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解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从医疗服务的部门特征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出发,本文探讨了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揭示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的根源在于基本医疗服务理论基础的脆弱性、补偿机制的扭曲以及三方目标和行为冲突等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仅仅依赖自身是不行的,还必须在重塑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制度设计与政府责任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目标的重大措施.为了将这件大事、好事、难事做好,必须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本文对与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思路,将有助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我国原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介绍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主要任务、思路和原则,较详细地阐述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种制度因制度设计不同,筹资渠道、缴费标准、补偿水平、受益对象以及基金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别,参保群体因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制而获得不同的医疗保障待遇,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与接续,成为制约人才流动的瓶颈.本文在比较研究昆山、镇江案例的基础上,认为调整与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筹是逐步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本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政府职能外包的现象。人社部、财政部、原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以行政规划的形式把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纳入定点医疗服务协议,是对基本医保过程中政府职能外包的行政法规制。该规制以绩效为导向,导致政府职能外包过程中出现了公私绩效诉求的叠加效应,矮化了权利保障之初始目标。  相似文献   

6.
基本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分析了基本医疗保险中三方利益主体的道德风险、基本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并提出了引进信用分值制度规范定点医院行为、建立个人信用账户对医生进行约束、制定具体的病种目录及一系列的参考系数以供监督、患者应当承当适当比例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医疗服务实行自付比例的累进制等相关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时期、医疗保险改革探索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时期.在时代变迁中所推行的三种制度体现了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改革、探索、发展的历程.回顾这一历程,认清现存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梁鸿、赵德余在《复旦学报》2007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面临两个基本前提。一方面,中国事实上正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维持着类似于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200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200美元,但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水平已经位居中等发达国家前列,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几乎是一个奇迹。另一方面,中国将进入老年化社会,医疗健康维持成本会十分高昂。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显著的社会标志,它将推动疾病图谱转变、医学模式转变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1997年起实施的统账结合制与原先的现收现付制对个人福利的影响,首先用叠代模型对上述两种制度的运行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具体数据对两种制度下的个人福利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个人福利水平的因素有个人账户收益率、人口增长率以及由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工资增长率;将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制实际上是对个人福利水平的降低。在现阶段的中国,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资水平的上升和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得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仍具有存续条件。结合国际经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将来,积累制将成为较优选择,因此,现阶段需要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从而使居民福利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是我国当前着力推行的,进一步增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共济功能,解决职工基本医保门诊保障问题的重要制度。高效的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健持续运行,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福建省自2021年7月起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家庭共济,走在了医保改革的前列。以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为背景,通过分析部分省市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指导意见,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探讨福建省基本医疗保险家庭共济在门诊共济改革背景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福建省基本医疗保险家庭共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分离主义常常借着民主制度来从事分离,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搞所谓的分离公投,这不仅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了挑战,也对国际秩序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他们竭力论证公民投票的正当性,并将其作为分离的理论武器。民主分离论不仅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支持。通过解析自决与民主、主权与民主、公民投票与民主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貌似合法、合理、正当的民主理论,其实在法理、学理、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均站不住脚。澄清民主分离论的错误,对于我们从理论高度反对打着各种民主旗号的分离主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公平的健康保障"的卫生正义原则,我国在着力打破以身份、户籍和地区为特征的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地区分割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产品均等化,推进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然而,这一建设遭遇到俱乐部壁垒的严重阻碍。长期以来,由于区域间、城乡间、职业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水平的严重差别,财税"分灶吃饭"的体制,造成了公共产品的俱乐部化。地方政府、单位、行业都在建立根据自己财力承受能力,确定本位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因而形成了在俱乐部内部的外部性,在俱乐部外部的内部性,形成俱乐部之间难以互通的森严壁垒。以发达地区壁垒为例,一旦需要开放俱乐部,使公益外溢,那么就必然面临承担拯救全国流动人口的"耗散难题"。解决俱乐部壁垒难题,是科学推进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生命化文学观是古代文论的重要民族特色之一。“生命”观的内涵体现于创作、作品、欣赏等方面,它认为,文学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需要,文学作品中作家生命的结晶,具有人的生命体特征和使人观照生命的功能。“生命”观的生成以古代文学为直接条件,又受古代艺术、哲学、相术、人物品鉴、养生学、中医学等思想文化的影响。“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目前存在学术争议、制度困境等问题,但其衔接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和新医疗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全域成都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成功的实践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提供了目标模式和发展路径,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6.
“五行”学说以五类不同功能的实物为基础,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由“五行”及其表现形态所构成的,按照“比相生而兼相胜”的法则运行的大系统,“五行”学说的基本思想与现代系统论相吻合,因而是朴素的系统论  相似文献   

17.
对福建省试点城市城镇居民进行调研发现:居民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认可度较高,参保群体开始受益,续保意愿较强;但对制度认知度较低、受益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居民参保续保。其深层原因在于筹资标准与待遇水平不合理、政策设计与居民需求存在偏差、管理服务效能不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受限。弱化了政策的优越性和制度的保障功能。因此,应以新医改为契机,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为重点、社区为突破口,提升制度的保障能力并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过程性、具体性的色彩,因而是辩证的、科学的“义”利”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一“义“利”观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正确理论,它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而成为我们的政策导向,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及“两手都要硬”的行动方案中得到了升华。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得到这一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因养老保险兼具保险和强制储蓄的制度特征,在建立养老保险多支柱的国家,作为第一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多注重保险的互济性与风险分担功能,强调保基本的政策目标;其他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在于提高水平,注重保险的激励性与权利义务的对等性。我国的统账结合制度具中国特色,属创新之举,但亦有互济与激励不足的一面。在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进行并轨改革之时,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需要适当的调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首先是一种风险分担机制,制度的调整要体现保险的互济性与保基本的功能目标,要减少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过多期许,使其能够可持续运行,从而为补充性养老保险提供充分发展的动力与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论英国"新左派"的福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左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英国形成并发生 重大影响的一个学术和思想流派,该派根据20世纪特别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对工党 的传统观念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有关福利发展、福利目的和福利功能的见解。该派 认为战后福利国家的发展是对广泛社会共识的反应。由于“新左派”对战后福利国家及其形 成机制的讨论建立在对具体社会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社会理论,其解释具 有特别的力量。但“新左派”将社会共识作为国家采取福利行动的惟一源泉,夸大了社会价 值观的作用和社会共识的范围,同时“新左派”将国家描写成政府的仆人,将其纯粹视作政 策的执行者,也不符合战后英国国家与政府关系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