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输卵管通而不畅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 2010年10月经子宫输卵管造影证实为输卵管通而不畅186例患者。根据患者同意选择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非介入治疗组)78例,干预方法包括通水、灌肠、中药、理疗、腹腔镜等;B组(选择性输卵管插管疏通治疗组)10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受孕率及6个月后复查输卵管堵塞情况。逐一记录追踪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6个月后A组受孕10例,受孕率 12.82%,未孕者6个月复查造影28例48条输卵管不同程度堵塞,堵塞率31.58%;B组6个月后受孕63例,受孕率58.33%,未孕者6个月后复查造影1例1条输卵管间质部堵塞,堵塞率0.47%。两组比较,受孕率及堵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治疗输卵管通而不畅,B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B组干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输卵管通而不畅者需积极干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鉴别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因素的异同点。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7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DSA表现将患者分为动脉栓塞组(52例)和动脉血栓形成组(2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发病时间、梗阻部位、发病肢体性质、临床表现、缺血程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动脉栓塞部位好发于髂股动脉(χ2 = 5.44, 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血管病变可累及多个部位(P = 0.02)。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感觉异常(χ2 = 4.15, P < 0.05)和运动障碍(χ2 = 9.42, P < 0.05) 较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明显,而对侧动脉搏动相对正常 (χ2 = 18.10, 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则更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病史(χ2 = 10.01, 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χ2 = 9.11,P < 0.05),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更趋向于Ⅱb级(χ2 = 5.44, P < 0.05)。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合并糖尿病(χ2 = 12.37, P < 0.05)、高血压(χ2 = 7.96, P < 0.05)及吸烟(χ2 = 8.18, P < 0.05)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房颤者(χ2 = 14.00, P < 0.05)更好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χ2 = 4.24, P < 0.05)仅见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结论 有助于鉴别两者的临床因素包括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及对侧动脉搏动情况),梗阻的部位,既往有无间歇性跛行及栓塞史,缺血程度及外周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09(20.5%)例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2.8,95% CI 2.5 ~ 5.8;P = 0.001)、年龄(OR = 0.68,95% CI 0.60 ~ 0.92;P = 0.003)、吸烟(OR = 2.3, 95% CI 1.8 ~ 4.1;P = 0.026)、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 = 3.0,95% CI 2.3 ~ 4.8;P = 0.006)、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 = 4.7,95% CI 3.6 ~ 7.2;P = 0.002)、桡动脉直径/身高比值(OR = 5.2,95% CI 3.7 ~ 8.1;P = 0.012)、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OR = 5.8,95% CI 4.2 ~ 6.9;P = 0.006)、导管交换次数(OR = 2.3,95% CI 1.4 ~ 4.3;P = 0.038)是桡动脉发生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事件较常见,女性、低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的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 9 /L和(3.63±1.0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 9 /L和(163±91)×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 9 /L和(41.0±12.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 9 /L和(321±12.5)×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3±0.22)cm,术后24个月(1.28±0.18)cm(P<0.05);术后24个月13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7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4例患者术后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20%(5/25),2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2例患者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结论PGEV+PSE双介入治疗在控制再出血以及提高血细胞数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分别接受金龙胶囊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和单纯介入疗法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51例肝癌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其中74例进行介入疗法的同时加服中药金龙胶囊,77例进行单纯介入疗法,记录治疗前后生物学标志改变,并在各组指标均衡可比的基础上,采用Kappa Menire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平均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疗效、不良反应等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51例肝癌患者中位生存14个月。治疗前两组资料各指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组间均具可比性。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8.5个月,单纯介入疗法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7个月,经Log Rank检验,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32,P < 0.01)。两组病例疗效、生活质量变化(KPS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的比较,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输卵管介入再通术联合药物、臭氧灌注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整理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的369例共665条输卵管近段阻塞或通而不畅患者资料,将导管置于患侧子宫角部输卵管开口,使用导丝成功再通后跟进导管至输卵管近端,先后经导管注入复方疏通液(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4 000 u和甲硝唑200 mg溶入生理盐水10 ml)及臭氧;造影观察术后开通情况,统计开通率,随访8个月内受孕情况并作数据处理。结果 665条近段阻塞或通而不畅输卵管综合治疗后559条(84.1%)基本通畅,完全阻塞疏通率为81.1%(43/53)。随访8个月:256例患者得以宫内妊娠,其中术后4个月受孕172例,5 ~ 6个月受孕39例,7 ~ 8个月受孕13例;随访者中输卵管妊娠12例。结论 输卵管介入再通术联合药物、臭氧灌注治疗输卵管近段阻塞或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观察介入再通联合医用臭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输卵管炎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经子宫输卵管插管介入途径建立炎性阻塞动物模型。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0 μg/ml臭氧治疗组(A组)、 40 μg/ml臭氧治疗组(B组)、常规介入治疗组(C组)及模型对照组(D组),每组10只,同时取正常兔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E组)。在常规介入治疗后,A组和B组再经导管分别注入30 μg/ml及 40 μg/ml臭氧各10 ml;D组和E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观察各组兔输卵管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A、B、C、D组介入术中输卵管再通技术成功率分别为88.9%、85.0%、88.9%和81.3%。与D组比较,A、B、C组输卵管炎症改善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B组与C组比较,疗效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组与B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0和40 μg/ml臭氧均可不同程度改善输卵管慢性阻塞性炎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采用内膜下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支架植入对术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患者43例(43条肢体),其中24例(非支架组)行单纯内膜下成形术,其余19例患者(支架组)在内膜下成形后一期行支架植术。术后行CTA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部分再狭窄或闭塞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 ~ 27个月。结果 术后12个月保肢率为98%(42/4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2年死亡率为7%(3/43)。随访期内22例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非支架组3例闭塞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共有12条肢体行再次介入治疗。非支架组6、12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3% ± 7.6%、74.0% ± 9.2%和56.1% ± 13.5%;支架组分别为89.5% ± 7.0%、77.5% ± 9.9%和32.2% ± 16.6%。非支架组12、24个月的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9% ± 6.1%和64.2% ± 14.7%;支架组分别为94.4% ± 5.4%和39.0% ± 15.9%);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整体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远端血管通畅数目、股腘动脉闭塞类型和吸烟史对内膜下成形术后2年内一期通畅率有显著影响(r = -4.417,2.502,3.115; S χ =1.627,0.955,1.523;P = 0.007,0.009,0.041)。结论 内膜下成形术后不必常规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不会改善术后2年期内的通畅率; 2年期内通畅率与周围血管条件密切相关,吸烟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髓核及侧隐窝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经CT或MRI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髓核及侧隐窝注射臭氧作为研究组,并以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仅作髓核注射臭氧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髓核及侧隐窝联合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症状缓解更快、临床疗效持续更长,随访6个月研究组临床疗效达84.1%;对照组为64.9%。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后1、2和6个月研究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χ2 = 4.09,P = 0.043;χ2 = 4.62,P = 0.032;χ2 = 4.38,P = 0.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髓核内及侧隐窝联合注射臭氧比单一髓核内注射臭氧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穴TACE,A组雪,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穴S-TACE,B组雪,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穴RFA雪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穴PEI雪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