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承接了污染转移.如今,土地、能源、原材料供应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资源承载力压力加大,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提高了限制类加工贸易业的准入门槛,掀起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热潮.产业转移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伴随产生的环境污染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论文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根据研究区特点,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的可承载极限临界值进行了界定;利用GIS技术的网格剖分法建立了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数据库;提出了基于GIS技术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数据库,实现区域内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通州区内部水资源承载力与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致,由城区到远郊,水资源承载力呈逐渐减弱趋势,伴随城区不断发展,影响范围的扩大,预测通州区到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DPSIRM框架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论文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内在机理研究,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概念框架的水资源承载力DPSIRM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各子系统明确的含义,以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模拟退火算法用于投影寻踪优化,构建耦合SA-PP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并分析投影特征值的历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即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步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处于水资源可支撑的规模范围内。2006年以前,水资源承载力呈加速增长趋势,其增长潜力较大。2006年以后,水资源承载力波动幅度较大,而2009和2011年年增幅趋于零。最佳投影方向各分量的大小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值越大则对应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越大。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程度最大的5项指标依次为:生活污水排放量、“三废”治理投资、人均GDP、单位GDP水耗和森林覆盖率。压力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比重为26.15%,表明压力子系统是影响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的最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此模型具有实用性,可为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溪市水环境承载力及指标体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水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用以定量描述水资源和水污染及其有关参数的一个综合指标,其含义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区域水环境(包括水资源和水污染)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水环境承载力是由水环境系统结构决定的,它体现了水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对一个城市而言,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及不同的水环境治理对策,其水环境承载力各不相同,水环境承载力是区域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速度)及相应的水资源与水污染防治对策的函数.水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变动性和可控性三个基本特点,利用水环境承载力可以评判城市水环境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大小.为区域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赵卫  沈渭寿  张慧  孙明  孙俊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0):1789-1800
在区域生态承载力及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后发地区敏感的生态环境、强烈的发展愿景和以产业区域转移为主的后发优势战略,阐明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判定标准和衡量对象,构建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概念模型;与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结合,运用多目标规划,建立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目前海西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干扰总体上较轻,重点产业发展尚未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健康等级构成威胁。若海西区土地产出率升至2007年上海市土地产出率的75%,海西区及其多数分区生态系统可以持续支撑其重点产业中长期发展。海西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状况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及空间分异驱动机制对于探索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了皖江城市带ESV,利用贡献度和空间统计方法对ESV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应用地理探测方法揭示了ESV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因子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ESV呈先增后减变化,主要受粮食价格波动及耕地、林地等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耕地对ESV变化贡献最大,ESV空间分异显著,低值ESV在快速发展城镇化区域扩展。(2)ESV空间分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多因素交互协同非线性增强的结果,主导影响因子是人类活动强度(HAI),其次是归一化植被指数,其他因子影响较小。(3)ESV变化与主导因子HAI变化呈现出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并逐渐增强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系统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人口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最大化为优化目标,以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约束,构建了包括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等要素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优化模型,为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要污染源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调控提供方法,丰富水环境承载力调控的方法体系.以承德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经济发展调控与污染控制不同情景方案下,研究区可承载的人口与产业规模可分别提升2.6%~29.5%和18.5%~31.8%,表明产业优化和污染控制水平对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区尚有人口和经济增长空间;(2)控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特别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畜禽养殖规模是提高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是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敏感指标;(3)在水环境承载力约束下,污染控制指标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存在下限阈值,表明研究区污染控制水平对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短板效应.  相似文献   

8.
开放合作,创新发展,是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的鲜明主题。 8月26日,在国际国内产业加速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万商云集中原。  相似文献   

9.
民勤盆地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水资源是民勤盆地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民勤盆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内涵、影响因素出发,结合民勤盆地的生态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构建了由对象层指标和影响层指标组成、能够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测度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依据各指标的含义,利用可得数据初步估算、预测了民勤盆地2001、2010和2020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产业发展中所突显出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特点,导致山西省各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瓶颈问题.构建了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辨识了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省城市生态承载力情况不容乐观,属于能力一般和存在问题两种情况;通过公因子的分析,发现水资源量和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城市最重要的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1.
韩家彬  石宁  韩梦莹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464-4472
基于2004~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环境承载力与重化工行业跨区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各省份间环境承载力水平的差异已成为推动重化工行业转移的重要因素,环境承载力下降可促进重工化行业跨区转移;(2)不同地区环境承载力对重化工行业跨区转移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东部地区显著程度最高,中部第二,西部地区影响程度最低;(3)不同行业环境承载力对重化工行业跨区转移具有异质性影响,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正向影响外,其余7个行业环境承载力对重化工行业跨区转移均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为例,分析《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零规划期地区生态承载力的赤字盈余情况,是否在区域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承载力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及原因。研究表明:(1)零规划期(2012年),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的生态需求是生态供给的63倍,已经远远超出地区生态承载力的范围;(2)未来《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尤其是耕地的大面积减少,区域生态承载力降低了7 733.816 hm2。建议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开发尽量减少对生产力能力较高的土地占用,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天然屏障进行团块分割,同时也要对原有乡镇工业进行整治,通过功能置换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和对乡镇经济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是描述地区发展受自然资源限制的重要工具,也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县级统计数据,定量计算水、土和生态等资源承载力,并根据定量评价结果构建资源承载力监测体系并应用于“一江两河”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一江两河”地区人粮关系趋于紧张,部分地区人口—粮食—土地矛盾突出,76.5%的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83.3%的县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增长;“一江两河”地区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远大于实际人口,承载指数均小于0.05,但77.8%的县水资源承载力下降,县域承载指数均增长;各县生态承载力增长,承载指数下降,部分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由生态承载力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2000—2015年,在“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或超载的县中,对资源承载状态影响最大的资源承载力由生态承载力逐步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3)“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等级逐渐提升,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负面影响程度降低。2000—2015年,资源承载力为三级(中度负载)及以下等级的县由15个(83.3%)降至3个(16.7%)。资源承载力长效监测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明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促进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DPCSIR概念模型理论为基础,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北方某工业园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针对工业园区水资源需求压力,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响应措施,有效解决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协调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文在对土地承载力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法 ,将该区土地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 ,即 :低承载力区、中等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 ,分别代表土地承载力演替从低层次的均衡发展阶段较高层次的不均衡发展阶段高层次的系统协调均衡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多因素关联分析理论,提出一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内容包括:①建立指标体系和多级关联评价模型,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质量;③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GDP,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在满足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得到适宜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数量和GDP。将模型应用到海河流域,以1998年为现状年,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用水效率的提高,设计出6种情景方案。结果表明,提高海河流域的可供水能力(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和用水效率,是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贤金  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03-2112
厘清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生机制与评价模型,对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乃至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思路,提出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共轭角力”理论机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解构为“支撑力—敏感点”“恢复力—脆弱点”“损害力—临界点”“发展力—平衡点”四对相互作用力,并据此提出集开发建设、环境灾害、资源生态及社会福祉四个维度的DENS评价模型,为科学地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特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水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城市经济规模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提出了以地区生产总值(GDP) 表征的水环境承载力定量计算模型,以扬州市为例,选取COD作为污染控制因子,进行实例计算。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确定不同参数影响程度,找出影响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子;采用区间估计理论,评估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提出对于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排放强度控制线模型。结果表明,考虑污染减排政策干预的因素,扬州市目标年水环境承载力(以GDP 表征) 可达8 372×108元,在90%的置信度水平上,其置信区间为7 881×108~9 030×108元;在总量控制目标确定的条件下,水环境承载力主要制约因子为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第三产业比例;如果该区域经济目标定为5 070×108元,则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强度不得大于0.69 kg/104元。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预警,运用耦合DPSR模型和时差分析方法构建了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构建了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控制图法确定了监测预警指标阈值,解决了水环境系统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最终实现了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有效评价和预警。结果表明:1)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在2012-2015年处于较弱承载状态,在2016,2017年处于中等承载状态,现状评价等级由Ⅳ级(橙色警灯)转变为Ⅲ级(黄色警灯);2)在现状发展趋势下,2018-2035年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自2026年以后流域水环境整体呈恶化状态,水环境承载力逐渐从中等承载(黄色警灯)向较弱承载(橙色警灯)和弱承载状态(红色警灯)转变;3)未来区域人口的增长和雄安新区的快速发展会给白洋淀流域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可加大区域水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基于空间单元的精细化环境管控方案,推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促进区域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和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