIP基因(GenBank序列号:HQ911778),扩增编码区cDNA,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PBI-MsZIP。酶切鉴定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正确的插入到载体中,超表达载体构建成功。采用CaCl2冻融法将其转入农杆菌菌株中,然后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紫花苜蓿,共得到11株抗性苗,对其中的4株进行卡那霉素基因PCR检测,均得到了目的条带。同时对这4株抗性苗进行目的基因的RT-PCR检测,均得到了目的条带。说明MsZIP基因已经成功在苜蓿中超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基因的功能,分别用200 mmol/L NaCl和25 μmol/L PEG-6000处理转基因苜蓿,3 d后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MsZIP基因在苜蓿中超表达可以提高苜蓿的耐盐性和耐旱性。  相似文献   

7.
8.
以新疆大叶苜蓿(Medicago sativa ‘Xinjiang Daye’)叶片作为转化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中获得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转化紫花苜蓿,研究选择剂卡那霉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影响紫花苜蓿转化的4个主要因子,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高效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卡那霉素在愈伤组织分化培养时的上限浓度以50 mg·L-1为宜;转化过程中当浸染时间为5 min,菌液浓度OD600为0.2,外植体预培养6 d,共培养后清洗外植体的头孢雷素(Cef)浓度为800 mg·L-1是最佳转化方案,抗性芽分化率达到65.5%;4个因子中菌液浓度对转化率影响最大,清洗外植体的Cef浓度和浸染时间影响次之,外植体预培养时间的影响最小。经PCR和RT-PCR检测,初步证明了BADH基因已经整合到紫花苜蓿中,转化率为16.0%。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苜蓿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简要综述了紫花苜蓿转基因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外源基因转化苜蓿和构建转基因苜蓿植株的手段以及转基因苜蓿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展望了转基因苜蓿应用的前景,讨论了苜蓿转基因育种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前期野生大豆碱胁迫转录组数据,筛选出一个碱胁迫下上调表达的假定蛋白基因,暂命名为GsARHP(alkali stress related hypothetical protein gene)。首先利用Real-time PCR方法验证了GsARHP基因受碱胁迫诱导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一个含有130个氨基酸的亲水蛋白,含有信号肽但无跨膜结构域;构建了GsARHP植物超量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侵染法转化肇东紫花苜蓿,通过PCR,South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获得了3个超量表达GsARHP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并对其耐碱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100和150 mmol/L NaHCO3处理14 d后,非转基因株系明显萎蔫、黄化甚至死亡,而转基因株系则长势良好;进一步分析其生理指标显示,相对质膜透性与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株系(P<0.01),而叶绿素含量与CAT活性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株系(P<0.01),说明GsARHP基因的超量表达可以增强紫花苜蓿的耐碱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苜蓿总甙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研究了苜蓿总甙的提取工艺,通过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温度4个单因素设定L9(3^4)正交试验,确定苜蓿总甙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70%、固液比1:10、提取2次、提取温度80℃。  相似文献   

12.
苜蓿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是一种古老的栽培牧草作物,草质优良,产草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价值居牧草之首,所以又称为“牧草之王”。但是,由于人们在种植过程中忽视影响苜蓿品质的因素控制,盲目追求产量,因而导致其营养品质下降,以致于无法满足高产动物的营养需求。随着蛋白质饲料的日益匮乏,如何生产出优良品质的苜蓿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影响苜蓿品质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优质苜蓿产品提供借鉴。1品种的选择品种是优质苜蓿生产的关键因素,在同一生产条件下,品种不同其品质就不同。万素梅等[1]的试验表明,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同品种其营养品…  相似文献   

13.
徐洪雨  李钰莹 《草地学报》2022,30(7):1721-1730
低温是影响我国苜蓿(Medicago stavia L.)种植推广的限制性因素,且苜蓿对低温的冷适应机制亦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肇东’和‘WL440HQ’苜蓿在冷适应前后的基因表达。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分析与冷适应低温环境和苜蓿抗寒性提高有关的生物通路以及造成冷适应后苜蓿抗寒性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细胞信号转导和物质代谢(包括糖、蛋白质和脂等)等通路,不仅是苜蓿对冷适应低温环境的响应,还可能与其抗寒性的提高有关,如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和植物MAPK信号通路等。冷适应后苜蓿抗寒性出现差异是多种生物通路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中主要涉及物质代谢(包括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和能量代谢等通路,特别是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本研究将为苜蓿抗寒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饲料植物是方向之一,而发展饲料植物应首推苜蓿。苜蓿产业化发展要有适应性好的苜蓿品种做保证,苜蓿抗逆性的研究对苜蓿品种的选择和布局都至关重要。我国有大面积的盐碱地,苜蓿产业化面临问题之一是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土资源。选择耐盐碱的苜蓿品种进行土地改良,既创造经济效益又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目前对苜蓿耐盐性的研究较少。在盐碱地中,苜蓿首先遇到的是在盐碱条件下种子萌发的问题。本试验力图通过种子处理试验,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早熟低产和晚熟高产苜蓿单株为父母本,通过人工杂交构建了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F1遗传作图群体,采用单因子变量分析法,以降落式PCR和常规PCR结合的反应程序,建立了适宜于紫花苜蓿的分子标记扩增体系;应用130对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60对引物在父母本间存在多态性而被用于绘制遗传连锁图。采用PAGE电泳分析,对作图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通过TetraploidMap软件对60个SSR标记进行连锁作图分析,有44个标记可以定位在8个连锁群上,占总标记数的33.8%,覆盖遗传距离979 cM,两标记间平均图距为22.25 cM,初步构建了四倍体紫花苜蓿遗传图谱的框架图,还需要进一步添加标记数量增大其饱和度,为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苜蓿在贵州的种植及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是含蛋白质较高的多年生优质牧草,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历史悠久,面积较广,我省引进种植不多,为了扩大推广种植及利用,我们总结了苜蓿在贵州种植应注意的问题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金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的紫花苜蓿规模化种植管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盐碱地改良、根瘤菌接种、播种、杂草防除等种植与管理措施均对紫花苜蓿饲草的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大规模进行紫花苜蓿产业化开发时,只有全面考虑上述各种因素,采用科学合理的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并使之集成、熟化和配套,才能使紫花苜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高产、稳产及优良品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陈莉  赵红洋  申晓蓉 《草地学报》2011,19(2):277-282
通过对5种苜蓿(Medicago sativa L.)细胞培养物和细胞系的建立,探讨亲缘关系较远的5种苜蓿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蛋白质和生物量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氮源和不同蔗糖量为碳源的环境中蛋白质和生物量的变化,为大规模培养苜蓿细胞和细胞株的筛选提供一定的基础。结果表明:5种苜蓿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均在第18 d达到最大蛋白质含量,而生物量则在第9~12 d达到最大,此时5种苜蓿细胞的最大蛋白质含量不同,分别是苜蓿王>阿尔冈金>德宝>三德利>安格;由于NH4+/NO3-比例不同,使5种苜蓿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的代谢反应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苜蓿王、安格和德宝的细胞对氮源的适应性比阿尔冈金和三德利的细胞范围广;2%~3%的蔗糖含量基本满足5种苜蓿细胞的生长并能维持渗透压的稳定,但不同品种苜蓿细胞对蔗糖浓度的选择稍有不同,如三德利和安格更适合于3%的蔗糖浓度。  相似文献   

19.
苜蓿与草木樨种子鉴别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建华 《草地学报》1996,4(2):121-125
对30份紫花苜蓿和11份草木樨种样进行不同处理后用荧光分析法进行鉴定,以寻求准确、快速鉴别种子的方法。结果表明:经吸胀与切度处理,供试苜蓿种子均可在紫外光下发出白黄荧光,而草木樨种子则不能。该法对苜蓿和草木樨种子的鉴定仅需10小时,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用荧光分析法鉴定苜蓿与草木樨种子不仅准确可靠,而且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苜蓿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对59个引种品种的产量,生长速度,再生速度,越夏能力,病虫害的试验,以及干草叶茎比的试验结果确定了三峡库区苜蓿的最适宜的播种期,播种量和田间管理的要点,初步筛选了5个推广的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