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抵抗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17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常规消毒方法和抗生素的抵抗性. 方法采用碘伏、5%"84"消毒液、75%乙醇、"健之素"泡腾片液(1片/L)、2%戊二醛消毒液等浸泡,甲醛(福尔马林)熏蒸和紫外灯照射等常规消毒方法处理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观察生物膜细菌被杀灭情况;同时将生物膜分别放入含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抗生素的M-H肉汤中,观察其生长,并与裸菌的MIC作比较. 结果 2%戊二醛消毒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杀灭作用最强,碘伏和75%乙醇次之,5%"84"消毒液和"健之素"泡腾片液作用较弱,甲醛熏蒸和紫外灯照射的作用最差;生物膜细菌能生长的抗生素最高浓度:亚胺培南400 μg/ml,头孢他啶800 μg/ml,左氧氟沙星32 μg/ml,哌拉西林1 024 μg/ml.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对外界不利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2.
田芳 《药物与人》2014,(6):42-43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用量的不断加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对细菌研究的深入发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仅与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生有关,亦与致病菌在体内形成生物膜有关。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称为绿脓杆菌,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严重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机会致病菌.亦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病原菌,可引起慢性难治性感染,往往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本文从国内外药物研究方面综述了近年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内镜中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消毒剂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镜中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常用消毒剂的抵抗性.方法:用高分子滤膜模拟制备生物膜,利用肉汤稀释法分别进行临床内镜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变化的探讨,并与标准菌株进行平行比较.结果:其中培养物对一种含氯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均为有效氯450 mg/L;其余铜绿假单胞菌株均小于400 mg/L.对含苯扎溴铵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为80 mg/L,最小杀菌浓度为156 mg/L;对碘消毒剂的最小抑(杀)菌浓度相同.均为1000 mg/L.结论:内镜中产生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消毒剂抗力有相关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常见的医院感染致病菌,其严重的耐药性与产生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密切相关。藻酸盐是PA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研究发现,抗菌药物等可对BF及其主要成分藻酸盐产生抑制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A生物膜及其抑制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系统的结构、调控机制和治病机理;总结了近年来人们从生物膜入手,为消除该菌所做的一些成果;同时也阐述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与方向,希望从中得到启发,研究以群体感应为靶点的药物为铜绿假单胞菌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抗菌药物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在组织器官或生物材料表面,并产生大量的粘液状胞外多糖复合物形成生物膜,不仅为细菌提供了避护所,而且清除十分困难,常致顽固性感染。联合使用两种作用机制中同的抗菌药物,同时破坏胞外多糖复合物及杀灭铜绿单胞菌,或采用某些物理方式清除生物膜,对防治这类感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抗菌药物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在组织器官或生物材料表面,并产生大量的粘液状胞外多糖复合物形成生物膜,不仅为细菌提供了避护所,而且清除十分困难,常致顽固性感染。联合使用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破坏胞外多糖复合物及杀灭铜绿假单胞菌,或采用某些物理方式清除生物膜,对防治这类感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形成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模型,比较浮游状态和生物膜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孵育医用硅胶材料(硅胶导尿管)建立细菌生物膜,经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测定6种抗菌药物对分离菌在浮游状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生物膜形成以后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经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导尿管表面形成了细菌生物膜;抗菌药物对生物膜的MBEC为浮游状态下MIC和MBC的100~1000倍。结论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并经银染法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是方便可行的;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细菌生物膜以后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远远高于浮游菌。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与下呼吸道反复感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探讨生物膜与感染反复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痰液标本,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得到28株铜绿假单胞菌;应用微孔法测定28株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应用硅胶薄片法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1%复红染色后观察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物膜形态变化情况,同时应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生物膜内活菌数目。结果28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22株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阳性率为78.57%(22/28);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体外生物膜成熟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d为黏附阶段,第2 d为过渡阶段,第3-6d为成熟阶段,第6-10 d为解体阶段;在生物膜成熟过程中,生物膜内活菌数量可发生周期性改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是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PA)小RNAphrs基因缺失株与回复株,观察phrs在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λ-Red重组系统构建phrs缺失株PA27853Δphrs、回复株PA27853Δphrs-comp和对照株PA27853Δphrs-control,绘制细菌生长曲线,观察phrs对细菌生长的影响;荧光染色法定量分析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变化。结果成功获得phrs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RT-PCR结果显示,phrs基因在缺失突变株中不表达,在回复株中重新表达;phrs不影响细菌的生长速度,基因敲除后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而回复株则能形成明显生物膜。结论利用λ-Red重组技术成功构建出PA25783Δphrs,phrs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致豚鼠下呼吸道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致病性。方法 60只豚鼠随机分为生物膜组、浮游菌组和对照组,行气管切开术后分别植入生物膜细菌、浮游态细菌及生理盐水包被的硅胶管,15 d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支气管及肺组织,测量活菌数,分离细菌并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观察组织形态改变。结果生物膜组豚鼠下呼吸道慢性感染发生率为66.7%,明显高于浮游菌组(P<0.01);生物膜组豚鼠支气管及肺组织可见肺泡腔内纤维渗出,间隔炎性细胞浸润,纤毛上皮增生,黏膜下淋巴细胞浸润;生物膜组豚鼠BALF及肺组织中细菌总数分别为(7.45±0.23)×103 cfu/mL和(6.78±0.36)×103 cfu/g,并分离出能够形成生物膜的铜绿假单胞菌。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是下呼吸道慢性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对免疫细胞功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免疫逃逸机制. 方法以琼脂糖平板法、鲁米诺发光试验以及MTT比色法分别测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趋化、吞噬以及转化功能,考察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结果低浓度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5 μg/ml)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以及吞噬功能,以及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的抑制率分别为10.57%、22.33%、25.70%.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免疫逃逸可能与其分泌藻酸盐免疫抑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镜管腔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清洗效果。方法采用持续灌流培养技术、模拟清洗试验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内镜管腔,人工培养生物膜形成及其对不同清洗方法的清洗效果。结果体外连续培养5~7 d模拟内镜管腔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稳定,不易冲洗脱落,膜中细菌浓度达(106~107)CFU/cm2;不含刷洗的内镜清洗程序的无菌水、低浓度多酶清洗液、无酶清洗液、高浓度多酶清洗液对生物膜细菌的清除对数值为0.12、0.42、2.11、1.54,正常内镜清洗程序4种清洗对生物膜经过人工刷洗后对生物膜细菌的对数值为0.23、0.67、2.67、1.9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能在管腔类器械中形成,采用正确的内镜清洗方法和清洗液是将其去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厚度实时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实时观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测量其厚度。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转化铜绿假单胞菌,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活的生物膜进行水平逐层扫描,观察生物膜形成过程与形态,根据三维坐标系Z轴距离计算生物膜厚度。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分3个阶段:0~6 h为黏附阶段;6~24 h为聚集阶段,24~72 h为成熟阶段;6,24,48和72 h的生物膜厚度分别为(6.1±2.8),(29.2±2.3),(61.4±1.4),(61.8±1.1)μm。统计学分析表明,生物膜厚度6 h<24 h<4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8与72 h的生物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共聚焦实时观察法能够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检测以及生物膜厚度测量。  相似文献   

15.
藻酸盐作为生物被膜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在生物被膜的形成中及耐药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此文就近年来关于藻酸盐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医院感染的临床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医院2年来IRPA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B法对铜绿假单胞菌(PAE)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6株PAE中,IRPA占总数的35.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IRPA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医院应重视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尤其要关注PAE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7.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用PCR检测各种相关的耐药基因。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耐药基因检测中共有8种基因阳性,其中阳性率较高的为CTX(56%)、外膜孔蛋白OprD(60%)、aac(6′)-Ⅱ(60%)。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基因型以CTX阳性率较高,耐亚胺培南主要为外膜孔蛋白缺失,同时已获得较多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方法利用K-B法、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测定临床铜绿假单胞菌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尤其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ICU和老年病房比普通病房更加严重,对照组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效果都不错,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选择抗菌药物的范围很窄,只有阿米卡星的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绍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目的探讨绍兴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对5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4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IMP、VIM和oprD2基因等3种基因检测和测序.结果 5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检出VIM基因,经比对分析为VIM-2型;无IMP基因检出,oprD2基因均无缺失.结论绍兴地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由VIM-2型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