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有那么几个美国大选年,美国大选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媒体总是早早地就不遗巨细连篇累牍,读者也是津津乐道兴味盎然。今年又是美国大选年,美国大选的新闻却显得黯淡无光。媒体的报道显得是在应付差事,读者的关心也是有一搭没一搭。这也难怪,抢眼球的事太多了,光在伊拉克就有层出不穷的新闻,美国大选也就不大容易进入人们视线了。其实再想想是不是还有更深的原因。想当年我们对美国的很多事都充满好奇。就拿不久前去世的里根来说。那时我们很奇怪一个演员出身的人怎么竟能当上总统,他们是怎么选的而他是怎么被选上的,一个70多岁的老人…  相似文献   

2.
2004年美国大选,本刊约金灿荣、杨玉圣,对话《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从大选说起》。2005年布什总统访问中国,本刊约金灿荣、杨玉圣和赵梅,对话《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2008年11月美国又一次举行大选。这次大选发生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与美国发生严重金融危机之后,本刊再约金灿荣、杨玉圣,进行这次对话。——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3.
正从分裂的大会到团结的大会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党代会已先后结束。正式揭开大幕的2016美国大选将颇具非传统色彩,在特朗普/彭斯组合与希拉里/凯恩组合之间对决,在反政治正确与坚守精英政治传统之间选择。从两党初选延绵至今,本次大选的一个基本特点已经显露无余,那就是,两个主要候选人都在对方和己方阵营里是"史上最不受欢迎的人",也正因为此,两人对自己竞选搭档的选择均走了传统和谨慎路线,特朗普选中  相似文献   

4.
《世界博览》2012,(21):18-19
正俄罗斯俄罗斯官方媒体对于美国总统竞选的报道一直都披着一层嘲讽的面纱,俄罗斯评论家说"这是一场互泼脏水的口角",又说那这是一场"选美比赛",候选人竞相争夺选民群体的忠诚,"有些选民喜欢略显丰腴的深肤色选手,也有些喜欢纤瘦的厌食症患者"。但是,对那些认为美国大选和俄罗斯没有关系的人而言,周一的  相似文献   

5.
质疑与答复     
作者答读者《世界知识》编辑同志:贵刊第5期刊载的《谈谈今年的美国大选》一文,对读者了解美国大选的当前形势颇有裨益.但文中说,战后以来,美国历任总统"都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而无法连任,只有艾森豪威尔  相似文献   

6.
考察今年的美国大选,可以发现美国政治中正在发生一些有长期意义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权力的代际转换。与1992年总统选举一样,今年的大选不仅是民主、共和两党之争,同时也是代际之争。克林顿是战后初期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的象征,而布什和多尔则是二战老兵那代人的代表。不同的是,这一次克林顿轻松取胜,多尔一直没有对他构成真正的威胁。这意味着“婴儿潮”的代表已经崛起为美国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老兵开  相似文献   

7.
章迪禹 《世界知识》2012,(17):14-21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国的的大选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选,因为美国是具有最大世界影响力的国家。奥巴马当政近四年,未能将美国的失业率调整到民众可以接受的范围,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依旧在蔓延,债务重重的美国似乎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单极时代的霸权国,美国在运用所谓"巧实力"处理利比亚、叙利亚等问题的同时也间接承认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美国已经无力靠自己去解决所有问题了。随的"减的终此中布美表疑  相似文献   

8.
一十一月五日,美国大选就将开始,决定掌握美国今后四年政权的白宫主人。这次大选为什么特别惹人注意?这是由于下列两种原因: 第一、从美国国内的观点来看,罗斯福总统参加第三次竞选,是打破了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传统的习惯。第二、就目前国际的形势来说,罗斯福总统和威尔逊总统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的人物,他象征着今天美国的全部外交政策,他竞选的成功和失败,多少足以反映美国统治层对于干预欧洲战争的新意向——前进一步或后退一步。英国要求罗斯福总统联任,轴心国家反对罗斯福  相似文献   

9.
日本战后第七次大选5月23日揭晓了,它没有什么出人意外的结果,没有引起外国人很大的注意,也没有使日本政局发生重大的变化。但是岸信介等人却在兴高采烈,大吹牛皮,美国宣传机器在发出刺耳的声音,为岸信介及其同伙捧场,据说自由民主党胜利了。是吗?这次大选是自由民主党胜利吗?为了公平地解答这个问题,也为了观察一下据说获得胜利的岸信介今后将到哪里去,我们应该搜集这次大选的材料,进行一些分析,研究研究。不自由的“自由选举”首先,我们对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0.
刁大明 《世界知识》2012,(21):28-29
每到美国大选年,人们都会把美国大选中的金钱政治这个话题扒出来晒一晒.这一届美国大选已接近尾声,根据目前官方公布的数据统计,到今年8月,两党候选人所筹集的竞选经费已超过13亿美元.照此态势估算,2012年总统大选的两党候选人筹款或将最终飙升至20亿以上,仅奥巴马一人就可能超过10亿,进而再度刷新记录.正是因为这种几乎无限制接受大财团捐款行为的"横行",为美国选举政治留下了关键一笔,也增添了美国金钱政治的又一层迷思.  相似文献   

11.
陈开和 《世界知识》2012,(16):60-61
"水门事件一直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小说、电影中,也在儿童读物和流行乐曲中,那是我们身上刚刚愈合的伤口,依然留着稚嫩的疤痕。"——《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费舍尔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知识》2024,(6):12-13
<正>随着共和、民主两党党内初选的展开,2024年美国大选已经拉开帷幕。在所谓“2024全球选举年”当中,美国大选是压轴戏,也是最复杂、最具影响力的一场。由于选战仍处于初期阶段,共和党也尚未明确最终总统候选人,不确定因素众多,现在就做出明确预判为时尚早。本期“封面话题”特邀美国问题研究界的四位学者撰文,向读者介绍一些观察本次美国大选需要了解的“初步知识”和主要看点。——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3.
来信     
《世界博览》2014,(18):2-2
正@多家大小姐:在冰桶挑战这个事上,我倒是很关注美国渐冻人关怀协会,一个民间公益组织有这么大的力量组织一流的名人发起一个这么大的活动。最近写了一篇关于美国控枪的文章,看到"美国步枪协会",同样是民间组织,居然有能量左右美国的大选与国家政策,连总统都拿它无可奈何。这真是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4.
包丽敏 《科技潮》2000,(3):73-74
新千年伊始,台湾大选中黑金案、绯闻案“好戏”连台,正在人们目不暇接之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选也紧锣密鼓地拉开战线,一场政治马拉松进行得难分难解。两大党派忙得不亦乐乎,但掌握着“生死权”的选民们却反应冷淡,这是怎么回事?美元铺路通白宫“对政治来讲,有两样东西很重要,一是钱,二是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189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位策划人马克·汉纳曾这么说。上电视做广告、举行选举集会……不管  相似文献   

15.
美洲大选首推美国,它不仅决定今后四年谁入主白宫,而且对世界局势有无法估量的影响。巴拿马以那条著名的运河而吸引人眼球。萨尔瓦多则面临广大农民生计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今年恰值选举年,按照美国宪法规定,选举将在11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二举行(今年是11月3日),美国人习惯地将这一天举行的选举称为大选。许多人以为,在大选之日,美国选民将直接投票选举他们所属意的某位总统候选人。其实不然,实际上选民选的乃是各政党在各州提出的总统选举人。因为美国的总统选举采用的是间接选举制度。依照美国宪法的有关规定,总统是由各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人口构成中。女性大约占51%,已是“大半边天”了。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也不断增长,妇女选民已成为美国大选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突破女士的禁区然而,就在70年多年以前,美国女子是不能涉足大选的。美国建国之初,大多数州宪法都规定妇女没有选举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说美国大选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美国梦的"造梦机器"——好莱坞的作用。在美国,一个人爱不爱看电影,往往是判断他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支持者的依据。据统计,好莱坞的电影人多半是高举"自由主义"大旗的民主党人士。2011年上半年,民主党人平均观影5.7场,而共和党人还不到四场。原因之一是有52%的共和党人会因为不  相似文献   

19.
《世界知识》2008,(17):70-70
美国著名作家科西在不久前出版的新书《奥巴马国》(The Obama Nation)中大揭奥巴马疮疤,指他暗地里是一个穆斯林、黑人好战分子、而且曾经吸食可卡因。此书一出,立刻跃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位。科西坦言,他不仅要阻止奥巴马在11月4日全国大选中取胜及入主白宫,而且也不支持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他支持的是宪法党(Constitution Party)。科西的做法,使人联想起他在四年前与其他作家合著过一本名叫《不胜任指挥》(Unfit for Command)的书,指责当时的民主党候选人克里在越战期间表现不济。那本书掀起一股政治围攻克里的浪潮,最后导致克里在大选中落败。  相似文献   

20.
一年前,当美国大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我们把20多年来中国公众对几次美国大选和几位美国总统的看法,当作中国人认识美国的一个侧面,这就有了2004年第21期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从大选说起》。2005年,中美关系中可圈可点的事情挺多。本来,这一年双方关系的高潮,应该是两国元首的互访,但是一场“卡特里娜”飓风,使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的访问未能实现,他只是借参加联合国首脑会议的时机与布什总统举行了会晤。双方约定,布什在今年11月到韩国参加APEC会议之后访问中国。两国元首表示,愿共同努力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不久后,布什就要到中国来了。借这个机会,我们再请三位学者谈谈,200多年来,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编辑手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