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中4油田石炭系含砾砂岩亚段沉积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段可分为下部均质砂岩亚段和上部含砾砂岩亚段2部分,上部的含砾砂岩亚段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段,从上至下又可细分为5个砂层组和4个泥质岩类夹层。该亚段总体为一套沉积稳定、分布范围较广的滨岸沉积,砂体平行于岸线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分布,砂层组的砂体以前滨砂质滩及上临滨为主,夹层主要为稳定的下临滨及过渡带泥质沉积,其作为隔夹层为1-3砂层组层状边水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隔板作用。该亚段储层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次为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  相似文献   

2.
塔中地区C油组是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主力产层,由石炭系巴楚组底砂岩及泥岩构成储盖配置。海西早期运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Tg3),一方面使早期形成的古油气藏遭受破坏;另一方面使主力烃源层即中上奥陶统停止生烃。海西末及其以后,中上奥陶统二次生排烃、圈闭形成,是C油组主要成藏期。多次构造变形造成石炭系褶皱,形成了一系列近EW向的三级构造带,发育大量的圈闭构造群。三级构造带的空间组合形成油气运移的汇烃脊。圈闭是否能够形成油气藏,取决于其是否处于汇烃脊之上。  相似文献   

3.
结合塔中4油田422CⅢ油组开发实践,采用相渗曲线法、水驱油效率方法、实际曲线与童氏图版法对比方法、丙型水驱曲线法以及经验公式法对该油组的采收率进行定量化评价,找出主要问题和矛盾,为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挖掘剩余油,编制开发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塔中地区东南部CⅢ油层组含砾砂岩段的沉积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东南部含砾砂岩段沉积环境为潮汐三角洲,塔中4、塔中16井区附近发育潮汐水道和潮砂坝,塔中6井区附近发育砾质高流态砂坪;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相及砂体展布差异明显,滚动勘探开发的目标也不同,塔中4、塔中16井区储层条件优越,只要存在有效的遮挡,便可以形成大型岩性或地层油气藏;塔中6井区内含砾砂岩段地层超覆位置附近的高流态砂坪是最为有利的滚动勘探开发目标。含砾砂岩段沉积相的精细研究对于寻找新的隐蔽型油藏以及提高勘探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塔中4油田CⅢ油组合砾砂岩段储层测井、录井、岩心和试油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校正、分析。针对含砾砂岩段.开展了储层特性和油水层解释标准研究.分析储层岩性、物性特征及关系.讨论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物性、电性的影响,岩性和胶结物的变化对含砾砂岩段储层物性、含油性、电性的影响。通过物性、饱和度分析资料、毛管压力曲线资料、录井和薄片含油性产状描述资料,以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着重讨论了含砾砂岩段储层的油层、水层及干层识别的下限值确定方法,建立了储层油、气、水、干层的解释标准及解释图版,为储层参数模型建立和油气层识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及压汞曲线等资料,对研究区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储层特征总结出储层分类标准,利用多井对比对研究区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TZ气田石炭系含砾砂岩段岩石主要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并发育有较多的微裂缝;孔隙结构类型主要发育中孔中粗喉型和中小孔中细喉型。从纵横向和平面上的储层综合评价表明,研究区储层类型以Ⅱ类和Ⅲ类为主,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总体表现为中等-差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7.
堡子湾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对堡子湾地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相有一个明确认识,以岩心相分析为基础,综合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油层组砂岩储层的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等方面的特征,对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目的层段以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并且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具体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天然堤与水下决口扇6类,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是勘探的有利相带.建立了三角洲亚相三维空间相模式,为储层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涠10-3油田流三段Ⅲ油组块状砂岩是至少为两期的潮湿型冲积扇沉积。这套沉积可分为扇根、扇中(包括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碎屑流沉积)、扇端(包括漫流和末梢瓣状水道沉积)。砂体平面上呈扇形,剖面上呈透镜状,由三个主水道形成的舌状体组成,自西至东舌状体加大增厚。油田主要处在储油有利的扇中亚相带,辫状水道沉积是主力油层。最有利的储油区是扇中亚相带内的I类储油区,建议今后尽量围绕两个舌状体布生产井。  相似文献   

9.
塔中地区顺托果勒低隆起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储层为致密砂岩储层,应用镜下薄片、孔渗分析、X衍射及扫描电镜等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该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基本特征。在区域构造特征、断裂发育特征、沉积及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套储层致密化成因,并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中"甜点"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柯坪塔格组下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一套滨岸砂坝砂体,岩石类型为细粒岩屑砂岩、粉砂岩;结构成熟度高,成份成熟度低。柯坪塔格组下段砂岩储层致密化受控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高频沉积旋回、储层非均质性、碎屑组成、岩石粒度等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致密化的基础条件;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进一步加速了储层致密化的进程。该套致密砂岩储层中"甜点"的发育受多重因素的控制,其中,沉积相决定了"甜点"发育的物质基础;储层中超压的存在延缓储层致密化进程;裂缝和深部流体溶蚀为改善"甜点"的储渗性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依据轻、重矿物分布特征及岩石学、测井系列、分析化验等测试技术方法,详细分析了该区长9油层组沉积特征,认为该油层组沉积期整体处于水上沼泽环境,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受西北和东北两个物源体系控制,其中以西北物源为主。其岩石成分主要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中等—较高的结构成熟度;受沉积影响,区内单砂体结构呈现无粒序均一型或复合粒序型两种特征,其中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主要的储集砂体类型。  相似文献   

11.
玛湖大油气区的重大发现掀起砂砾岩储层勘探新热潮,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石英质砾”储层已获多个油气发现,其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已基本明朗,而“灰质砾”的成因以及对储层的影响目前还是研究空白区域。以塔里木盆地TZ2井区含砾砂岩段为例,探索从滨岸体系控制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角度来展开研究。综合薄片、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TZ2井区石炭系含砾砂岩段沉积环境及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探索灰质砾对储层的影响及储层在地层层序和沉积相序中的划分,总结层序沉积对有效储层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东河砂岩段底至生屑灰岩段顶构成一个具有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旋回的Ⅲ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Ⅳ级层序,在Ⅳ级层序里含砾砂岩段为高位体系域,主要为海侵作用以及奥陶系潜山剥蚀作用下形成的一套滨岸相沉积体,发育前滨亚相和临滨亚相,具有纵向上厚度变化大,横向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其中前滨亚相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灰质砾在前滨亚相普遍分布,其母岩为奥陶系灰岩,来自于具有多期隆升特征的奥陶系潜山,灰质砾石含量越高,储层物性越差,是影响有效储层发育与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15口取心井岩心、测井、沉积构造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并采用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绥靖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了三种沉积微相:分流河道、天然堤和分流间洼地微相;分流河道和天然堤微相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7油层组各小层(长71、长72、长73)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有利沉积相带的控制,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微相和天然堤微相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量化表征砂岩的输导性能正成为砂岩输导体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以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为研究对象,从油气运移角度对砂体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连通、物性条件进行了分析,利用砂地比判别模型分析砂体几何连通特征;在有效区分不同期次原油的基础上,选择晚期原油作为关键指示物,分析了砂体在海西期油气成藏时流体连通特征。结果表明,志留系沥青砂岩在晚期油气成藏时不仅几何空间上相互连通,而且流体连通性良好,仍是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根据砂体成岩作用及其与油气充注的关系,定量恢复了沥青砂岩在油气成藏时的古物性,并采用渗透率量化表征了其输导性能。结合前人关于志留系油气成藏模式及主要控烃断层启闭性认识,建立了塔中地区志留系油气运聚复合输导格架,并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分析了海西期末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油气运聚成藏受砂岩输导性影响显著,输导性偏差的西北部地区油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带附近,而输导性较好的中南部区域油气侧向运移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及分析测试资料,通过岩石相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岩石结构特征及相序等,对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位于多物源交汇区,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及水下重力流四种沉积体系,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浅湖和中深湖等六个亚相。为了区分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将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三角洲分支间湾、远砂坝四种微相;扇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扇三角洲分支间湾及席状砂四种微相。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南部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较厚;往深凹陷方向,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远砂坝、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砂体厚度减薄。在垂向上以退积沉积为主,Ⅶ油组砂体比Ⅵ油组砂体的分布范围更广。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席状砂及水下重力流砂体的物性好,是该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平湖地区平湖组沉积相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断坡控砂为指导,结合层序地层分析,综合应用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地区平湖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其主要发育的沉积相.扇沉积主要为洪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在断陷期早期、中期发育.三角洲沉积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在断陷期中期、晚期发育.潮坪沉积以改造陆源沉积为主,在断陷期早期、中期发育.建立了砂体沉积模式,明确了平湖组各砂层组沉积相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以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开展吴起地区侏罗系延安组10段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吴起地区侏罗系延安组10段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发育辫状河道砂坝与河道间泛滥平原沉积.储层砂体的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垂向上砂体叠置分布,储层砂体较厚,累计厚度最多可达60m~70m.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盆地乌石油田流三段含砾砂岩油层电阻率变化复杂,呈现低渗、低阻及低对比度特征。从宏观地质因素、岩石导电与工程因素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乌石油田流三段含砾砂岩油层低阻成因,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和溶解作用的存在会间接导致油层低阻,地层水矿化度差异是导致油层低阻的次要原因;该区储层伊利石等泥质组分含量较高,且存在填充大孔隙和长石沿节理分布的现象,从而导致微孔隙发育,易形成高束缚水,这是油层低阻的主要成因。因此,黏土矿物架桥于大孔隙导致微孔隙发育是该类储层形成低阻油层的根本原因。本文研究成果对于复杂孔隙结构岩石导电的机理研究与低对比度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贾进华  申银民 《石油学报》2017,38(2):135-149
东河砂岩段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海相碎屑岩油气勘探层位,广泛分布于全盆地。为进一步解决东河砂岩段内部砂体对比与分布问题,将东河砂岩段进行了层序格架内的细分层和沉积相分布研究。利用全盆地110余口井和重点区域地震大剖面,将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东河塘组—巴楚组划分为一个层序,东河砂岩段—生屑灰岩段细分为4个具有区域对比意义的准层序组,恢复了以准层序组为单元的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分布。准层序组I和Ⅱ为低位体系域,准层序组III和IV为海侵体系域。准层序组I早期低位体系域沉积局限于塔西南地区西部,以临滨至前滨亚相为主。准层序组Ⅱ晚期低位体系域沉积分布于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地区,以宽阔的前滨、临滨亚相为主;塔北—塔中—巴楚地区东南部为宽阔的滨岸前滨—临滨亚相,盆地中部为临滨—过渡带亚相;盆地西南部为滨外浅海亚相泥岩。准层序组III早期海侵体系域沉积范围扩大,塔北—巴楚地区以滨岸相前滨—临滨亚相为主,塔中地区以滨岸相砂坝为主,盆地内部广大地区以滨外浅海亚相泥岩为主。准层序组Ⅳ晚期海侵体系域沉积范围达最大,盆地中部以广阔的碳酸盐台地相为主,塔西南地区为局限、半局限台地相,塔北地区以混积浅海相为主,在跃南—羊屋—轮古井区发育滨岸相沿岸砂坝。全盆地东河砂岩段的砂体分布主要受控于海平面抬升、古隆起或古地貌、物源等,提出的准层序组格架内的砂体分布模式指导并得到了生产钻井的证实。  相似文献   

19.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的泥岩颜色、岩性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相分析的研究,确认该工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6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砂体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根据岩石学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不同时期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模式,分别为指状砂体模式、朵状砂体模式、坨状砂体模式三种,为储层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6个志留系沥青砂岩样品中的孔隙游离烃和包裹体烃,做了分离并分别进行了色-质分析。色-质分析表明孔隙游离烃和包裹体烃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前者表现为前峰型轻质烃特点,主峰碳较小(为nC16nC20),无奇碳优势,多伴有生物降解现象;而后者多表现出双峰分布特征,主峰碳数较大(为nC25nC29),有一定奇碳优势。在生物标志物上,孔隙游离烃三环萜烷和孕甾烷含量都较高,C27,C28和C29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而包裹体烃的三环萜烷和孕甾烷含量都较低,C27,C28和C29甾烷呈斜线上升型分布。油源对比表明,沥青砂岩包裹体中捕获的烃与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有关,而孔隙游离烃则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