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病死率的影响及影响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接受免费HAART的1309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病死率及其变化趋势;运用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期、确诊后至开始抗病毒时间(月)、治疗前机会性感染种数(除外肺结核)、治疗前1年内是否患肺结核、治疗前是否患乙/丙肝、基线HAART方案、CD4T淋巴细胞计数、ALT、血肌酐、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等.结果 1 309例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5.53个月,5年、9年生存率均为95.81%;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40例,平均病死率0.52/100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感染途径、WHO分期、CD4计数、血肌酐、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计数、血红蛋白、感染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4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死亡风险降低,静脉吸毒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HAART治疗可明显改善HIV/AIDS患者预后;及早抗病毒、改善贫血状态和加强吸毒患者抗病毒随访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郭小兵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07-1608
目的:调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BD)精神科及躯体疾病的共病率及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的137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调查。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精神科疾病共病率为32.8%,其中,共病焦虑障碍最为常见,其共病率为23,3%(χ2=4.308,P<0.05或0.01);双相障碍患者躯体疾病共病率为15.3%,其中,共病偏头痛最为常见,其共病率为10.2%(χ2=3.529,P<0.05或0.01)。出现共病的患者组中吸烟史、饮酒史、心境障碍家族史、有易激惹症状和存在焦虑症状的比例高于未出现共病的患者组(均P<0.05或0.01)。结论:双相障碍与其他精神科及躯体疾病存在广泛共病,尤以焦虑障碍和偏头痛多见。易激惹症状、焦虑症状、心境障碍家族史及吸烟史是双相障碍出现共病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狂、轻躁狂、混合状态、抑郁或维持阶段。因存在复发风险,心理治疗及心境稳定剂如锂、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物为  相似文献   

4.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秦晓霞  谢守付  刘晶洁  高琳  王艳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43-1244,1247
目的 探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方法 评估125例至少治疗3个月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代谢综合征(MS)发生情况.入组患者曾接受药物治疗,包括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或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根据患者使用药物不同,将其分成3组:单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A组)、合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和情感稳定剂(B组)及单用情感稳定剂(C组).结果 125例患者,40例(32.0%)检出MS;A组患者MS检出率与B、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组、奎硫平组和利培酮组3组间MS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易发生MS.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者,均应定期检测BMI、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宁波市社区维持治疗期双相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面询法调查368例处于维持治疗期的双相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采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特征资料。结果宁波市社区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为71.5%,依从性不良为28.5%。依从性良好的相关因素包括以往发作次数少、无精神病性症状、有白知力、对服药态度和认识好及受教育水下高。结论社区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不依从的比例较高,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龄精神障碍临床特点与精神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精神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的住院高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所使用的精神药物进行调查。结果绝大多数的高龄精神障碍患者同时存在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共有110例高龄精神障碍患者经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和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痊愈达16·4%,显进达52·7%,进步达24·5%,总有效率达93·6%;并且其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结论高龄精神障碍以睡眠障碍、妄想、幻觉为主要的症状表现,大多数患者还同时出现多系统的躯体疾病。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奎硫平、利培酮、奥兰扎平)已经逐步代替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在高龄精神障碍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永康 《广西医学》2003,25(12):2517-2517
在治疗精神病疾病方面 ,抗精神病药物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其副反应较多。白细胞减少即是较常见、严重的副作用之一。本文对我院 2 0 0 1~ 2 0 0 2年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 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2 0 0 1~ 2 0 0 2年我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 2 2 5 1例 ,治疗后白细胞减少 30例 ,占 1 .3% (30 /2 2 5 1 ) ,其中男 9例 ,女 2 1例 ,年龄 1 5~ 81岁 ,平均 (35 .2 3±1 5 .92 )岁 ;病程 1 0天~ 30年 ,平均 (4 .4 5± 6 .5 3)年。病人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前 ,病史和体格检查均未发现重要躯体疾…  相似文献   

8.
胡坚强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12):656-656
抗精神病药物利哌立酮与氯氮平均可致患者体重增加 ,笔者对两药治疗前和治疗早期作血脂及血糖观察 ,以探讨是否与肥胖有关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采自我院 2 0 0 1年 1~ 12月首次住院 ,且符合CCMD 2 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 6 5例患者。入组前未经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血脂及血糖在正常范围 ,排除影响体重及血脂的躯体疾病。女性患者为非妊娠期、哺乳期。三代直系亲属中无糖尿病及其它内分泌疾病史。入院时血、尿常规、空腹血糖、肝、肾功能正常 ,心、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患者均单一服用利哌立酮或氯氮平 (包括利哌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和特点,以降低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查阅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病历,自制死亡病例调查表,进行死亡原因及病死率分析。结果:1975年-2007年32年期间共收治精神病患者51 231人,住院死亡精神病患者共77例,死亡率为0.15%,其中死于躯体疾病42例(54.5%);抗精神病药物中毒6例(7.8%);癫痫6例(7.8%);自杀5例(6.5%);机械性窒息5例(6.5%);酒类中毒3例(3.9%);高热中暑2例(2.6%);坠楼2例(2.6%);溺水1例(1.3%);死因不明5例(6.5%)。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躯体疾病,且以心脑血管疾病和肺部感染多见。提示对此类患者应加强躯体疾病诊治,同时注意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不良反应,防止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共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从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于我院资料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国际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价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的精神共病率为33%,共病焦虑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其共病率为24%(x~2=4.203,P0.05);双障碍患者的躯体疾病共病率为16%,其中主要以头疼和偏头疼为主,共病率为10%(x~2=3.458,P0.05)。患者中出现共病的病例中,存在吸烟史、饮酒史和心理障碍家族史等因素,而且存在的共病的患者中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没有出现共病的患者组(P0.05)。结论通过分析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共病是确实存在的,并主要以焦虑障碍和偏头疼为主,而且出现共病的患者存在一定饮酒史、吸烟史,甚至可能会引起其后代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和躯体共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精神科医生抗精神病药物处方行为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处方行为调查问卷,对山东省3家精神卫生机构的151名精神科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1)精神分裂症单一用药的比例:<5%者3.3%(5例);5%~25%者9.3%(14例);25%~50%者15.9%(24例);50%~75%者28.5%(43例);>75%者43%(65例).(2)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处方率均远多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84.9±13.3)%,(15.0±13.3)%,t =32.41,P =0.000;(86.4±14.3)%,(13.6±14.3)%,t =31.28,P =0.000].(3)抗精神病药物处方决策原则排序:阳性症状疗效>临床经验>药物安全性>药物费用报销与否、阴性症状疗效.(4)抗精神病药物处方策决影响排序:同事、专家>专业医学期刊文献>医药销售代表.结论 精神分裂症的用药符合<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用药原则,但应加强对阴性症状治疗的重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成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治疗的一线用药,精神科处方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尧庆  韩勇 《陕西医学杂志》2014,(12):1630-1632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手术联合放化疗)50例,对照组(单纯化疗)21例。两组间采取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计算各组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1、2、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62.0%、28.0%以及12.0%;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1、2、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42.8%、19.0%以及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伴发严重的基础疾病对预后有影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方式与肿瘤分期是局限期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预后较差,以外科手术为主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治疗方式和肿瘤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典型组和非典型组各50例,典型组患者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非典型组患者给予碳酸锂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随访1年。采用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副反应量表(TESS)和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结果显示,非典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视物模糊、便秘、头晕、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典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0%,其中有11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头晕、嗜睡、扭转痉挛等不良反应。非典型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典型组。结论:碳酸锂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药物依从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2年37例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5.9%(17/37)、27.0%(7/37)、13.5%(5/3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首次治疗后复发间隔时间、放疗剂量、是否同步放化疗、GTV体积以及PS评分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首次治疗后复发间隔时间、放疗剂量、是否同步放化疗、GTV体积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预后差,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初次治疗后密切的随访复查,较早的发现局部复发,通过积极的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吴学娟  阮义生  曹琴 《安徽医学》2012,33(4):432-434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方法随访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确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0例,分析影响梗死后生存时间的可能因素。结果 Kaplan-Meier分析示年龄≥71岁平均生存时间(16.62±2.98)个月,71岁平均生存时间(30.60±1.59)个月;IMT≥0.80 mm平均生存时间(22.70±2.12)个月,IMT0.80 mm平均生存时间(32.83±2.0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及脂质代谢异常均影响梗死后生存时间(P0.05)。Cox风险模型分析仅年龄和IMT可成为大面积梗死后生存独立预测因子(HR=1.185、16.461,P0.05)。结论年龄和颈总动脉IMT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预测因子,且颈总动脉IMT预测风险优于年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方法 623例双相障碍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初诊为"单相抑郁"而单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双相抑郁患者,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服药前后的自杀风险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激活症状等进行评估,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的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7例(10.3%)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出现自杀意念,4例(5.9%)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出现时间在抗抑郁剂治疗后2~63d,平均(17.45±5.90)d.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P=0.012,OR=2.073)、是否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P=0.043,OR=0.236)有关,而与临床亚型、性别、年龄、症状特点、抗抑郁剂的种类以及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激活症状无关(P>0.05).结论 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而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为评估疾病的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统计的方式,选取于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到我院普外科就诊的直肠癌患者93例,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病史,并结合患者住院期间相关检查,统计分析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评分,采用Log-rank单因素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从而确定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93例直肠癌患者中,手术后生存时间最长为7年,最短为6个月,中位时间为(1.51±0.24)年,两年生存36例,两年生存率38.71%。患者生存状况与性别、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收入情况、负性情绪事件、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手术方式、化疗与否相关(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在患者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因素在疾病进展及预后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剂量柔红霉素(DNR)联合标准剂量阿糖胞苷(Ara-C)对中青年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该院血液内科收治的并接受的大剂量[60mg/(m2·d)]DNR 联合100 mg/(m2·d)Ara-C 的DA 方案行诱导化疗的133 例中青年初治AML 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该院接受标准剂量DA 诱导方案[45 mg/(m2·d)DNR 联合100 mg/(m2·d)Ara-C]的125例中青年初治AML 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CR)、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早期死亡率、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减少的持续时间以及血小板(PLT)减少持续时间,并均进行随访,截止至2016 年12月,比较两组的1、2 及3 年的总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影响达到CR的观察组患者OS 和DFS 的影响因素。结果①两组的化疗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②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1 个疗程诱导化疗后的CR 率分别为67.7%和5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2 个疗程诱导化疗后的总CR 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早期死亡率、ANC 和PLT 减少的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经过诱导化疗达到CR后,两组分别有103 例(95.%)和84 例(67.2%)患者均行1~4 个疗程的巩固化疗,之后分别有21 例(15.8%)、17 例患者(13.6%)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 例(1.5%)、1 例(0.8%)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截止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6.8 和28.0个月,两组化疗后1、2 及3 年的OS 和DF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④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观察组患者诱导化疗达到CR 的109 例患者而言,预后危险分层、接受≥2 个疗程大剂量Ara-C 巩固化疗是影响患者OS 的影响因素(p <0.05);预后危险分层、FMS 样的酪氨酸激酶3 -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阳性是影响患者DFS 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与标准剂量DNR 相比,大剂量DNR 联合标准剂量Ara-C 能提高中青年初发AML 患者的CR 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但对改善其远期生存状况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植入联合胆管腔内灌注化疗在晚期胆管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经肝胆道支架置入(PTBS,PTBS组)或PTBS联合腔内灌注化疗(PTBS+腔内灌注化疗组)的86例晚期EHC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病人肝功能的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等。Kaplan-Meier曲线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病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OS)的相关因素。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病人术后1月、3月及6月血清中ALT、AST及TBIL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 < 0.05),且PTBS+腔内灌注化疗组病人下降趋势比PTBS组更为显著;PTBS+腔内灌注化疗组病人术后血清ALB水平增加更为明显。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BS组病人生存时间中位数为7个月,1年生存率为11.3%;PTBS+腔内灌注化疗组病人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0个月,1年生存率为37.5%。log-rank检验提示PTBS联合腔内灌注化疗可改善EHCC病人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期。Cox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接受PTBS+腔内灌注化疗是预后独立的保护性因素(HR=0.46,95%CI:0.23~0.92,P < 0.05)。结论与单纯PTBS相比,PTBS联合腔内灌注化疗可改善EHCC病人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期。PTBS联合腔内灌注化疗可获得更佳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