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5年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新闻是其科学传播的重要形式。为顺应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科学》在19卷第1期上发表社论《科学今后之动向》,宣告它的正式改版。改版后,《科学》中的科学新闻变化颇多:科学新闻数量增多、比重上升;科学新闻来源更加广泛;科学新闻始设分类专栏;逐渐由科普文章蜕变为科学新闻;科学新闻通俗性有了一定改善。而且,《科学》开始凸显出自身的特色:报道涉及学科范围广泛;科学家成为报道主角之一;重视对国内科学传播活动的报道;题材内容兼容并蓄,雅俗能赏;语言客观准确、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2.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引文中心性图谱的科学计量学发展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春娟  曾国屏 《现代情报》2011,31(3):108-112
科学文献的引文中心性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识别与跟踪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主题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科学发展预测。以国际科学计量学权威期刊《科学计量学》于1978-2007年发表的1957篇论文的39 200条引文为数据样本,绘制《科学计量学》引文中心性网络图谱。该图谱清晰地揭示出,科学计量学的发展阶段及将来趋势,主要包括:理论奠基阶段;引文分析发展阶段;科学合作计量研究阶段;科学评价阶段;科学知识图谱与信息可视化发展阶段;大科学时代的科学计量研究阶段;信息计量学发展阶段;三螺旋创新计量与纳米等新兴科技领域计量研究将成为下一阶段科学计量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五四运动又赋予“科学”和“民主”新的内涵。这一历史过程与陈独秀的科学观及其演变有密切关系。五四运动百年之后回顾陈独秀的科学观,可以发现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刻影响,但学界对此的反思多有不足。本文考察了陈独秀科学观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五四运动对陈独秀科学观转变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陈独秀的科学观具有符号化、人格化、政治化的阶段性特征,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科学观在一定意义上形塑了现代中国处理科学与政治关系的逻辑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学科学”是中華全國科学技術普及协会为農民、工人、士兵編輯的一本通俗科学雜志。它的文章短,插圖多,内容注重結合生産和日常生活,講解科学道理,有小学文化水平的讀者可以看懂。“学科学”創刊号已經出版,内容有:学科学;農民需要科学翻身;飛到別的星球上去;旱地灌溉;蘸秧根;飼养員怎样防猪瘟;植  相似文献   

6.
幼儿科学教育如何生活化?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教育,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二、科学教育应符合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年龄特征,提高科学教育有效性;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鼓励幼儿的猜测,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四、科学教育活动中应倡导师幼互动。  相似文献   

7.
“两大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交替领先的嬗变过程。原始科学混沌未分;古代早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萌芽在先;古代后期,科学发展显现优势向自然科学转移的苗头;近代科学开始分流,自然科学脱颖而出,哲学社会科学落于弱势地位;现代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后来居上趋势,为两大科学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发展两大科学必然趋向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弘扬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科学实验离不开实验器材,也就是科学教具,从现在的教材内容和教具配备标准来看,即使学校配齐配足实验器材,也只能完成实验教学的部分内容。要将科学探究落到实处,自制教具就成为一项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务。本人在长期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从科学教学的高效达成出发,吃透教材,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整体规划,方便实验观察;精挑元件,讲求配备合理;特制零件,突破制作难点;组装调试,改进教具不足;外观美化,展现功能特色,逐步自制出较为完美的科学教具。  相似文献   

9.
J·D·贝尔纳,科学学主要创始人,科学教育的倡导者。他分析了科学教育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科学教育的目的,科学教育的方法,同文科教育的区别,考试与科学教育,公民科学素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科技期刊是记载科学发展历程、发布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争鸣、传承科学文明的园地,是传播科学技术信息的载体;科技社团是科学建制的重要组织形态,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交流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在科学建制化过程中,科技期刊与科技社团的结合,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述科学传播的内涵意义、框架构成、科学传播中科技馆的功能与作用而尝试科学传播的理论探讨;通过例举科技馆在科学传播中的实践活动,剖析科学传播的三个层次,包括学术交流、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等要素;通过欧盟科研框架计划的政策、日本科学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发达国家在科学传播领域的理念与举措等作为借鉴;最后根据我国科学传播的实际情况、发展趋势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寻求解决科学传播中科技馆事业关键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快提升我省公民科学素质,2017年以来,江苏省科协持续组织开展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今年大赛的主题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活  相似文献   

13.
毛荐其  孙静林  刘娜 《科研管理》2016,37(12):19-27
储能技术是指引人们走向绿色清洁低碳新未来的关键一环。为了全面了解并定位中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及可视化方法,从多维度和长时间跨度的视角综合测度中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科学能力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科学产出呈现显着增长;美国的科学产出与科学影响力都处于优势地位;中国科学产出位居榜首,但其科学影响力却相对不足;美国一直占据跨国家/地区科学合作网络的中心,中国逐渐成为合作网络的重要成员;“相变储能”、“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储能材料”等是储能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4.
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四部科学计量学著作<科学计量学--指标@模型@应用>、<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科学技术指标与评价方法--科技计量学应用>和<科研评价与指标>进行了介绍和评论,在充分肯定我国科学计量学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就制约我国科学计量学研究的若干因素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科学风格是影响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杨振宁有其独特见解。梳理了杨振宁教授的科学风格;阐述了科学风格的涵义、形成及影响因素;论述了几位科学家的科学风格;进而说明科学风格在科研中的巨大促进作用。指出了科学风格观对科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论述的科学的政治哲学并非一门新创的学科,而是科学论继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案.通过对J·劳斯的<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一书的剖析,本文展示了这一研究方案的大致轮廓.我们认为,如果把科学认定为是一种公共的事业,那么新的科学论的构筑就必然要涉及权力的关系及其辩护方式;并且,如果科学与权力(包含物质力量)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那么它们只有在政治哲学维度才能得到整合.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科技创新与科学精神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科学精神内涵的6要素:科学认识论的精神;求真务实,反对邪说的精神;理性怀疑,实践验证的精神;民主平权的精神;进取创新精神;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并提出如何发扬科学精神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9.
周程 《科学学研究》2019,37(5):776-780
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受过科学大潮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选择了拥抱“赛先生”,以致科学得以冲破儒学的束缚,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并快速长成参天大树。科学何以能够在中国战胜儒学,赢得胡适所言的“无上尊严的地位”?深入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大潮的特征后发现,之所以民国初期“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主要是因为科学与儒学相比在研究对象和宗旨的设定、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明显占有优势。但是,科学与儒学均有各自的社会功用,故既不能以儒学抵制科学,也不能用科学取代儒学。关键在于:任何学术观点都要接受理性的洗礼和事实的检验,科学需要如此,儒学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20.
让科学回归真实--对两种科学模型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苏湛 《科学学研究》2005,23(3):304-309
罗伯特·金·默顿最早对科学建制以及科学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做出了系统描述,所得出的默顿规范一直被奉为科学社会学的经典。随着科学的发展,今日科学逐渐显露出一些与默顿模型有所背离的征兆,由此产生了对科学的某种“信任危机”。约翰·齐曼等默顿之后的科学社会学家具体研究了今日科学的社会运行,提出了后学院科学模型,就默顿规范在新时代的新内涵和科学的信任危机作出了某种解释。我们将看到,后学院科学模型是在新情况下对默顿学院科学模型的合理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