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我国姜黄属Curcuma植物主要有5种,这5种植物的块根都作中药郁金应用,根茎作姜黄或莪术。中医认为它们的性味功能各不相同。从目前的生产和供销情况看,根茎单株产量高于块根5~10倍,药用莪术或姜黄的需求量不大,致使许多根茎产品积压,而郁金又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我们研究了姜黄的根茎和块根,即同种不同药用部分的化学成分的异同。姜黄Curcuma longa本草名郁金,是历史上中药郁金的正品,又是现代中药郁金的主要品种,它的根茎和块根均含挥发油和酚性成分,块根成分未见报道。根据我  相似文献   

2.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 郁金、莪术、姜黄皆为姜科植物,但由于它们的产地不同,而入药的根茎部分不同,入药的名称不一。同时,由于它们的来源比较复杂,所以在入药关系上存在着容易混淆的情况。现将它们的来源及入药关系分述如下。郁金为姜科植物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莪术C.zedoaria(Bergius) Roscoe,姜黄C.domestica Valeton及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S.G Lee et C.F.Liang的干燥块根,因其植物的来源不同而药材分别称为温郁金、绿丝郁金、白丝郁金、黄丝郁金与桂郁金(莪苓)。分别产于四川、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现分述它们的来源与性状。  相似文献   

4.
向丽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0):547-547
十九畏是中医药配伍禁忌的内容之一 ,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对十九畏里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至今仍未见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在丁香项下特别注明“不宜与郁金同用”。莪术、姜黄、郁金 3种药材与原植物较为混乱 ,《药典》及有关专著收载莪术、姜黄、郁金药材共涉及 3 9种次原植物 ,除去重复者外 ,余下 7种植物的根茎部位等作为莪术或姜黄药材药用 ,它们的块根部位均作为郁金药材药用 ,见表。 7种植物来源相同 ,因药用部位不同而药材名称不同。其相同植物的块根 (郁金 )“不宜与丁香同用”,而它们的根茎…  相似文献   

5.
温郁金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含量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潘晓军  林观样  蔡进章 《中药材》2006,29(10):1016-1017
参考药典方法测定温郁金不同部位:温莪术(主根茎)、姜黄(侧根茎)、温郁金(块根)、温郁金叶、温莪术鲜芽挥发油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结果温莪术提油率和莪术醇含量均较高。而温郁金提油率虽较低,但油中莪术醇含量较高,宜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6.
莪术油是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温郁金C.wenyujin Y.H.Chen et C.Ling或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的根茎中提取的挥发油,含有β-榄香烯(β-elemene)、莪术醇(curcumol)和莪术二酮(curdione)等消炎、抗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复方莪术  相似文献   

7.
姜黄属的本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考证的结果证明明末以前本草记载的郁金,其原植物为姜黄(Curcuma longa),以根茎入药;姜黄、莪术历代以来一直较混乱,前者的主流品种是根茎黄色的郁金(C.aromatica)和温郁金(C.wenyujin),后者的主流品种是桂莪术(C.kwangsinensis).  相似文献   

8.
药用莪术的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F.Liang的干燥根茎[1].中医药学理论认为,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莪术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类成分,其含量约为1%~2.5%,其中有大牻牛儿酮、莪术醇、莪术二桐、α-及β-蒎烯、樟烯、莪术呋喃烯酮、温郁金醇等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9.
正交实验法优选莪术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关怀  王地 《北京中医》2000,19(5):45-46
药用莪术的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F.Liang的干燥根茎[1].中医药学理论认为,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莪术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类成分,其含量约为1%~2.5%,其中有大牻牛儿酮、莪术醇、莪术二桐、α-及β-蒎烯、樟烯、莪术呋喃烯酮、温郁金醇等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10.
莪术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和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味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莪术中富含挥发油,且成分相当复杂,主要为倍半萜和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经研究发现,莪术的提取物——莪术挥发油有较好的抗肿瘤、  相似文献   

11.
莪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莪术属姜科植物,以根茎(莪术)和块根(郁金)入药。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能;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肺经,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的功能。莪术(郁金)是广西特产药材,常年种植面积1 500~2 000 hm2,总产量10 000~12 000 t。我们  相似文献   

12.
6种郁金类药用植物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姜黄属Curcuma 6种郁金类药用植物39份材料间的亲缘关系。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作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分析,并用NTSYSpc 2.1软件对谱带作聚类分析。结果:在EST同工酶分析中,蓬莪术C. phaeocaulis、温郁金C. wenyujin、广西莪术C. kwangsiensis、川黄姜C. chuanhuangjiang有它们自己的特征谱带,而川郁金C. sichuanensis和姜黄C. longa有着共同的特征谱带;在POD同工酶分析中,只有蓬莪术和广西莪术有自己的特征谱带。结论:同种植物不同材料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姜黄和川郁金亲缘关系很近,不能通过同工酶将它们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姜科姜黄属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Y.H.Chenet C.Linger是一种一株三药用的中药材植物,它的干燥块根作郁金入药、干燥根茎作莪术入药、干燥根茎趁鲜纵切厚片为片姜黄,温郁金经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俗称莪术油“。。温郁金主产于浙江瑞安,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温郁金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辐射及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为了更好地控制温郁金的质量,笔者现围绕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姜黄属植物大约有70种之多,分布与栽培在中国和日本的超过10种。起源于该属植物的草药有几种,如来源于Curcuma.longa根茎的姜黄、来源于C.wenujin根茎的片姜黄、来源于C.phaeocaulis,C.wenujin或C.kwangsiensis根茎的莪术、中国的来源于C.wenyujin,C.longa,C.kwangsiensis或C.phaeocaulis块茎的郁金、日本的来源于C.  相似文献   

15.
姜黄、郁金、莪术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社利  安秀群 《陕西中医》2004,25(5):454-456
姜黄、郁金、莪术为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三者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基源相近,性状相似,很容易混淆。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多有相近之处。为了更好地反映3味药物的特点,现从其植物基源、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试作以比较。1 植物基源 姜黄、郁金、莪术的原植物基源非常相似,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最早曾以姜黄Curcumalonga L.的根茎作郁金入药。而姜黄、莪术不分,以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Val.、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C.Ling、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C.F.L iang的根茎入药。随着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焦文旭  张浩 《中药材》1990,13(12):19-21
本文报道我国郁金主产区的药源调查及商品郁金的鉴定.郁金主产于四川、浙江、广西三省区,其来源为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莪术、温郁金、桂郁金及川郁金的块根.通过对全国各地收集到的40余件商品郁金的鉴定,结果表明,目前市场上郁金的主流商品是黄丝郁金、桂郁金及温郁金.  相似文献   

17.
《药典》1985年版载:“姜黄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辛、苦、温,归脾、肝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郁金来源于姜科植物郁金或姜黄、莪术的块根,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行气化淤,清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川产道地药材郁金(块根)和莪术(根茎)的原植物蓬莪术为试验材料,研究蓬莪术植株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其营养元素积累、吸收特点,探明其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求特性,为其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测定并分析道地产区不同生长时期蓬莪术的植株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元素含量。结果 蓬莪术在10月之前以地上部分叶、茎生长为主,10月开始生长中心逐渐转移到地下部分,且以根茎、块根生长为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蓬莪术对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铁、锰、锌、铜的单株积累量分别达2 450.31、907.09、3 171.18、625.94、493.38、14.53、2.24、2.93、0.46 mg,积累量大小均为钾>氮>磷>钙>镁>铁>锌>锰>铜。结论 植株生长需要吸收足量的钾、氮,适量的磷、钙、镁,少量的铁及极少量的锌、锰、铜,且对钾元素吸收最多。氮磷钾肥为大量元素肥料,宜在苗期、叶丛期及根茎膨大初期、块根膨大及根茎二次膨大期补充氮肥;在苗期、块根膨大及根茎二次膨大期、块根及根茎干物质积累期施用磷肥、钾肥;在苗期、叶丛期及根茎膨大初期、块根膨大及根茎二次膨大期使用多种中微量元素叶面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莪术不同部位,包括根茎、块根以及须根在内的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进行分析,对不同部位挥发性化学成分差异进行评估。方法 应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部位莪术挥发油进行提取,采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莪术挥发油中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经面积归一化法对其化合物所占百分比进行检测。结果 莪术样本的根茎、块根、须根部位挥发油获得率分别为0.6%,0.4%以及4.1%,且根茎以及块根颜色分别为为黄色至紫色,而须根挥发油表现为紫色。另选择莪术根茎、块根及须根部位内挥发油在种类以及含量上存在差异性,并鉴定出80种化合物,其中根茎获得化合物共61个,占总量76.25%,从块根中鉴定6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80.00%,须根而中仅仅鉴定出化合物共4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60.00%。结论 表明莪术根茎、块根、须根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种类以及所占比均存在差异,并证实根茎部分也存在相当大的开发和应用价值,可为莪术不同部位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片姜黄、莪术、醋莪术均来自于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经不同加工炮制过程形成系列饮片,其中片姜黄为温郁金根茎生品,莪术为蒸煮品,醋莪术为醋制品,3味均为温性、辛味药材,具行气、破血之功效,主治癥瘕。本文通过对片姜黄、莪术、醋莪术主治癥瘕的方剂及成方制剂调研,再结合现有文献发现,随着加工炮制过程的进行,三者活血化瘀功效呈现依次增强的趋势。由此可知,同一基源的饮片经过不同加工炮制过程后,其归经、功能主治、临床功效均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意味着加工炮制可增强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