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佩芳  刘霞  苏毅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26-1129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偏瘫痉挛状态是脑中风最重要的功能障碍之一。存活下来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0%的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群之间的运动不协调性,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督推拿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治疗组,2组均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对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通督推拿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督推拿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通督推拿法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2组均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对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推拿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威  肖伟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21-1123
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特点及其评定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特点是既有痉挛,又伴随社会活动障碍,而目前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评定多是侧重于痉挛的评定或是功能障碍的评定。在现有的评定方法中,评价主体都是临床医师或临床康复技师,缺少患者对疾病主观感受方面的评价。因而,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资料角度,优先考虑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最严重的和患者感到最痛苦和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研制一种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易于操作、具有可分析性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消除或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针刺可以调气血、通经络、利关节,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起到良好的作用。现对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运动功  相似文献   

8.
高玉宝  曹奕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81-1083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因此,对该病进行研究与防治已成为当前焦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也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其机理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现将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治疗方法众多,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有显著疗效,该文简要介绍了脑卒中偏瘫痉挛的针刺治疗方式,从针具,针刺部位以及针刺方法分类,重点综述了火针、电针、头针、腹针、针刺夹脊穴、恢刺法、透刺法以及巨刺法等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对未来治疗该病在选择针刺方法上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指出了针刺治疗在研究机制、创新性、特异性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胡正喜  董赟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84-1086
构音障碍属于言语障碍,为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构音障碍是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发音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1]。在历代中医文献关于卒中而致言语障碍的论述名称中"风喑"似属构音障碍[2]。构音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交流,给患者及其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残疾病征。据报道,脑卒中发病后1周的病人73%—86%有偏瘫,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尽快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提高生存质量都是非常有意义的[1]。脑卒中偏瘫后痉挛性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的康复,针刺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脑功能的恢复,通过对大脑可塑性和脊神经兴奋性的影响,缓解肌痉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有望成为治疗脑卒中…  相似文献   

12.
董恒  刘跃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147-149
目的:回顾近10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文献报道,从选穴角度系统总结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现状,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12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相关文献,检索词“针灸,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针对性较强的相关文献,并作初步分类,同类文献首选近年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章。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所选论文进行查找全文。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2篇相关文章,其中53篇属于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符合标准29篇文献进行分析整理。 资料综合:①传统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循经辨证选穴:包括阳经选穴、阴经选穴、阴阳经辩证选穴(现在临床多采用阴阳兼顾,或以阴经穴为主,配以阳穴,或以阳经穴为主,兼配阴穴,协调阴阳)、督脉经选穴、经筋刺法、腹针和特定穴治疗。②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选穴:协调平衡肌张力,根据现代康复学原理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应以协调肌群间张力的平衡为重点,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张力,抑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从现代生理解剖学角度,提供夹脊穴、锥体区、神经干、头针治疗的生理基础。③综合疗法:主要采用针药结合、多种针法结合及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等方法。 结论:针灸在治疗偏瘫痉挛状态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多样化,取穴规律多,但疗效评价缺乏统一量化标准,选穴配伍缺乏优化组合方案,对针灸治疗机理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近10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文献报道,从选穴角度系统总结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现状,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12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相关文献,检索词“针灸,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针对性较强的相关文献,并作初步分类,同类文献首选近年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章。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所选论文进行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2篇相关文章,其中53篇属于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符合标准29篇文献进行分析整理。资料综合:①传统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循经辨证选穴:包括阳经选穴、阴经选穴、阴阳经辩证选穴(现在临床多采用阴阳兼顾,或以阴经穴为主,配以阳穴,或以阳经穴为主,兼配阴穴,协调阴阳)、督脉经选穴、经筋刺法、腹针和特定穴治疗。②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选穴:协调平衡肌张力,根据现代康复学原理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应以协调肌群间张力的平衡为重点,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张力,抑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从现代生理解剖学角度,提供夹脊穴、锥体区、神经干、头针治疗的生理基础。③综合疗法:主要采用针药结合、多种针法结合及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等方法。结论:针灸在治疗偏瘫痉挛状态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多样化,取穴规律多,但疗效评价缺乏统一量化标准,选穴配伍缺乏优化组合方案,对针灸治疗机理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是我国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便秘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1/3的脑卒中患者并发便秘[1]。脑卒中后便秘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的偏瘫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心理阴影,并严重影响康复进程。便秘也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诱因,同时会大大增加脑卒中后二次发病的机率[2]。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16.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血管疾病发生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机能减退、思维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1],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是病情加重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相当一部分的重度抑郁患者可伴有严重自杀倾向甚至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7.
构音障碍是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发音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构音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0%~40%,构音障碍依据神经系统损害部位和言语受损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6型[1],分别为痉挛型、弛缓型、运动失调型、运动过少型、运动过多型、混合型。其中痉挛型最为多见,占87.8%[2,3]。传统医  相似文献   

18.
张利泰  吴炳香  孙娜 《中国康复》2012,27(4):300-302
卫生部统计显示,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200万人。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据统计,发病后1周内经急救存活的患者中,有73%~86%出现偏瘫或单瘫,71%~73%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自坐立[1]。因此,近年来已经有大批的医疗工作者致力于脑卒中偏瘫康复的研究,临床中将分期针刺与促进技术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明确而显著。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的主要症状之一。尽管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在机理上没有认识彻底,临床评价和治疗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近年来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能否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残废率。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非针刺组。针刺组51例,接受针刺(每周6次,共3周)和常规治疗(即对症、支持及防治并 发症等治疗);非针刺组49例,接受常规治疗。按疗效判定指标进行评定。结果:(1)治疗期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针刺组 优于非针刺组(P<0.05);(2)随访期末病死/残废率相对危险度无显著差异;(3)针刺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 论:针刺能改善近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此治疗方法是安全的,易被患者接受;但远期效果较对照组 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