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海波  郑小娟 《新中医》2020,52(12):136-138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灌肠配合穴位按摩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4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穴位按摩治疗。对比2组干预前后血清胆红素指标、黄疸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及家长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以上3项血清胆红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5.63±1.48)d,短于对照组的(8.49±2.37)d (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研究组家长总满意率95.83%,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在蓝光照射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穴位按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的黄疸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5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配合使用茵栀黄颗粒,观察2组胆红素及皮肤黄疸的消退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胆红素水平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显效39例,有效21例,无效15例,观察组显效60例,有效15例,无效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01)。在治疗期间2组均出现部分轻度腹泻患儿,每日解稀水便或少量稀便3~5次。其中对照组20例(26.67%),观察组11例(14.67%)。使用四联活菌和蒙脱石散综合治疗后好转。结论应用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以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加速黄疸消退,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出生并接受治疗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7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儿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0例;接受茵栀黄颗粒治疗的观察组38例,持续治疗7 d。治疗7 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浓度、黄疸消退时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TBA、TBIL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可提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优化血清黄疸相关指标,且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茵栀黄颗粒+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胆红素下降程度及黄疸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满意且相对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茵栀黄内服联合中药熏洗及捏脊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1例给予茵栀黄颗粒口服并配合退黄中药熏洗及捏脊疗法,对照组42例仅给予茵栀黄颗粒口服。观察记录2组患儿每日经皮测胆红素值及排便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24,48,72,96 h经皮胆红素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8,72,96 h大便次数均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茵栀黄内服配合中药熏洗及捏脊疗法可促进新生儿黄疸快速消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口服茵栀黄注射液与思联康配合抚触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思联康和茵栀黄注射液,并配合抚触法治疗;5d后观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蓝光照射总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蓝光照射总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口服茵栀黄注射液与思联康配合抚触可改善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7.
徐建根 《新中医》2015,47(4):191-193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采用蓝光照射和内服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利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检测胆红素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0例患儿中,轻度黄疸35例,中度黄疸75例,重度黄疸40例。感染因素、围产因素致病理性黄疸均以中度胆红素升高为主。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潘锦艳 《新中医》2021,53(11):159-16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6例。对照组给予光疗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颗粒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退黄时间、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4.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5 d、7 d,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时间点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退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对照组为1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能快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退黄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间歇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抽取儿科收治的8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均给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观察组则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连续5 d,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经皮胆红素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经皮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缩短黄疸消退时间、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护理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明确医护方式;对照组(31例)采用光疗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进行干预;观察2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 77%)明显高于对照组(67. 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儿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第3天以及第5天,观察组患儿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3. 23%)明显低于对照组(38. 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接受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护理干预,对患儿临床总疗效提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以及安全指数的提升,效果明显,最终为病理性黄疸患儿的快速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团营  黄可丹  董志巧 《河南中医》2012,32(9):1152-1153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光疗,肝酶诱导剂等一般退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5 d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联合组在应用蒙脱石散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蒙脱石散能快速、有效地降低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及促进黄疸的消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使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88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两组均按疗程1周。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血清胆红素值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日均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及临床症状,黄疸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医》2017,(12)
目的:观察降黄散熏蒸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湿热郁蒸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茵栀黄颗粒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降黄散熏蒸。治疗后根据患儿各项症状的缓解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记录黄疸消退时间。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治疗组总有效率8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5天及随访10天,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3天时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及随访10天,治疗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3%,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茵栀黄颗粒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基础上加用降黄散熏蒸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有效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116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定量表(NBNA)对治疗前后患儿神经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儿药物发挥药效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77.58%,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的药物发挥药效时间与黄疸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患儿明显缩短(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NBNA评分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显著提高疗效,并能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茵栀黄针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76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针,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100%,对照组分别为57.9%和8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74,8.47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146.00±3.98)umol/L,黄疸消退时间(5.3±1.64)d,对照组下降(96.00±46.13)umol/L,黄疸消退时间(7.1±2.1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4,2.95P均〈0.05)。治疗组12例出现轻度腹泻,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针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一定疗效,相对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治疗组10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后第3、5、7天治疗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对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茵栀黄注射液。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内观察组黄疸消退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促进黄疸消退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吕红仙 《新中医》2015,47(6):183-184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蓝光疗法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70例,均给予基础营养支持、抗感染及保温治疗。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腹部按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黄疸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29%,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腹部按摩综合疗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邵柯军  夏文江 《新中医》2015,47(11):154-155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0例予短时蓝光照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治疗,治疗组30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3、5天检测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统计药物起效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3、5天,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至治疗第3、5天,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3%,对照组为8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性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蓝光照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