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口有孔虫的搬运作用及其古环境意义(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微体化石的搬运作用,不仅为区别埋葬群与生物群、正确再造原地的古生物组合所必需,而且可以为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认识到有孔虫死亡后,其壳体象一般沉积颗粒一样,被水流搬运(Illings,1950),因而需要辨别原地与异地埋葬的微体化石群(Canter,1951;Jones,1958).有孔虫搬运作用的室内试验,始于法国的Berthois et Le Calvez(1960),他们首先探索了浮游有孔虫壳体与石英颗粒在水层中沉降速度的比较.后来,西德Diester(1972)进一步作了沉降试验;美国Berger&Piper(1972)研究了浮游有孔虫不同种的差异性沉降作用,提出用沉降速度的分级求水流搬运作用的方法;而Yamashiro(1975)则发现用壳体的粒度分析更能指示搬运作用的强度.西德Seibold(1978)也讨论了各种浮游有孔虫沉降速度的差异可能引起的埋葬群动力分选.墨西哥Fok-Pun等(1983)则进一步研究了水介质密度与壳形对沉降速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我国西沙群岛现代有孔虫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 笔者在《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Ⅰ》一文中已报道了175种。本文共记述了底栖有孔虫240种(包括6个未定种),其中的235种为首次记录,分隶于3亚目,10总科,38科,110属;有8个新属和86个新种。砂质胶结型种类有31种,占总种数的13.2%;钙质无孔型种类有48种,占总种数的20.4%;钙质有孔型种类有156种,占总种数的66.4%;浮游有孔虫未见有新增加的种类。凡是在前文己报道过的属以及本文重复报道的5个种,均不再加以描述。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通过本文对现有的56份砂样所含有孔虫的分析鉴定,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是极其丰富的。随着今后更全面的调查,特别是水下样品的进一步补充采集,待发现其他种类时,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滦河口地区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介形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有孔虫、介形虫的组合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根据生物组合和生物自身变化特征,并参考所处地貌部位及沉积物性质,对该区进行了地层对比和古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湖湖心18.5m长的1F孔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重点分析了石英、文石、方解石和白云石随深度变化的特征。根据矿物组成和沉积相特征,该岩心以11.65和4.8m为界可以划分成明显不同的三阶段,反映了青海湖区气候总体上经历了冷干-较冷干-暖湿的变化历史,末次冰消期以来文石记录能与格陵兰GISP2冰心和董歌洞石笋记录进行良好的对比,反映了在某种程度上本区既受西风影响又受东亚季风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的ARC7-P12岩心的沉积物颜色旋回、XRF-Ca和Mn元素相对含量,有孔虫丰度,粗组分含量,粒度组成及其端元的综合分析,并与该地区其他沉积物岩心对比,将ARC7-P12岩心划分为深海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s,MIS)5期以来的沉积序列。该岩心的粒度端元分析结果显示,该岩心峰态中值2和9μm组分的端元分别代表由雾状层和底流搬运的沉积物;峰态中值为30以及110μm组分的端元代表海冰以及冰山搬运的沉积物。MIS 5以来的冰消期和间冰期,由于海冰和冰山融化以及海域开阔,沉积物主要由海冰以及冰山搬运,粗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冰期由于海冰覆盖,冰盖的生长和阻挡,以及表层洋流减弱,底流和雾状层搬运相对增强,细颗粒沉积物增加。  相似文献   

6.
伶仃洋有孔虫生物群和埋葬群的比较及河口沉积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伶仃洋沉积物表层中的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进行了比较分析,有效地分辨出河口湾内拦门沙区的高速沉积带、深槽里的有孔虫异地埋葬分子、东、西槽内陆架咸水作用的差异以及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向等.证明用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的对比分析可判释出沉积动力环境的更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较单纯据死有孔虫群的分析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海诸岛的中沙群岛位于西沙群岛的东南侧,由许多隐伏于海面以下的大小珊瑚礁组成。中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 本文是根据1975年采自中沙群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尽管现有样品数量不多,但其所含有孔虫种类却相当丰富。经鉴定,共212种(包括亚种),分隶于43科122属。其中有1个新属、23个新种。在这212种中,除14种属于浮游种类外,其余198种均属底栖种类。在198种底栖有孔虫中,砂质胶结型种类约占14.6%(29种),钙质无孔型种类约占28.3%(56种),钙质有孔型种类约占57.1%(113种)。从种类组成看,中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与西沙群岛的大体相似。不过,中沙群岛有52种底栖有孔虫尚未在西沙群岛发现,且其中的一种大型有孔虫剌浆果拟白垩虫Baculogypsinoides spinosa Yabe and Hanzawa大量出现,由此看来,中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与西沙群岛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本文仅对作者等在“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Ⅰ”和“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Ⅱ”两文中尚未报道过的52种底栖有孔虫加以描述和图示,而对在上述两文中已报道过的种类不再重述。 所有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有孔虫是一类原生动物,除极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环境、少数种类生活于与海有联系的半咸水环境外,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海洋环境;其生活方式,大多数种类营底栖生活,少数种类营浮游生活。由于有孔虫具有个体小、种类多、数量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较敏感、地理分布广泛、地质历程长久、其遗壳能在地层中长期保存等特点,因此,它不仅是研究现代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研究古海洋生态学、恢复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识别海相地层、进行地层对比等的重要微体化石之一。“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地层对比、岩相识别、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西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生物考察队于1957年采自赵述岛、北岛和中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对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在我国有孔虫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开展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层中的有孔虫动物群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极其丰富多采,种类当远远超过本文所记录的种数。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样品数太少,只能是一个极其初步的记录。  相似文献   

9.
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101  
处于北方环境敏感带的封闭湖泊岱海,其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岱海降水、水动力搬运强度以及湖面水位高低的变化。较为丰富的降水及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容易沉积成分较粗的陆源碎屑颗粒;当湖面较低时,缩短了沉积物搬运区与沉积区的距离,也容易使沉积物粗颗粒组分增加,但仅从平均粒径大小上很难时对其沉积作用形式作出判断。通过对贷海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的分析,讨论了湖泊的几种可能沉积作用,区分了正常流水沉积与极端条件下风力作用以及水流与风力作用混合沉积,从而揭示了沉积时的古环境特征,在岩心12.34-14.18m段,即10.5ka前具有低湖面、气候寒冷、降水多次波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郭卫东 《海洋科学》1998,22(6):18-20
从大洋沉积中识别和提取海水水化学的演变历史从而揭示全球古环境变化的信息,已成为古海洋学研究相当活跃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是近年来大洋钻探计划(ODP)的重要内容之一。海水Cs同位素组成演化曲线及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建立[1]即是这方面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近年来,对海水中其他化学信号演变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Os同位素即是一例。本文介绍海水Os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并与海水Sr同位素组成的演化进行对比。1 海水中的Os及其同位素组成Os是海水中的痕量元素,浓度极低,直到1996年Koide等才首次用共振离子质谱技术(RIMS)进行了测…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海是典型风尘汇聚区,菲律宾海远离吕宋岛的深海沉积物是重建构造尺度亚洲风尘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选取菲律宾海盆XT4孔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明确该孔黏土矿物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晚上新世以来亚洲风尘的演化历史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39%,蒙脱石含量次之,平均为28%,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8%,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5%。XT4孔黏土矿物组成符合亚洲大陆风尘与周边火山岛弧的二端元混合模型特征,其中蒙脱石主要为周边火山岛弧物质贡献,而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主要是亚洲风尘贡献。晚上新世以来XT4孔的伊利石/蒙脱石比值表现为阶段性变化,主要反映了北半球高纬冰川的扩张导致亚洲中纬度地区干旱化加剧。此外,东亚夏季风降雨强弱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是源区风尘释放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本文结果初步揭示了晚上新世以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演化历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多圈层相互作用下的风尘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相似文献   

12.
对西菲律宾海盆南部XT-4孔柱状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常量元素上地壳标准化图解和R型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物源探究,利用因子分析得出的陆源因子得分变化探讨了物源区的古环境演化。结果表明:XT-4常微量元素垂向上变化主要受控于亚洲内陆的风尘物质和周边火山物质的输入,海洋自生物质也有一定的贡献。以TiO2和K2O等元素为代表的陆源因子得分自3.7 Ma BP以来表现出阶段性上升的变化趋势,与中国黄土和北太平洋ODP885/886站沉积物记录的东亚冬季风演化记录有着良好的对比性,同时与青藏高原主要的阶段性隆升时间相对应,响应了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加强的作用。本研究丰富了西菲律宾海盆的风尘沉积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闽江是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河流,具有落差大、水动力强等典型的山溪型河流特征.本研究对采自闽江流域的4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磁学参数分析,结果显示,低频磁化率(χ_(lf))、高频磁化率(χ_(hf))分别为0.79×10~(-8)~24.97×10~(-8)、0.74×10~(-8)~24.80×10~(-8)m~3/kg,与长江、黄河相比低一个数量级;频率磁化率(χ_(fd))为0.06%~7.20%,大多小于5.00%,沉积物中超顺磁颗粒含量较低.χ_(lf)和χ_(fd)总体呈现从下游到河口增长的趋势,并在北港、南港、闽侯、大樟溪等人口密集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影响,分析表明研究区磁化率受控于源岩特征、水动力条件、沉积作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在p0.01时,χ_(lf)与Al2O3、Fe2O3、Na2O、Mg O、Ti O_2、Ca O等氧化物显著正相关,与Si O_2显著负相关,说明其受控于源岩成分.此外,χ_(lf)与Si/Al值显著负相关,与化学风化指数(CIA)正相关,表明磁化率可以作为现代沉积物风化程度的替代指标.χ_(lf)与溶解态As含量、χ_(fd)与溶解态Cd含量均在p0.05时相关,表明磁学参数可作为指示研究区水体的As和Cd污染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福建漳浦前湖湾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漳浦前湖湾QHP剖面和QHZ钻孔1共取28个硅藻样品,依据硅藻种类的含量变化和硅藻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硅藻带,其中B带划分出4个亚带,B4亚带进一步划分为2个小亚带.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资料,探讨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得出其环境变迁过程由老到新依次为:河流环境-海湾环境-河流环境-海湾河口环境-河流环境-陆相淡水环境-湖泊-风沙环境-滨岸小海湾环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区域埋藏古土壤、潮坪、长江下游河道浸滩、舟山滨岸风成沙丘、南京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体的磁组构测量统计分析,取得了各自的标志特征。该2特征揭示出,舟山滨岸风成沙丘与南京黄土吉土壤序列沉积的搬运介质能量位相基本一致,其物源来向却显示出巨大差异;上述两类沉积体与上述现今潮坪、河道漫滩沉积体地搬运介质能量位相及物源来向均显示出绝然不同的标志特征。然而浸滩物源来民南京黄土的物尖兵为向却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陆坡晚更新世末期硅藻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南海北部陆坡17940孔晚更新世末期沉积物硅藻的研究表明,该时期硅藻组合以亚热带浮游性种类为主。硅藻组合中优势种和特征种含量的变化,指示了晚更新世末期南海海洋环境较现代封闭、海平面较现代为低的古地理环境。同时,根据硅藻组合中特征种的变化,也可以清楚地界定出波令-阿勒罗德期和新仙女木事件,但是全新世的底界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海洋沉积物中淡水藻类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黄海、东海、南海陆架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化石的研究,推测了当时海面变化、海岸线变迁,追溯陆架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并分析沉积时期湖泊的水域变化,说明对海洋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的研究有深远的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潮流、余流与海上航行、工程建设、泥沙运动等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近岸,浅滩、河口地区的侵蚀和淤积,潮流是重要动力因素。本文主要根据1985年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调查资料的分析,给出了该地区潮流各种要素的变化和分布规律。一、潮流类型该海域实测流表明,流向和流速都具有明显半日周期的变化。从调和分析结果也可  相似文献   

19.
SYS-0803孔取于南黄海西北部(35°02'N、121°45'E,水深49.00 m),其60.30 m长的柱状样记录了约14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对248个样品中25个底栖有孔虫变量的Q型因子分析得到4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为93.0%。通过底栖有孔虫组合分析,在140 ka以来的沉积中共发现4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层,其中MIS 6晚期海侵层(孔深53.06~50.28 m)中以含典型暖水底栖有孔虫为特征,推测该时期可能存在有暖流;MIS 5e期高海面海相层(孔深33.76~30.55 m)中的微体化石群以典型的冷水底栖有孔虫和介形虫占优势,推断当时的黄海与现代一样,发育有强盛的冷水团。在冰后期海侵层位中发现了以短期海退为特征的YD事件(孔深13.80~12.91 m,12 460~11 572 cal.aBP)。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南部海域TS6柱状样沉积物样品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粒度和AMS14C测年分析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及气候变化特征。常量元素垂向序列显示元素Mn在沉积物近表层大量自生富集,指示近现代底层水高度富氧,表明研究区水体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水成成因的铁锰结核发育;常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Al、Fe、Mg、K、Ti代表了陆源元素组合;陆源常量元素比值Al2O3/TiO2、TFe2O3/TiO2、MgO/TiO2和MgO/Al2O3记录了研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部分气候波动事件,其中全新世9.8~9.4 kaBP和6.5~5.8 kaBP阶段发生了两次气候变冷事件,指示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减弱,并且6.5~5.8 kaBP阶段冷事件表现出"双峰"特征。各常量元素比值指示末次冰消期18.5和15.8 kaBP左右可能也出现了气候变冷事件,其中15.8 kaBP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