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首先考查了大型火电机组锅炉给水泵组容量过大的现状,以及容量配置过大的原因.然后对某厂1 000MW机组2×50%容量的给水泵进行了详细热经济性分析计算,计算表明由于容量配置过大,整个给水泵组长期处于低效区工作,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给水泵按100%THA给水流量来选择泵组流量.  相似文献   

2.
汪成 《科技资讯》2009,(30):107-108
通过对300MW等级供热机组给水泵的配置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对于大型供热式机组,采用电动给水泵优于汽动给水泵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杨俊 《科技信息》2013,(7):403-404
本文针对珠江电厂1台1000MW机组扩建工程,分析了取消电动给水泵及分析汽动给水前置泵在超超临界1000MW机组汽机系统中的优化配置。对超超临界1000MW机组给水泵优化配置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树哲 《科技信息》2010,(35):257-257,251
本文介绍了国华沧东电厂一期工程两台600MW机组无电泵启停的成功应用,从而增加了机组启动方式的灵活性和经济性;通过对无电泵启停的操作方法、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的阐述和分析,为同类型机组启停积累了经验,值得相关电厂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早期投产的空冷机组,设计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主机和空冷系统。但随着空冷电站项目的增多,空冷机组的给水泵配置问题也在各工程中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对空冷机组给水泵配置两种不同排汽冷却方式的可行性、可靠性讨论,对其技术经济性进行了比较,指出2×300MW级空冷机组的给水泵配置选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给水泵的合理配置选型方案应结合其经济运行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国内大容量机蛆给水泵的配置情况,对超临界机组给水泵配置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安全性进行比较;同时借鉴国内部分电厂利用汽泵直接启动的经验,对取消电动给水泵方案的利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8.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600MW超临界机组汽动给水泵存在的振动问题,本文首先在分析汽动给水泵转子的结构特点基础上,建立了汽动给水泵转子支承系统的有限元振动分析模型。然后,应用该模型计算了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及其模态振型。最后,通过在叶轮上施加不同不平衡品质的原始不平衡质量方法,计算了转子系统的不平衡响应,分析了不平衡响应与叶轮不平衡品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600MW超临界机组汽动给水泵转子为刚性转子,在工作转速下,转子振动对出水口处叶轮的偏心质量比较敏感;提高叶轮的不平衡等级可以减小转子的振动,但是需要同时提高各个叶轮的不平衡等级才能获得的明显效果。因此,为了控制汽动给水泵转子的振动,需要从转子支承系统整体考虑,提高转子部件特别是叶轮的加工、安装和调试精度。  相似文献   

9.
给水泵是汽轮机热力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该文就中电投宁夏中卫热电厂2×350 MW工程给水泵选型做专题分析、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针对350 MW超临界机组2台给水泵运行方式耗用大量厂用电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不同工况参数下的电泵出力试验,提出了本工程推荐每台机组设置2×50%汽动给水泵,给水泵汽轮机排汽直冷型式,两台机组设置1台30%启动电动给水泵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型给水泵故障的统计和分析,提出如何提高大容量给水泵可靠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吸收式热泵技术已开始在电厂得到实际应用,这种技术具有经济性、可靠性、污染少等诸多优点。大同煤矿集团大唐热电有限公司利用热泵机组进行乏汽回收,该工程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提高了热泵系统回收热量的能力,大幅度降低了机组供热期的煤耗。对该工程的设计和实际试运情况进行讨论,对节能效果进行计算、比较、分析,肯定了热泵机组节能效果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热泵机组进一步合理设计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带有直接利用余热装置的燃气机热泵系统发动机的变转速特性,在搭建的余热直接利用型燃气机热泵系统实验台上,对发动机转速为1 400~2 000 r/min的燃气机热泵系统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转速的增加,一次能源利用率(PER)呈现先平缓增加后快速下降的趋势,当转速在1 400~1 800 r/min的范围内时,PER值维持在1.34以上,变动幅度仅为2.3%,说明在此转速范围内且满足负荷的情况下,系统运转更为高效;在实验参数范围内,系统平均余热利用率达到83.5%,余热在制热量中的份额随转速的提高持续增加;低转速下余热份额减少,但此时较高的制热性能系数(COP)会补偿这一缺失,使得系统在1 400 r/min附近的PER最高.该结果可为研究发动机余热的有效回收、利用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设计燃气机热泵的变容量控制器,利用建立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对串级模糊控制和串级PID控制系统的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串级控制系统的主回路分别采用模糊控制和PID控制,比较分析了两种控制策略在不同工况下的控制效果,以及它们克服干扰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同串级PID控制相比,串级模糊控制具有超调量少、系统输出比较平缓及达到稳态的时间短的优点;串级控制可以有效地克服系统的干扰,提高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14.
燃气热泵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分析了家用燃气热泵系统对人类健康、生态品质和资源消耗三大类环境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气热泵系统在资源消耗方面的影响评价指标为5.18kPt,是人类健康评价指标的5倍,是生态品质评价指标的50倍.天然气使用的影响评价指标为6.08kPt,因此降低燃气热泵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应重点放在天然气使用环节.得到了燃气热泵系统生命周期评价中系统生产组装、天然气使用、废弃物回收处理3个环节对11项环境分类的影响比重.电力驱动与燃气驱动的热泵系统比较表明,电力消耗在人类健康、生态品质和资源消耗3个方面的影响均高于燃气消耗,电力消耗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是燃气消耗的3倍.  相似文献   

15.
燃气机热泵系统的循环工质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燃气机热泵系统工质的选择是影响机组性能的关键,为此,选择了6组低环害或无环害的循环工质,从制冷剂的安全性和与系统润滑油的兼容性方面作了分析,同时以CSD方程计算了各组工质的循环参数,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一次能源利用率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290和R600a组成的混合工质的使用危险可以控制,同时与系统的润滑油兼容,具有很高的系统效率和一次能源利用率,可以替代R134a使用.  相似文献   

16.
连体热机-热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化工行业中常用的3种主要类型热泵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综合3种热泵的优点,提出热机、热泵合二为一的连体热机-热泵构想,介绍了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模型实验证明连体热机-热泵的工作原理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系统在环境温度改变时的运行特性,需要耦合系统各个部件的数学模型来确定系统的运行性能.在采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对系统部件的运行参数进行拟合,建立起一组表示部件特性的经验关联式,进而联立求解,得到系统变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在夏季温度为33~35℃、冬季温度为0~5℃时系统的运行性能最佳;当环境温度向两端偏离最佳温度区域时,都将导致有效燃气消耗率增加,一次能源利用率降低;制热工况一次能源利用率高于制冷工况,其最大值约是制冷工况最大值的1.7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船舶柴油机余热,说明采用高温热泵回收柴油机缸套冷却水余热的优点,并计算出可回收利用的缸套冷却水余热量;进一步分析了高温热泵回收缸套冷却水余热应满足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高温热泵的类型,给出了用于回收柴油机余热的高温热泵的系统原理图,阐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研究中存在的难点,推荐了两种较为适宜的高温热泵工质.  相似文献   

19.
胡云楚 《广西科学》2003,10(3):200-204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说法和熵判据论证不可逆热机的η=- W/ Q1 与循环方向有关 .不可逆热机作正向循环时 ,可用热机效率来描述其功热转换关系 ,结论是η正向 ,可逆 >η正向 ,不可逆 .这表明 :在正向循环中 ,可逆循环热机的热转换为功的比率大于不可逆循环热机 .不可逆热机作逆向循环时 ,应当采用制冷系数来描述其功热转换关系 ,所得结论是β可逆 >β不可逆 .这表明 :可逆循环制冷机单位功提取的热大于不可逆循环制冷机 ;如果仍然采用热机效率来描述其功热转换关系 ,则所得的结论应当是η逆向 ,可逆 <η逆向 ,不可逆 .这表明 :在逆向循环中向高温热源输送相同的热 Q1 的前提下 ,可逆热机消耗的功 W可逆 少于不可逆热机消耗的功 W不可逆 .在证明卡诺定理时 ,不可逆热机只能作正向循环 ,不能令其作逆向循环 .  相似文献   

20.
一种太阳能与空气源双热源热泵系统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单一空气源热泵和单一太阳能热水器的不足,提出太阳能-空气源双热源热泵系统,分析了太阳辐射强度对系统运行的影响.通过太阳能辅助热泵与空气源热泵运行对比实验得出,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的系统运行性能和加热水速率均优于空气源热泵系统.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COP平均值约为单一空气源热泵系统的3倍.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情况下,太阳能辅助热泵相对于空气源热泵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