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谭传凤  李祥妹 《地理研究》2001,20(3):315-321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它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单元。作者认为区域经济的联合过程实质上是企业的运行过程。即通过企业的资源流、商品流及生产联合等途径来实现区域经济的联合。文章探讨了区域经济联合的微观机制———企业联合的方式、途径等,旨在完善区域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以实现区域经济实质性的联合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庄佩君  汪宇明 《地理研究》2010,29(6):1105-1116
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交互作用的区域,是港口与城市相互关系的一个特定滨水空间。作为各种社会力量和技术发展在特定空间地域的投影,港—城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空间迁移和形态演变。其空间迁移轨迹是由内城中心至内城边缘,再到远离内城的位置。在其生命周期的形成生长、成熟扩张、衰退废弃和再生复活各阶段体现了港城关系由共生一体、共同扩张、分离、最后再度整合的演变过程。以宁波为案例,分析了港—城界面的演变和空间机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江厦港区、江北港区、镇海和北仑港区所呈现的是商贸综合体和港城聚落、西式中心商务区和近代城市社区、临港工业综合体和物流园区等港-城界面空间景观形态的变化,再生后的江北港区则成为城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在港—城界面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运输技术与组织以及通讯技术变革是港—城界面迁移的主要引擎,劳动地域分工确定了港—城界面的产业和形态,再生动机更多地来自城市更新和政治经济需求,环保意识和立法促进了港城分离,制度变革是基础。  相似文献   

3.
空间扩散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学指出:空间元素并不是以等同的,均匀的形式向周围地区扩散。通过分析区域内经济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扩散过程是以某种特定的形式,而不是以随机的形式进行的,整个扩散过程是通过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来实现的。本文将通过经济元素的空间扩散过程的分析,介绍分析空间扩散形式的一种新的方法——空间倾向曲面。某一区域范围内,总有一点收入水准比周围地区高,并依次向周围地区递减。  相似文献   

4.
吴玉鸣  田斌 《地理研究》2012,31(4):627-640
基于扩展的传统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利用2008年中国31个省域截面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省域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EKC的形状及决定因素。结果发现:我国省域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居主导地位;全域截面数据模拟的EKC形状为"U+倒U"型,其中30个省域的EKC曲线为"倒U"型,EKC假说在省域尺度得到了证实;29个省域的人均GDP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区域,表明省域人均收入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上海已率先跨过"倒U"型曲线拐点,其人均收入的提高与环境保护较为协调;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及中等级人力资本,与环境污染损失成正相关;升级产业结构、积累高等级人力资本及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形态的最低成本-周期扩张规律——以昆明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启焰  陈辉  Belinda Wu  曾文 《地理研究》2012,31(3):484-794
城市形态演化反演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是内部最低成本土地利用模式驱动力的外部表达。这一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遵循本文提出的"外部扩张,内部填充"相互交替总体规律。它既是集聚与扩散驱动因子作用的结果,也是植入与再植入的"扬弃"选择过程的交互作用产物。基于最低成本—周期扩张模型的假设,本文选取昆明建成区近现代的影像资料,运用形态学的视角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探寻城市形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城市形态演变的一般理性微观、宏观过程来看,城市形态变迁在统计学上遵循最低成本—周期扩张规律假设;(2)在最低成本—周期扩张模型内,公共投资与基层设施建设变动及其要素替代效应对形态的周期性扰动响应是其核心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周素红  闫小培 《地理学报》2006,61(2):179-189
行为研究是近年来人文地理研究中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对微观行为进行宏观归纳,进而解释人地关系是提升其理论价值的重要方向之一。GIS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研究手段上的瓶颈问题。本文将GIS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构建基于智能图的微观行为调查方法体系,并利用GIS实现微观行为及空间感知的宏观空间模拟,探讨基于城市居民通勤行为分析的空间解读方法。同时,将该方法运用于广州市,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街区进行研究。通过调查,获取典型街区实体空间信息、被调查者社会属性、通勤行为空间和对通勤沿路相关实体要素的感知等信息,进行分析与模拟。一方面,分析认为,居民通勤行为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实体空间的现状及其演化,同时,与社会空间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以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实验基础,利用GIS进行基于个体对实体空间感知的宏观效果模拟实验,该方法能较好地解读实体空间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  相似文献   

7.
开展产业网络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是理解产业网络脆弱性和潜在风险,科学指导灾前风险防范及灾后恢复重建决策的关键环节。本文从产业网络中灾害扩散的角度,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类型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表明,产业物理损失方面,主要通过建立灾害强度参数与厂房建筑、生产设备及存货等物理损失程度间的脆弱性曲线进行评估。受灾产业中断损失方面,应关注其组合投入要素物理受损情景下的生产能力损失程度(PCLR)。产业网络灾害波及损失方面,主要存在微观“企业供应链网络”和宏观“产业链网络”二种研究尺度。其中,前者以微观企业个体为基本粒度,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模拟灾害依托企业供应关系扩散的空间过程及其造成的供应链中断损失;后者以聚合的产业部门或区域为基本粒度,利用投入产出(IO)、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模拟灾害在产业部门或区域间的扩散过程及其造成的宏观区域经济损失。最后,从情景分析的视角,构建包括灾害事件场景、产业网络暴露、节点物理损失和中断损失、供应链网络中断损失、宏观产出损失于一体的多过程、多尺度经济损失集成评估体系,以综合模拟灾害损失在产业网络中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延超  刘晴 《地理科学》2020,40(10):1710-1719
在DEA-MI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就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贡献。结果发现:旅游经济效率具有典型的“胡焕庸线”空间特征,旅游业及其子行业的区域旅游经济效率以1为标准线上下波动;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空间关系也基本具备“胡焕庸线”空间特征。宁夏等西北地区区域经济效率较高,虽然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但其贡献率较大。福建等东南地区、四川和云南等沿线地区旅游业存在“人力资本错配”现象,东南地区虽然人力资本富集,但其贡献率较低,星级饭店业和旅行社业打破“胡焕庸线”的区域特征;中等人力资本在旅游业及其子行业中能正向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高水平人力资本在旅游子行业中能推进经济效率的增长,但在旅游业整体中反而抑制旅游经济效率,这说明旅游业整体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业已经初步具备知识密集型行业特征;区域地理性、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等是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主要影响因素,制约着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健全旅游人才匹配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本效能,科学构建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9.
所谓地名是指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空间,由于我们生活的社会空间各异,所以不同的地理空间以不同的名字命名。地名问题大则涉及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新产业区理论、发展极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区域空间特性的新观点;并以顺德家电产业区企业为例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特性。即空间集聚性、根植性、竞争与协作性和灵活适应性。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空间特性,是在产业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区域的地理中观尺度与企业的微观层面的结合。分析中引入企业创新、成长的地理空间概念,深化和拓展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 ,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与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国阶  王青 《地理学报》2004,59(2):303-310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同时亦受到区域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制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有着明显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驱动力。在探讨区域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时空等价概念模型预测中国山区经济发展趋势与人均GDP变化特征。以模型定量研究为基础,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山区未来5年、10年、20年不同时段的经济增长状况:在2005~2006年中国山区人均GDP达到8000元左右,在2010~2011年达到12000元左右;最后,通过对中国山区发展阶段定位,确定山区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机,并对转换的条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地域社会认同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统合社会认同与地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地域社会认同。从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时代的区域研究需要由以工业化为引领或以城市土地扩张为引领的“空间效率导向型”研究迈向“空间公平/正义导向型”研究,因此客观经济发展与主观社会认知的配适性研究亟待开展。在研究方法上,以空间异质性为基础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地域社会认同的空间分异,并探寻了造成空间分异的关键地理探测因子。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地域社会认同的核心因素开始由区域地理环境大类因子转向建成环境与经济社会氛围大类因子,同时人均GDP、未婚比率、家庭平均房产数等地理探测子因子对地域社会认同的空间分异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新经济发展条件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空间结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本生产要素.以智力资本创新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本生产工具的新经济形态。基于对新经济产业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认为在新经济发展条件下.城市产业结构有着螺旋式上升的轻型化发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在整体扩散的同时.中心城区蕴含着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引力,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给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突出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提出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因素;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甘肃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分布与集聚情况;通过引入空间矩阵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正相关性;相对市场规模、知识存量、产业份额、城镇化水平、贸易自由度及资本投入均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可以解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Micro-perspective studies on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geography of the enterprise, geography of the rural household, and small-scale studies on economic activities. Literature on geography of the enterprise includes spatial expansion of the enterprise, industrial location, firm's networks, industrial relocation,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 Studies on geography of the rural household (GRH) includ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GRH, the locations of rur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rural household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mall-scale studies focus on human-land interaction from a land plot perspective, relations between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t site-specific scale. Micro-perspective studies on economic geography attempt to search for the basic unit of economic-geographical landscape, exploring the geographical proces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eographical phenomena. 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anticipates new approaches to economic-geographical studies with China's special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17.
Micro-perspective studies on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geography of the enterprise, geography of the rural household, and small-scale studies on economic activities. Literature on geography of the enterprise includes spatial expansion of the enterprise, industrial location, firm's networks, industrial relocation,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 Studies on geography of the rural household(GRH) includ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GRH, the locations of rur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rural household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mall-scale studies focus on human-land interaction from a land plot perspective, relations between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t site-specific scale. Micro-perspective studies on economic geography attempt to search for the basic unit of economic-geographical landscape, exploring the geographical proces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eographical phenomena. 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anticipates new approaches to economic-geographical studies with China's special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18.
选择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不一致指数等指标,研究2009—2018年西藏人口与经济非均衡时空格局,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藏人口与经济分布表现出稳定的非均衡格局,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地理集中度高值区与河谷平原、交通干线、行政中心的分布耦合性较强。西藏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的整体非均衡性不断减弱,县区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态势差异明显。人力资本、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的主导因素,三者影响系数绝对值均大于10%,其次是政府调控能力、道路基础设施、物质资本和医疗基础设施,而社会消费水平的作用不显著。各因素对不一致指数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表明,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水平对大部分县区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吸引人口方面,经济实力、物质资本、医疗基础设施、政府调控能力对县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其中经济实力的影响范围囊括所有县区;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道路基础设施、社会消费影响的空间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就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协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了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富民”优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建设特色经济、非均衡开发、东西合作等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国际国内背景下的产业分工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产业分工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环境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基于这个双重转型过程的影响,本文从分工的生产要素、地区自身条件和环境影响条件等方面建立产业分工机理框架。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产业分工的根本因素.地区自身条件和环境影响条件是产业分工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影响条件对产业分工作用更为明显。据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江苏沿江地区产业分工形成原因。其结论为,地区自身条件相似是沿江地区产业趋同的客观基础,并在全球化、市场化环境条件影响下.易形成以外资为主导的市场性产业趋同.而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会进一步加剧产业非合意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