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学管理研究》2016,(2):70-73
我国不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各项宏微观战略,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层面和主体的困境与问题。为此,需充分认识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前提;在体制建设方面多方发力,各主体协同推进;在机制建设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教育、评价和激励等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更优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  相似文献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在理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规定性,两者都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本文主要剖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究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和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师资体系,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措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积极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此对“双创”人才培养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1+1+2+N”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大学科技园为阵地,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推动“双创”人才培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顺应科技发展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自身特点,明确了电子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提出了建立优质的课程教育平台、构建工程实践平台和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等措施,形成了以学生培养成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积极打造合作平台,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创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理论、方法创新,推进评价体系、队伍建设以及机制等的创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到来,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当前热点,校企合作的培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通过与美美电池有限公司协同合作为例,制定以"双导师制"、"人文教育"、"爱心教育"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校企协同合作,达到"创新育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粤高校与台资企业合作,共同发展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存在问题、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高校需从发挥学生的个性、主动性,教育教学创新、营造氛围、建立相应的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丁洁 《晋中学院学报》2003,20(4):353-354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应革除弊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构建人才综合培养计划、创建弹性化为主的约束管理机制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雨帆 《今日科技》2020,(1):50-52,56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融入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浙江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探索,大多停留在狭隘且表面的研究,尝试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院校并不多。这意味着省内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认知仍不够清晰,课程体系建构不合理、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以服务信息经济为导向,基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通过双创教育机理分析、以校企协同为途径、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和打造全过程双创人才培育链,研究提出了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面向信息经济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普通高校肩负大规模人才培养重任的同时,面临着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导致的就业压力.无论是全国还是部分地区,地方普通高校就业形势都很严峻,矛盾依然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有助于缓解当前地方普通高校的就业压力.然而,学校教育体制的封闭僵化,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的缺失成为制约该系列政策实施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为此,地方普通高校需要从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平台建设和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促进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培养符合当今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及其辅助系统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改革,探索出一套适合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科竞赛、技能考证、科研创新及学生就业等方式,构建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多重驱动的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探索依托学科教学有效途径是高校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基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对"工学交替,教学伴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阐述了"DL"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课程改革方案的内容和运作方式,并总结了通过改革实践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不少高校相继试行了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它的实施必须要有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加以保障.本文以咸宁学院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在分析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后,提出构建适应大类培养的新型教学管理体系,并探讨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企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和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教学的现状,阐述了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自动控制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基础,以新时期创新性、实践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究了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实验教学新举措.实践证明,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能更好地为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激发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推动高等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高等数学竞赛对课程改革、学风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在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许多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培训。总结了前几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了适合我校大学生的高等数学竞赛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实施"质量教学工程"的突破口和重点内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高校实验中心基本上都根据各自学科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的条件,形成了特色鲜明、颇有成效的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教学改革经验。该文叙述了广西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的历史沿革,介绍了在本科生自主创新实验教学、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直通车"教学方面的做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农林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了"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切实推进实验室开放;强化毕业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实行产学互作教育,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农林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五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阐述了构建此体系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作在对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调研的基础上,对地方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思考。着重分析工业工程学科在我国的现状,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我国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在搞好工业工程教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学的主流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体育教育的实效,值得业界予以关注.借助移动终端的便携性、移动网络的便捷性和移动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将高校体育教学的室外性和实践性融入到高校体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探讨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微课化、社交化、翻转化和混合化,并将情境、场景等纳入研究之中,期望增强教学的匹配化和愉悦化.结果证明: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高校体育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植入新的功能,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态化演进,实现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