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超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患者160例,其中76例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84例未合并糖尿病(非糖尿病组),对2组冠状动脉病变及颈动脉超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检测空腹血糖、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记录糖尿病病程,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体质指数、T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冠脉3支病变、弥漫性病变、闭塞性病变比例高,颈动脉内斑块增加(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不合并糖尿病患者严重,颈动脉斑块增加,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低HDL-C、收缩压、舒张压、高TG、糖尿病病程、年龄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血管内超声诊断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接诊的4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0例未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PI、IMT、颈动脉血流参数,并将测定结果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的多支血管狭窄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狭窄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冠脉狭窄程度评分3分者所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患者的IMT、P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明确其冠脉病变情况,其能为临床诊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8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及与之配对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配对组比较,有高血压病史者分别占71.5%和45.3%(P〈0.05),有高血脂者分别占68.7%和42.2%(P〈0.05),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配对组的3支病变比例分别为35.0%和12.5%(P〈0.05),病变血管比例分别为68.3%和55.8%(P〈0.05),弥漫性病变血管比例分别为15.0%和5.8%(P〈0.05)。两组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比例较高,其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有别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3支病变比例和弥漫性病变血管比例高,血管受累支数多,在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合并糖尿病组60例,无糖尿病组60例,根据临床特点及冠造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冠脉造影主要表现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无糖尿病组(P〈0.05),两组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冠状血管病变广泛、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对60例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而入院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造影前后一周内对上述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IMT值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较早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王磊  王敏  董宏伟  张强  张薇薇 《山东医药》2009,49(45):62-63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分析6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及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60例冠心病非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比较二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的差异。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冠心病非糖尿病患者比较,冠状动脉病变侵犯左主干和前降支的比例高(P均〈0.05);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重度病变、弥漫性病变、完全闭塞发生率高(P均〈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且较严重,应早期多环节防治。  相似文献   

7.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574例,其中合并T2DM的135例和随机选取124例单纯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吸烟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但体重指数、高血压、血脂异常较了非糖尿病组高(P〈0.05),受累血管病变总比例高,糖尿病组以前降支、右冠状动脉、C型病变为多冠状动脉受累范围广,双支、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高(P〈0.05)。结论:合并T2DM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加重且弥漫。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58例接受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无冠心病者50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53例,多支病变组55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单支病变(0.91±0.1)mm),多支病变(1.08±0.15)min]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0.83±0.08)mm,P均〈0.057,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单支病变52.6%,多支病变65.7%]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的32%(P均〈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人选患者的内皮功能、动脉弹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氧化应激和炎症等多种无创指标,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65岁的95例男性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为冠心病)的结果分为多支病变组(2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单支病变组,及老年对照组(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在造影前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IMT,并抽血检测内皮功能、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结果各组baPWV、ABI、颈动脉IMT,ET-1和NO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MDA水平及hs—CR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baPWV和颈动脉IMT水平亦逐渐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aPWV、吸烟和糖尿病是影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因素(P〈0.05)。结论在众多无创性检测指标中,内皮功能受损、动脉弹性及颈动脉IMT的改变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中baPWV和颈动脉IMT水平可能能预测老年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并根据既往或入院后OGTT试验结果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检测其hs-CRP、血糖、血脂水平及平均动脉压,并对合并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s—CRP、血糖、血脂水平、平均动脉压、性别及吸烟史等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hs—CRP水平及冠脉病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无糖尿病组r=0.827,P〈0.01;合并糖尿病组r=0.89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史、hs—CRP、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等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且hs—CRP是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性别、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平均动脉压不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强于非糖尿病组,且患者炎症反应水平与冠脉损伤正相关;糖尿病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监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对年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58例≤40岁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37例)和非冠心病组(21例),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同时检查颈动脉、股动脉,分别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emoral intima media thickness.FIMT),以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1.2mm为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两组的CIMT、FIMT及斑块检出率.计算斑块对年轻冠心病的预测值。结果冠心病组CIMT、FIMT高于非冠心病组[(1.36±0.51)mm比(0.84±0.38)mm,P〈0.05:(1.48±0.84)mm比(0.74±0.26)mm.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m牢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意义i62ck(23/37)比9.5%(2/21).P〈0.05;57%(21/37)比14%(3/21),P〈0.05]。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测年轻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62%、57%,特异性为90%、8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88%,阴性预测值为58%、53%:颈动脉、股动脉联合检测未见明显提高预测值。结论外周血管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年轻冠心病相关,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年轻冠心病患者均有预测作用,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对122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或胸痛待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计算其积分;对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75例)或者冠状动脉造影(CAG,47例),并将颈动脉超声结果与MSCTA或者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3%、84%;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33%、86%;超声颈总动脉斑块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55%、89%;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58%、92%。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P〈0.05~〈0.01),双支和三支病变组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又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间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方便及时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47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年龄≥60岁)患者,将其分为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组(179例),单纯冠心病组(29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是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与单纯冠心病组相比较,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组发生3支病变较多(P〈0.01)、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完全闭塞及弥漫病变比例更高(P〈0.01),其Gensini积分亦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09)。结论LDL-C、FBG及2hPBG是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累及范围广且程度重。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了解IMT在预测冠心病方面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116名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IMT及有无斑块形成并与CAG结果比较。结果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患者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0.634,P<0.01)。颈动脉IMT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颈动脉超声可能是冠心病诊断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以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HD的2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T2DM合并CHD组(108例)和CHD组(138例),询问患者病史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床边心电图检查.结果:与CHD组比较,T2DM合并CHD组患者血压,血脂异常发生率,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胸痛(87.7%比59.3%)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T2DM合并CHD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20.3%比32.4%)及传导阻滞(5.8%比14.8%)发生率显著升高(P均<0.05),三支病变率(19.6%比50.0%)、弥漫性病变率(37.0%比59.3%)也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具有冠状动脉病变更广泛、严重,代谢异常及心律失常更严重,而胸痛较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非增生型视网膜病变(NPD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NPDR组97例,糖尿病正常眼底(NDR)对组照100例。B超检测IMT。结果(1)NPDR组IMT明显高于NDR组(P〈0.01)。(2)NPDR与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IMT、尿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HDL-C、餐后2hC肽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显示IMT是NPDR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3)IMT增厚组(60.7G)NPDR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4.1%)(P〈0.05)。结论T2DM合并颈动脉IMT增厚者NPDR发病率显著增高,推测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NPDR的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电图和外周血管超声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冠心病患者联合心电图和外周血管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CAG) 资料.根据CAG确定病变范围,通过分析心电图,多导联ST-T改变,如aVR 导联ST 段抬高>0.05 mV,且合并≥6个导联ST段压低(幅度越大预测性越高)或aVR导联ST 抬高大于V1导联ST 段抬高,联合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检测,提示外周动脉硬化积分与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积分呈正相关.结果 ①多支病变组心电图改变特点与非多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颈股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率增高(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颈股动脉斑块形成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③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颈股动脉粥样硬化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心电图和外周血管超声检测预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准确性高,临床检测方便,适合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