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鹏  包海鹰  图力古尔 《中草药》2012,43(12):2356-2360
目的 研究珊瑚状猴头菌Hericium coralloide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手段,结合波谱方法(MS、NMR)分离鉴定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的石油醚和氯仿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1)、麦角甾-7,22-二烯-3β-棕榈酸酯(2)、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麦角甾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醇(6)、hericenone J (7)、啤酒甾醇(8)、麦角甾-7,22-二烯-3-酮(9)、β-谷甾醇(10)、hericene A (11)、hencene C(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赤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1H,13C-NMR 和MS 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赤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灵芝醇B(ganoderiol B,1)、灵芝酸A (ganoderic acid A,2)、赤芝酸A(lucidenic acid A,3)、灵芝萜酮二醇(ganodermanondiol,4)、 3,7,11,15,23-5O-5α-羊毛甾-8-烯-26烷酸(3,7,11,15,23-pentaoxo-5α-lanosta-8-en-26- oic acid,5)、麦角甾-7,22-二烯-3β-醇十五烷酸酯(ergosta-7,22-dien-3β-ol- pentadecanoate,6)、麦角甾-7,22-二烯-3β-醇(ergost a-7,22-dien-3β-ol,7)及正二十六烷酸(n-hexacosanoic acid,8).结论 其中化合物8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青山灵芝Ganoderma daiqingshanens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测定部分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抑制活性。结果从大青山灵芝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经鉴定为3β,21β-山芝烯二醇-3-乙酰基(1)、3β,21α-山芝烯二醇-3-乙酰基(2)、3-O-乙酰基千层塔三醇(3)、20(29)-羽扇烯-3-醇(4)、赤芝醛A(5)、灵芝酸Y(6)、麦角甾-7,22E-二烯-3-酮(7)、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8)、麦角甾-7,22E-二烯-3β-醇(9)、5α,8α-过氧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10)、甲龙胆酸(11)、大戟因子L3(12)。化合物5、11和12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分别为17.70%、22.89%和21.2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青山灵芝中分离得到,其中serratene型三萜(化合物1~3)为首次从灵芝科真菌中发现,化合物5、11和12对Ach E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11)
目的:研究黄边灵芝的麦角甾类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黄边灵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MS等波谱学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运用MTT法筛选所得成分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细胞毒活性进行研究。结果:从黄边灵芝中分离得到了7个麦角甾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5α,8α-过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2)、麦角甾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醇(4)、麦角甾-7,22-二烯-3-酮(5)、calvasterol A(6)和volemolide(7)。化合物1~5抑制CT26细胞增殖的IC50值分别为76.93、37.19、13.02、48.19和1.25μmol/L。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边灵芝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7为首次从灵芝属真菌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1~5对CT26细胞表现出了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赤芝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琦  殷志琦  叶文才  赵守训 《中草药》2005,36(11):1601-1603
目的研究赤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用NMR和MS等波谱方法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赤芝子实体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十五酸酯(ergosta-7,22-dien-3β-yl pentadecanoate,)、麦角甾醇棕榈酸酯(ergosteryl palmitate,)、麦角甾-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3β-ol,)、麦角甾醇(ergosterol,)、灵芝酸C2(ganoderic acid C2,)、ganodermanontriol()及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bis(1-methylpropyl)ester,]。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化合物为从本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紫芝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紫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紫芝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分离得到6个甾醇,1个脂肪酸和1个哌嗪二酮衍生物。结构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麦角甾醇(2),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β-醇(3),过氧麦角甾醇(4),麦角甾-7,22-二烯-3-酮(5),β-谷甾醇(6),α-羟基-二十四烷酸(7),cyc lo(D-Pro-D-Val)(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紫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脱皮马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明智  罗舟  颜鸣  赵庆春 《中草药》2012,43(4):664-666
目的研究脱皮马勃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脱皮马勃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酮(2)、麦角甾-5α,8α-环二氧-6,22-二烯-3β-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4)、反式桂皮醇(5)、反式桂皮酸(6)、对羟基苯甲酸(7)、4-羟基苯基乙酸酯(8)、苯丙氨酸(9)、正二十八烷(10)、对苯二酚(11)、棕榈酸(12)。结论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厚蜂窝菌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子伟  刘劲松  吴培云  何其伟  项晨  王刚 《中成药》2012,34(7):1304-1308
目的研究厚蜂窝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方法厚蜂窝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经过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角鲨烯(1)、9(Z)-十八烷烯酸(2)、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3)、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过氧麦角甾醇(5)、麦角甾-6β-甲氧基-7,22-二烯-3β,5α-二醇(6)、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7)、8,14-环氧麦角甾-4,22-二烯-3,6-二酮(8)、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酮(9)、2,2-二甲基-1-苯并吡喃-6-醇(10)、2-呋喃甲酸(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6,(7)
目的:研究香泊氏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香泊氏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醇(1)、(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3)、(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4)、白桦脂酸(5)、(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6)和硬脂酸(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从该菌种子实体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云南美登木内生真菌Botryosphaeria sp.MHF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相、正相等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应用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云南美登木内生真菌B.sp.MHF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5-烯-3-醇(1)、麦角甾-4,6,8,22-四烯-3-酮(2)、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酮(3)、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4)、麦角甾-5α,8α-环二氧-6,22-二烯-3-醇(5)、fusaproliferin (6)、脑苷脂C(7)和3,4,5-三羟基-四氢萘酮(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以Murashige-Skoog培养基培养的该菌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花生茎叶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劲松  王刚  金家宏  王飞  刘吉开 《中草药》2008,39(5):664-667
目的 研究花生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胡萝卜苷(Ⅰ)、正二十六碳酸乙酯(Ⅱ)、棕榈酸(Ⅲ)、5,8-过氧化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Ⅳ)、水杨酸(Ⅴ)、尿嘧啶核苷(Ⅵ)、(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Ⅶ)、2-O-甲基-肌醇(Ⅶ)、9(Z),12(Z)-十八二烯酸(Ⅸ)、麦角甾-5,22-二烯-3-醇-7-酮(Ⅹ)、正二十九烷(Ⅺ).结论 除化合物Ⅰ、Ⅲ,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反柄紫芝Ganoderma cochlear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多种谱学技术(1D、2D NMR)并根据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拱状灵芝素G(1)、拱状灵芝素H(2)、麦角甾醇(3)、5α,8α-环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β-醇(4)和(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醇(5)。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灵芝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炮弹果果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伟  吴培云  梁益敏  刘劲松  王刚 《中成药》2012,34(8):1523-1528
目的 研究炮弹果果肉的化学成分.方法 将炮弹果果肉用95%乙醇提取,通过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炮弹果果肉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ningpogenin (1)、6 -O-p-hydroxybenzoylaucubin (2)、3,3′-bisdemethylpinoresinol(3)、(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 (4)、麦角甾_4,6,8 (14),22-四烯-3-酮(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5α,8α-epidior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 (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0)、麦角甾-7,22-二烯-3-酮(11)、sesquiterpene (12)、对羟基苯甲酸(13)、苯甲酸(14)、对羟基苯乙醇(15)、对羟基苯甲醇(16)、D-阿洛醇(17)、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 (18).结论 所有化合物都是首次从炮弹果果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秋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6-羟基豆甾-4-烯-3-酮(1),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2),3β-羟基豆甾-烯-7-酮(3),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4),豆甾-5-烯-3β,7β-二醇(5),豆甾-5,22-二烯-3β,7β-二醇(6),豆甾-4,22-二烯-3,6-二酮(7),豆甾-4,22-二烯-3-酮(8),麦角甾-7,22-二烯-3β-醇(9),环阿尔廷-25-烯-3,24-二醇(10),羽扇豆醇(11),橙酰胺乙酸酯(12),豆甾醇(13),棕搁酸(14).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也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10,(8)
目的:对黄秋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9,19-23(Z)-环阿尔廷烯-3,β25-二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3)、5α,8α-过氧麦甾-22-烯-3β-醇(4)、豆甾-5-烯-3,β7α-二醇(5)、豆甾-5,22-二烯-3,β7α-二醇(6)、豆甾-4-烯-3,β6β-二醇(7)、豆甾-4,22-二烯-3,β6β-二醇(8)、豆甾-4-烯-3,6-二酮(9)、豆甾-4-烯-3-酮(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也为首次从秋葵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高宗华  马丽英  沈云修 《中药材》2008,31(9):1343-1347
目的:研究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真菌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以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N-苯甲酰苯丙氨醇(1)、asperphnamate(2)、酒酵母甾醇(3)、(22E,24R)-6β-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4)、(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9),22-二烯-3β,7α-二醇(5)、(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6)、(22E,24R)-3β-羟基麦角甾-5,8,22-三烯-7-酮(7)、麦角甾醇(8)、过氧化麦角甾醇(9).结论:化合物(7)为首次从微生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2017,(8)
目的:研究花脸香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等波谱技术结合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结构。结论:从花脸香蘑子实体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分离到10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E,24R)-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烷-6,9(11),22-三烯-3β-醇(1)、5α,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烷-6,9(11)-二烯-3β-醇(2)、5α,8α-环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22E,24R)-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β-三醇(4)、(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7)、β-麦角甾醇(8)、豆甾醇(9)、β-谷甾醇(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2019,(2)
目的:研究东方栓菌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凝胶、硅胶等多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东方栓菌中的主要单体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及化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东方栓菌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多孔菌酸C(1)、齿孔酸(2)、茯苓酸(3)、硫磺菌酸(4)、齿孔醇(5)、麦角甾醇(6)、3β-羟基-5α,8α-过氧麦角甾醇-6,22-双烯(7)、3β-羟基-5α,8α-过氧麦角甾醇-6,9,22-三烯(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麦角甾-7,22-二烯-6β-甲氧基-3β,5α-二醇(10)、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1)、亚油酸(12)。结论: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东方栓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灵芝科假芝属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子实体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各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对人体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皱盖假芝子实体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iptoindonesin D(1)、6-脱氧巴西红厚壳素(2)、巴西红厚壳素(3)、3-羧基吲哚(4)、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3,4-二羟基苯乙醇(6)、3β-羟基-7,22E-二烯-麦角甾(7)、3β,7α-二羟基-8,22E-二烯-5α,6α-环氧-麦角甾(8)、3β-羟基-7α-甲氧基-8(14),22E-二烯-5α,6α-环氧-麦角甾(9)、5α,8α-过氧麦角固醇(10)、3β,5β,7β-三羟基-6,22E-二烯-麦角甾(11)和3β,5α,6β-三羟基-7,22E-二烯-麦角甾(12)。化合物2与3对人体肿瘤细胞株HL-60、SMMC-7721、A549、MCF-7和SW-480具有一定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9对HL-60、MCF-7和SW-480具有一定生长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皱盖假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和9对人体肿瘤细胞株具有一定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猴头菌-青蒿生物转化物(HQ生物转化物)的化学成分。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HQ生物转化物7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理化性质、波谱数据以及与文献数据比对等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共分离鉴定得到9个化合物:2α-羟基脱氧青蒿素(1)、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2)、3β,5α-二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3)、木栓酮(4)、dankasterone(5)、ergosterol endoperoxide(6)、3β-羟基-5,9-环氧-(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7)、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8)、豆甾烷-3-酮(9)。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命名为2α-羟基脱氧青蒿素。运用琼脂扩散法和药敏纸片法测定了化合物1~9抗幽门螺旋杆菌(Hp)的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2、5具有一定的抗Hp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