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梯田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
黄土台原坡耕地常年耕作种植传统作物小麦和玉米,或因坡耕地不能机械化作业,人工耕作辛苦且收成靠天不稳定而撂荒,致使黄土台原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为了调整坡耕地资源利用结构,减少水土流失,进行坡耕地种植多年生牧草试验,对不同坡度的坡耕地种植小麦、玉米和裸地对照种植多年生牧草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牧草比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好;5°坡面的坡耕地产流量和产沙量远小10°和15°坡耕地产流量和产沙量;建议5°以上坡耕地改造成坡面小于5°的梯田,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若梯田种植多年生牧草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冀北地区桑牧粮间作防风固沙生态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梯田坝坡种植条桑优点的研究,提出将条桑在张家口、承德地区推广,与牧草、粮等作物间作,形成适宜河北北方的防风固沙高效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4.
晋凡生 《农学学报》2012,2(12):31-36
为了解决梯田田埂的固土防蚀问题,以萱草为试验材料,采用试验室生理指标测定、护根苗种植和径流小区观测等方法对萱草种植保活技术、固土防蚀效果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萱草的临界饱和亏为66.73%,第16天时叶片失水率为98.43%,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梯田田埂土壤水分受田埂侧面蒸发的影响,其水分亏缺值随距田埂的距离增大而减小;而土壤养分则是田埂附近比田中间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积累;护根苗种植的成活率远远高于裸根苗;单株萱草根系固土量8年植株达到最大,为69.2 kg;20°坡面种植萱草后年均土壤侵蚀模数(t/km2)比对照低54.9%,年清水径流深分别比对照低53.7%,固土防蚀效果显著;梯田田埂种植萱草后,对其2 m范围内的作物产量产生影响,但萱草收入远远大于作物减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山地综合开发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对山地开发应加强规划,根据山地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土壤质量,考虑种植作物对环境因素、水源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开发。对成片开发种植蔬菜的山地,要划块分丘,以减少土、肥流失,以便于耕作和田间操作。对坡耕地要顺坡势分丘筑埂,变坡田为梯田。梯田应做到前有埂、后有沟,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开蓄水池,建立保水系统。做到旱时有水,涝时不渍,起到保肥保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新修梯田地内开展以不同耕作方式为主要内容的马铃薯田间种植试验,探索出有利于新修梯田地生土熟化的耕作方式,解决当前秦安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生地熟化问题,提高新修梯田地作物产量和效益,调动农民群众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秦安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旱作农业已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旱坡种植,水平梯田,增投化肥,优化栽培,其中发展较快的典型地区亩产已近200kg(以主体作物小麦为例),再要提高,降水不足已成为主要限制因子,仅应用常规旱作技术已不可能。面临21世纪建设现代高...  相似文献   

8.
陇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地类轮作周期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陇中旱农地区梯田、川台、坡地轮作周期土壤水分动态的定位研究指出:在当地夏作→秋作→豆类的轮作过程中,3种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都有一个微弱的下降→下降→升高的变化趋势。从土壤水分的年变化和垂直变化入手,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认为,在除自然因素降水和蒸发外,作物和地类对土壤水分有很大影响。作物的利用能力和利用范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制订该地轮作方案时,把主栽作物(春小麦)放在豆茬后是一个基本原则;轮作效益应以协调水分、平衡肥力、防除病虫草害等方面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姚西文 《甘肃农业》2004,(10):63-64
坝地是汇集流域内径流泥沙淤积形成的特殊土壤 ,是土壤侵蚀的产物。因此坝地土壤具有与一般意义上土壤的不同特点 ,土壤结构、水分优于梯田 ,因而虽然养分含量低于梯田 ,但深层土壤的供肥性能却优于梯田 ,在梯田与坝地水分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坝地大于梯田 ,差异明显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流域洪水特征分析 ,坝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 ,油料作物为油菜 ,在洪水不易淹没的小型淤地坝上适宜种植蔬菜作物。  相似文献   

10.
地形因子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包括坡度、坡长等,通常基于DEM来提取,但目前构建的DEM总是局限于反映连续光滑的自然坡面,无法表现出梯田等人工地形的信息。在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多年的治理,修筑了大面积梯田,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微形态,影响了坡度和坡长,进而影响土壤侵蚀定量分析。以安塞县的梯田为实验对象,采用基于真实田坎的方法,构建嵌入梯田信息的DEM(梯田DEM),并对原始DEM与梯田DEM提取的坡度、坡长等地形因子以及计算得到的坡度坡长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真实田坎方法构建的梯田DEM,能较好地反映田坎位置及形态;(2)与样区原始DEM相比,加入梯田信息后,地形因子的栅格数大幅度增加且基于梯田DEM提取的坡度、坡长、LS因子明显减小,对土壤侵蚀定量分析有一定影响。该研究对地形因子提取和土壤侵蚀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牛古图小流域采用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考虑、系统安排,通过山顶水平坑整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坡面修筑水平梯田,田埂发展生态经济林;缓坡改造荒地,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农田林网,网内种植青储饲料;山脚修筑水平梯田,改种高产高效作物品种;沟坡修筑水平阶和水平坑,沟底修筑塘坝和淤地坝,发展粮、经、果、药等生态治理措施,和发展大扁杏经济林种植、开展秸杆舍饲养畜、建立绒山羊繁育基地、开办食用菌研究服务公司、培育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等经济发展措施,使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96.7%,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8000t/km2?a降低为305t/km2?a,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人均年收入由治理前的170.1元提高到了1761.62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对通辽市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种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种植技术集成覆盖抑蒸、膜面播种穴集雨、雨水富集叠加利用、留膜免耕多茬种植等技术于一体,不仅抗旱增产效果极其显著,而且实现免耕多茬种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宜于年降水量在300-600mm的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地区的川台、塬地、梯田等平整地块,适宜的主要作物为小麦、胡麻、谷子、大豆、油菜及蔬菜等密植作物。  相似文献   

13.
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降雨入渗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红壤坡地常见的4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净耕果园、坡地果园内横坡耕作、梯田净耕果园和梯田果园内种植百喜草为研究对象,全园裸露区为对照,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蓄水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降雨入渗量动态变化存在差异,依次为:梯壁植百喜草的标准水平梯田区、横坡间种区、梯壁不植百喜草的水平梯田区、柑橘清耕区和裸露对照区。梯壁植百喜草的标准水平梯田可作为优选措施,其保水效益非常可观,渗漏量季节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4~8月,占总入渗量的59.6%。  相似文献   

14.
新修梯田的地力培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耕地修梯田的目的是提高坡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使低产田变高产田,充分发挥现有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   新修梯田要动用大量土石方,势必打乱土层,破坏耕层结构,造成减产。为了尽快恢复地力,培肥土壤,现提出以下几项综合措施供参考。   1逐年深耕 新修梯田多为水平式,田面回土不完全,地表易出现心土。这层心土结构紧实,土温低,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低下,不利作物生长。因此,要通过逐年加深耕层,改善土体结构,促进耕层土壤熟化。在深耕过程中注意,不能一次深耕过深,否则会使土壤凉上加凉。   2增施热性农家肥 在新修梯田上要增施热性农家肥,如鸡粪、羊粪、草木灰和秸秆肥等,特别是施用酵素菌发酵积制的秸秆肥效果更佳。有机肥养分齐全,肥效长久,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缓冲性能,提高地温和化学肥料的利用率。   3修梯田初期种植低产作物在新修梯田的头两年最好种植些低产作物,如大豆、谷子、杂粮等。低产作物地力消耗少,特别是大豆根系长有根瘤,有固氮作用,而且落叶较多,培肥地力作用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搞粮草间作或轮作,培肥地力效果更好。   4秸秆直接还田 结合秋翻熟化土壤,可以在作物籽实收获后把剩余秸秆直接还田 (粉碎更好 )翻入地下,增...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水土保持措施对土石质山区减水减沙效果的影响,针对梯田、横垄耕作、水平槽、鱼鳞坑、自然修复等7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对照坡进行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观测,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产沙产流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降雨量的坡面措施产流产沙效果各不相同,在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同措施的减水效果依次为:水平槽鱼鳞坑大豆梯田密植横垄耕作水平梯田疏植横垄耕作自然修复坡对照坡;不同措施减沙效果依次为:水平槽鱼鳞坑大豆梯田水平梯田密植横垄耕作自然修复坡疏植横垄耕作对照坡。降雨量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产流产沙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山地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导致了土壤性态有其独特的变化规律。为了解山地耕地质量的时空变化特点,选择了浙南地区的丽水和温州两市12片代表性的梯田,采样分析了228个点位的表层土样及6个代表性剖面的土壤肥力指标,探讨了土壤肥力及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海拔高度、坡位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浙南山地梯田土壤性态及土壤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点。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梯田土体和耕作层厚度、土壤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逐渐下降,pH逐渐升高;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CEC却呈现由坡麓向上先呈现下降后又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水田土壤质量高于旱地;凹坡处耕地土体和耕作层厚、有机质、全氮、CEC、pH、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高于凸坡处,肥力指标随梯田宽度的增加而变优;山地梯田土壤熟化程度随种植时间增加而增加。从低海拔至高海拔,土壤类型由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逐渐向简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演变。  相似文献   

17.
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植被退化的天然荒草坡和基岩裸露的灌草坡以及人工爆破整地形成的隔坡梯田台面和覆土梯田坡面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天然退化山场和人工整地山场对土壤物理结构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类型土壤密度均大于1.4g/cm3,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表现为:梯田坡面荒草坡灌草坡梯田台面,非毛管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比值在0.07~0.31之间。(2)土壤持水力总体表现为: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人工整地梯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是天然灌草坡的2倍。(3)土壤稳渗速率表现为:梯田坡面(4.82 mm/min)梯田台面(2.88mm/min)荒草坡(1.23 mm/min)灌草坡(0.89 mm/min),人工整地的土壤稳渗速率是天然类型的2~4倍。(4)土壤PH在6.5~8.0之间,显中性偏碱性;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均值表现为:荒草坡灌草坡梯田台面梯田坡面,天然灌草坡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是人工整地类型的2~4倍。(5)土壤速效磷均值表现为:梯田台面(28.42mg/kg)荒草坡(15.07mg/kg)灌草坡(14.50mg/kg)梯田坡面(4.93mg/kg);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在27.94~49.55mg/kg之间,人工整地前后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平凉市旱作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平凉市旱作农业发展对策是:因地制宜兴修水平梯田;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适当调整旱地作物种植结构;不断加大种养殖业发展;修建高效集雨坑、蓄水场,倡导滴灌、渗灌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 造林隔坡反坡梯田(以下简称反坡梯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集水造林整地方式,它不仅在拦蓄坡面径流、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证林木正常生长方面效果显著,而且还是一项投资省、见效快、施工简单的水土保持坡面拦蓄工程。然而,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多变、气候条件的地域差异,至今没有一种适合于这种整地方式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法。因而,在采用反坡梯田整地造林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隔坡窄,汇集的径流不能满足林木的需水要求,林木生长受抑或死亡;拦蓄标准低,一遇暴雨即形成串坡径流,达不到保持水土的目的;田面太宽,蒸发面积大、工程费用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根据近年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一种用上年秋季降雨和径流解除春夏连旱、且又满足拦蓄设计暴雨要求的隔坡反坡梯田设计方法,现发表出来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干热河谷坡改梯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实验区不同修筑年限、种植不同作物的梯田与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益,筛选和提炼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梯田农业生态利用模式。【方法】分析新修梯田、老梯田和坡耕地的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土壤养分元素等指标,结合微型径流小区观测。【结果】坡耕地改为梯田之后,尽管梯田减流与减沙效果明显,可达30%以上,但因人为扰动以及梯田修筑过程技术不规范等,导致新修梯田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坡耕地土壤无显著差异,甚至个别指标有所下降。而较于新修梯田和坡耕地,10年以上老梯田土壤容重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水解氮等含量显著上升,土壤结构体数量增加。【结论】坡改梯在长期实行后,其在固土保水、提高土壤质量等效益会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