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核黄素对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核黄素对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核黄素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收集各组血、尿及肾组织,生化方法检测24h尿蛋白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计算肾脏脏器系数(KW/BW);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组别肾皮质TGF-β1、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1(PAI-1)蛋白质水平;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核黄素治疗组大鼠尿蛋白量显著降低(P0.01),肾组织及血清SOD、CAT活性升高(P0.01),肾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核黄素治疗组肾皮质TGF-β1及PAI-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结论:核黄素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肾组织TGF-β1、PAI-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厄洛替尼(erlotinib)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剂量(55 mg/kg)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以1周后血糖值16.7 mmol/L的大鼠为造模成功的标准。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2组[STZ组和STZ+erlotinib(100 mg·kg~(-1)·d~(-1))组],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control组)。Erlotinib处理4周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和24 h尿蛋白含量的变化;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肾脏组织中EGFR、p-EGF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3、p-Smad2/3、Ⅳ型胶原蛋白(ColⅣ)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的蛋白水平;活性氧簇(ROS)和丙二醛(MDA)试剂盒分别检测各组肾脏组织中ROS和MDA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STZ组血糖、24 h尿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形态学出现异常变化;与STZ组相比,STZ+erlotinib组的血糖、24 h尿蛋白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显著降低(P0.05),肾小球结构恢复正常,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程度明显减弱。厄洛替尼明显抑制了STZ大鼠肾组织中p-EGFR、TGFβ1、p-Smad2/3、ColⅣ和fibronectin蛋白水平,也明显抑制了STZ大鼠肾组织中ROS和MDA水平。结论:厄洛替尼可能通过抑制EGFR/TGFβ1-Smad2/3信号通路的激活来抑制糖尿病肾病肾组织的纤维化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肾损伤。  相似文献   

4.
非诺贝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苯氧乙酸类降血脂药非诺贝特(fenofibrate)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D组),非诺贝特治疗组(F组)。第4、6周分别随机取各组大鼠一半检测血糖、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血肌酐、尿白蛋白及肾脏肥大指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定肾小球平均体积(MGV)、肾小球平均面积(MGA)。结果:非诺贝特治疗组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尿白蛋白排泄率均低于糖尿病组(P<0.05, P<0.01)。第6周时,F组TGF-β1、LN、IV型胶原蛋白表达低于D组(P<0.05)。结论:非诺贝特对糖尿病肾脏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通过降血脂、下调糖尿病大鼠TGF-β1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  相似文献   

5.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糖尿病肾脏损伤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肾脏病大鼠肾组织表达PAI-1的关系,并探讨其引起肾损伤可能的机制。方法38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用链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于第4、8、12周末收集24h尿测定UAER,并处死大鼠,心脏采血,ELISA法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生化分析仪测血糖、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取肾脏称重,免疫组织化学法测肾组织中PAI-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①糖尿病组大鼠肾肥大指数(肾质量/体质量,KW/BW)、UAER显著增加(P〈0.05);②糖尿病组大鼠血浆Hcy浓度明显升高(P〈0.01),且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加,肾组织表达PAI-1明显增强(P〈0.05);③相关分析表明,血浆Hcy水平与肾组织表达PAI-1强度及UAER呈显著正相关(r=0.641,r=0.684,P〈0.01)。结论血浆Hcy参与了糖尿病肾损伤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其造成内皮损伤,引起纤溶系统失衡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大鼠肾系膜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正常大鼠肾系膜细胞,分别用糖化牛血清白蛋白(AGEs)及未经糖化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处理,以常规培养的肾系膜细胞作为对照,检测不同时间、不同浓度AGEs对纤维连接蛋白(FN)、Ⅳ型胶原、PAI-1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AGEs对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ELISA测定条件培养基中FN、Ⅳ型胶原及PAI-1蛋白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系膜细胞PAI-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相应浓度的BSA比较,AGEs(0—200mg/L)对系膜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不同程度地刺激系膜细胞FN、Ⅳ型胶原、PAI-1蛋白的产生。RT—PCR检测显示,给予AGEs(100mg/L)的系膜细胞PAI-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AGEs促进系膜细胞PAI—1的表达,提示AGEs通过上调PAI-1的表达而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中的动态表达,探讨CTGF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8 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UUO组和假手术(SO)组,采用左输尿管结扎术复制UUO模型,于术后1、3、7、14 d分别处死2组大鼠取左肾。采用Masson染色评定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方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CTGF、Ⅰ型胶原(ColⅠ)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TGF-β1、CTGF、ColⅠ、PAI-1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T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UUO术后1d,梗阻肾TGF-β1 mRNA表达开始升高,第3-14d时升高更显著(P<0.01),CTGF、ColⅠ、PAI-1 mRNA水平随之逐渐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UUO大鼠肾小管和间质区域CTGF表达随病程进展逐渐增强;相关分析显示,UUO术后第7d,CTGF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小管间质TGF-β1、ColⅠ、PAI-1表达强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0.85、0.78和0.76(均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TGF蛋白水平在术后第3d开始上升,随病程进展更显著。结论: CTGF可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产生和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双重途径诱导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木犀草素(Lut)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IBD组)和Lut治疗组(HIBD+Lut组)。用Rice-Vannucci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HIBD+Lut组在造模后即刻通过腹腔注射给予50 mg/kg Lut,连续3 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同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 d后,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脑梗死范围;用干/湿重脑含水量法评估缺血脑半球的脑水肿情况;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及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荧光双标共定位法观察缺血脑半球海马和皮质中神经元损伤情况;用商用试剂盒检测缺血脑半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脑半球的海马和皮质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取35日龄大鼠,用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组大鼠脑梗死、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表达变化,探讨脑缺血后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机制。材料和方法:制备体外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模型,利用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tPA、PAI-1表达变化。结果:低氧低糖损伤后,tPA、PAI-1表达均明显增强。结论:成功制备体外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模型。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可以诱导tPA、PAI-1表达增多,进一步说明脑缺血损伤后tPA、PAI-1表达增加并参与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对尼古丁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6代体外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尼古丁组及不同浓度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分别以1、10、100 μmol/L辛伐他汀预处理细胞2 h,再以100 μmol/L尼古丁孵育24 h。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t-PA和PAI-1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t-PA和PAI-1 mRNA的表达。结果: 尼古丁组PAI-1分泌和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不同浓度辛伐他汀组PAI-1分泌和mRNA表达均较尼古丁组显著降低,且PAI-1分泌和mRNA表达的降低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以100 μmol/L辛伐他汀组最为显著。100 μmol/L辛伐他汀组PAI-1分泌和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尼古丁组t-PA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10、100 μmol/L辛伐他汀组t-PA mRNA表达较尼古丁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t-PA分泌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在体外,辛伐他汀可降低尼古丁所致的PAI-1分泌和mRNA的表达,并升高t-PA mRNA的表达,从而逆转尼古丁介导的HUVECs纤溶活性减低。  相似文献   

11.
洛沙坦和黄芪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相关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洛沙坦和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SD大鼠复制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12周后观察洛沙坦和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肌酐清除率(Ccr)、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肾小球平均体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的影响,并观察血、肾脏局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结果: 洛沙坦和黄芪可降低糖尿病大鼠Ccr、尿蛋白排泄率及肾小球平均体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并可不同程度降低肾脏局部NO、ET-1、TGF-β1水平,两药合用可增强上述作用。 结论: 洛沙坦和黄芪可延缓糖尿病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进程,且两药合用效果更佳,此作用可能与洛沙坦和黄芪降低肾脏局部NO、ET-1、TGF-β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清巨噬细胞因子resistin水平的影响,探讨该药物对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的干预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0只10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DN)模型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DN+RSG),另取10只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DN和罗格列酮干预组大鼠右肾切除后经过阴茎背静脉注射35 mg/kg链脲菌素(STZ),罗格列酮组按照10 mg·kg-1·d-1的剂量给予罗格列酮灌胃,DN组及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饮食。STZ注射20周后留取静脉血和24h尿,后处死大鼠并取肾组织。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resistin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测定24 h尿微量白蛋白、空腹血糖及肾功能水平。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Smad2磷酸化水平。 结果: 与NC组比较,DN组大鼠血浆炎症因子IL-1、TNF-α、hs-CRP及resistin的水平均显著升高;罗格列酮干预后血浆中上述指标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与DN组比较,罗格列酮干预组的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但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水平均明显下降。罗格列酮干预后肾小球内TGF-β1蛋白表达及Smad2磷酸化水平较DN组显著降低,并且其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也较DN组明显减轻。结论: 罗格列酮具有延缓及改善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降低resistin及其它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针对炎症有望控制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髓质素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M)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实验,观察高糖条件对系膜细胞AM mR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分泌及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含量的影响及肾上腺髓质素干预对高糖不良作用的影响。结果: 在高糖条件下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AMmRNA、TGF-β1mRNA表达和AM、TGF-β1分泌较低糖对照组分别增加1.01倍、0.59倍和3.49倍、1.61倍;细胞外基质蛋白LN和Ⅳ型胶原含量分别升高0.95倍和1.13倍。用不同浓度AM(10-7、10-8和10-9 mol/L)干预后,TGF-β1mRNA表达分别下降50%、28%和16.2%,TGF-β1含量分别下降39%、26%和11%;LN含量分别下降53%、45%和18%,Ⅳ型胶原含量分别下降29%、26%和20%。结论: 葡萄糖水平升高是AM表达分泌的剌激因子之一。AM的肾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TGF-β1的表达与分泌,进而减少基质蛋白和胶原的过度积聚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控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后是否能上调肾组织Smad7的表达,减轻或延缓糖尿病肾病(DN)肾纤维化病变的发生发展。方法:链脲菌素复制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 和胰岛素治疗组(INS组) (n=8);INS组于成模13周起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4~7 mmol/L;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C组)(n=8)。17周处死大鼠,检测相应生化指标,观察胰腺和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 factor 2, Smurf2)、Smad7、 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层连蛋白(fibronectin, FN)和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的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DM组大鼠体重显著减轻,24 h尿蛋白、血糖和甘油三酯显著升高(P<0.05),病理检查显示胰岛被破坏,肾组织TGF-β1、Smurf2、α-SMA、FN和collagenⅠ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并伴有肾小管Smad7和E-cadherin的表达减少(P<0.05);而经胰岛素控制血糖后,INS组大鼠较DM组体重逐渐增加,24 h尿蛋白和血糖均显著降低 (P<0.05),肾纤维化病变明显改善,TGF-β1、Smurf2、α-SMA、FN和collagenⅠ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减少(P< 0.05),Smad7和E-cadherin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控制血糖能恢复糖尿病大鼠肾组织Smad7蛋白表达水平,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延缓DN的纤维化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肾组织中TGF-β1和Smurf2表达降低、Smad7蛋白的泛素化降解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波形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 建立STZ诱导的SD大鼠糖尿病模型;用RT-PCR法检测造模成功后第3、7、14、30、60和90 d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vimentin、desmin和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1和vimentin mRNA的表达分别从模型建立后第7 d和第14 d起逐渐增多,desmin mRNA的表达从第14 d起逐渐减少,糖尿病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②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1和vimentin 的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TGF-β1和desmin的mRNA表达却呈显著负相关,desmin和vimentin 的mRNA表达也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糖尿病大鼠TGF-β1在肾皮质局部表达增多可能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糖环境下系膜细胞中ERK转导途径的活性变化及其对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肾脏系膜细胞,调整培养液浓度为以下3组,即正常糖组、高糖组、甘露醇组。分别于干预24 h、48 h、72 h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系膜细胞中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进行定位、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 高糖组系膜细胞中pERK1/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糖组,并由胞浆向胞核内转移,随培养时间延长其表达上升(P<0.01),高糖组TGF-β1mRNA的含量也明显高于正常糖组(P<0.01),甘露醇组上述指标与正常糖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高糖环境下系膜细胞中ERK信号转导通路可被激活,进而使TGF-β1 mRNA表达上调,这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系膜细胞受损、肾小球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黏着斑激酶(FAK)在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组织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复制T2DM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8、12和16周(DM8、DM12和DM16)组,另设正常对照(NC)组和高脂高糖对照(HC)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中FAK、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p-ERK1/2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FAK和p-FAK(Tyr397)蛋白水平;RT-PCR法检测肾皮质FAK mRNA的水平。结果:DM各组TGF-β1、p-ERK1/2和F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NC组及HC组(P<0.05);DM12和DM16组肾皮质FAK和p-FAK (Tyr397)表达均较NC组、HC组及DM8组显著增多(P< 0.05),且p-FAK(Tyr397)与总FAK蛋白表达趋势一致;FAK与TGF-β1、p-ERK1/2、FN呈显著正相关(P<0.01)。DM12和DM16组FAK mRNA比NC组、HC组及DM8周组表达明显增加(P< 0.05)。结论: 在2型糖尿病中,FAK可能作为TGF-β1的下游分子被活化,并通过活化ERK1/2使FN表达增多,从而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