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第四纪砾石统计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第四纪砾石层的砾组分析,以及对从基岩地层和第四纪砾石层的砾性、砾石粒度、砾态和砾向分析,阐述了札达盆地象泉河流域河流阶地和香孜地区第四纪砾石层的来源、成因、搬运方式及当时的水动力条件、古水流流向。研究表明,札达盆地的砾石层主要来源于盆地上部河湖相地层,砾石的风化程度普遍较低,象泉河流域古水流方向大致与现代河流的流向一致,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象泉河流量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西藏札达盆地沉积物的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扫描电镜下对札达盆地香孜组、古格组和托林组地层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三个组中石英颗粒外形磨圆度均不好,以棱角和次棱角状为主,结合区域地质认为,盆地的沉积物源距离盆地沉降区很近,为盆地周围的山地.其中香孜组的上部和中部冰川砂粒表面特征明显,认为是水体较浅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香孜组下部为湖泊水体较深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古格组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溶蚀坑和沟,属于低化学能的湖相沉积.托林组则表现出河流相沉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剖面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剖面的实际调查以及沉积物粒度、磁化率、碳酸盐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合古地磁和ESR法测年资料,探讨了古格组4.4-2.74Ma的沉积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4.4Ma象泉运动以后,札达盆地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沉积环境由前期河流相沉积向湖相沉积转变。形成了厚度达500余米的古格组沉积,反映札达古湖沉积由滨湖-浅湖-半深湖-滨浅湖阶段的变化,即湖泊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其发育过程与晚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的“翘板式”形成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藏阿里札达地区基本构造格架是由-系列褶皱、断裂、岩浆岩带和动力变质带组成的一套北西向构造系统,起源于晚侏罗世以来印度-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和陆内会聚作用。按照板块运动时间顺序,可区分出早、晚两阶段构造组合。早阶段构造组合与板块俯冲-碰撞有关,形成缝合带-陆缘弧系统;晚阶段构造组合与陆内会聚有关,形成基底断块系统。札达盆地与高喜马拉雅断块隆起存在盆-山耦合关系,藏南谷地基底断块的翘板式运动是形成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陆相盆地幕式构造旋回与层序构成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沉降是陆相盆地层序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因素,不同序次的结构幕控制不同序次的层序地层单位的形成和演化,根据构造沉降及其可容空间变化特点,重点论述陆相坳陷盆地和裂盆盆地的在拉张挤压和热沉降背景条件下层序的基本构成样式及其沉积特点,同时提出了构造层序和层序的几种可能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7.
西藏札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隅的阿里地区,是在中新世晚期约9.6 Ma B.P.形成的一个NW—SE向断陷盆地。该盆地在上新世—早更新世发育一套完整的河湖-冲积扇相地层。在札达县香孜乡西北约1 km处精细实测了上上新统—下更新统香孜剖面。根据前人的古地磁及ESR年龄数据确定下更新统香孜组年龄为2.60~1.67 Ma B.P.。根据孢粉学研究把香孜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8个孢粉组合),并据此将札达盆地2.75 M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孢粉组合带Ⅰ(孢粉组合1~2),植被为温暖偏湿的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2.67 Ma以后气候逐渐向干旱转变,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上新世(2.75~2.60 Ma);(2)孢粉组合带Ⅱ(孢粉组合3~5),发育温凉偏湿的亚高山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并在约2.38 Ma逐渐变为针叶林,气候趋向变冷,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54~2.16 Ma);(3)孢粉组合带Ⅲ(孢粉组合6~8),发育寒冷干旱的高山针叶林,并存在高寒灌丛草甸草原,低海拔处零星分布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指示较强的地势差异,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13~1.86 Ma)。  相似文献   

8.
西藏札达盆地托林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西藏札达盆地托林剖面的孢粉分析显示,该地区在5.4-5.05MaBP时期,气候环境由温凉干旱转变为温暖稍湿,植被相应地经历了疏林草原植被-森林草原植被的演变过程;到了5.05-4.40MaBP时期,转变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植被亦相应地经历了由森林草原-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的演变过程。总地来说,当时该地区的植被是乔木植物(松属)和草本植物(蒿属、藜科)占主导地位,气候总体表现为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9.
西藏札达盆地晚上新世古植被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札达盆地晚上新世生长着以高山荒漠小灌木、草原、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和中低山常绿针叶林为主的植被。气候显示了从干旱寒冷至温暖湿润的垂向分异,总体偏于干、寒,属亚热带高山或亚高山类型。当时区内海拔已较高,南低北高的地势特征也已形成。古植被重建及现青藏高原的植被调查资料表明,当时盆地最低处的海拔可能不会超过2 500 m,其周围及北部可能存在海拔4 000 m的高地或更高的山峰。中、晚上新世迄今,该地区隆升的高度的可能不会超过1千米,幅度较喜马拉雅山中部地区小。  相似文献   

10.
残留盆地的判别标志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家骅 《地球科学》1993,18(6):735-740
通过对我国南方广西宁明,上思,海渊3个盆地的研究,分析了残留盆地的基本类型,判别标志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指出:残留盆地是原型沉积盆地被后期构造运动强烈改造而成,主要有挤压逆冲型和垂向抬升型两种类型,空间上具有盆地面积大为缩小,地层遭受明显剥蚀,原型盆地面貌不复存在,生油岩成熟度高等特点,油气地质条件总体不如同沉积盆地有利,但仍具有小规模,埋藏浅,易开采油气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沉积环境演变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友飞  严钦尚 《地质科学》1993,28(2):151-160
苏北盆地是晚中生代以后发育起来的大型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之一。本文综合研究了苏北盆地沉积环境的演变特点,并从沉积作用与构造活动的关系以及古地磁和玄武岩等方面探讨了沉积环境变迁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北部温都尔庙群北带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备 《地质科学》1998,33(4):406-411
乌拉特中旗以北的中蒙边境地区和苏尼特左旗以南地区的温都尔庙群北带是可以互相对比的。它们由成分成熟度高的细碎屑夹钙质、泥质沉积物和特殊的硅铁质沉积组成,缺乏代表强水动力条件的沉积构造,因而代表封闭、补偿条件不佳及水动力条件很弱的古环境特征。对该群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它们属拉斑系列,构造环境图解显示其碱度相当于板内玄武岩的最低范围或介于岛弧与板内玄武岩之间。上述古环境特征、火山岩特征及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证据表明温都尔庙群北带可能是中-新元古代华北板块北部的火山型被动陆缘。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In the past, much work has been done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many precise isotopic dating methods were utilized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tectonic movements. However, these techniques are of little use to investigate structural problems that occurred in the recent millions of years because, only in rare cases, metamorphic and deformational bands formed by strong deformation might be elevated to surface by uplifting and erosion, and most …  相似文献   

14.
札达盆地新近系上新统一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属地堑型湖盆沉积,主要发育冲洪积相、冰缘相、冰湖相、湖相及河流相。札达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期裂陷(N21t)、持续裂陷(N22z)、湖盆外泻(Qp1x)、稳定隆升(Qp2f)和强烈快速隆升(Qp3~Qh)等5个阶段。盆地南北两侧数条相向正断层的活动性控制着该区的沉积相展布格局:断层活动强烈时,湖盆水域扩大,湖水加深,主要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断层活动减弱时,水体变浅或干涸,湖盆被充填,主要发育河流相、冲洪积沉积。第四纪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札达盆地周缘高山区冰川活动加剧,主要发育冰缘相和冰湖相。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及其成因机制初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铁军 《地质科学》2004,39(2):234-244
实测地层压力、测井及泥浆比重等资料均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具有显著的异常高压现象,异常高压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中又以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异常高压的形成主要是快速沉积、厚层泥岩的封闭作用及构造应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粘土矿物转化、烃类生成作用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孢粉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的孢粉分析,初步定出该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界线,并得到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地区植被与环境发展的历史。约在2.68~2.45Ma期间,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约在2.45~2.11Ma期间,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气候变得干旱寒冷,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在2.11~1.49Ma期间,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之最,灌木相对增加,也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在1.49~1.36Ma期间,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右江盆地中三叠统浊积岩系的物源和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右江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浊积岩碎屑组分特征、重矿物组分特征和古流向等特征显示赋矿的中三叠统浊积岩系的主要物源区为盆地周围的“越北古陆”、“江南古陆”和东边地区包括钦防海西褶皱带在内的“云开古陆”。浊积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和常量元素特征一致显示其沉积构造背景介于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之间的过渡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8.
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岩浆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不同时代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晚元古代花岗岩具S型花岗岩或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加里东早期花岗岩具I型,科迪勒拉I型或ACG特征,代表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具S型或地壳改造型特征,代表陆-陆碰撞造山环境,加里东期花岗岩记录了多宝山-牙克石-伊尔施陆间洋壳消减和闭合的过程,海西晚期花岗岩属富碱低钙钙碱性岩石,具S型花岗岩或CPG,KCG花岗岩特征,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中生代早期岩 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残余洋“剪刀式”闭合所造成的张性似裂谷环境,中生代晚期岩浆岩形成于挤压环境。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的分布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56,自引:16,他引:40  
何登发  翟光明  况军  张义杰  石昕 《地质科学》2005,40(2):248-261,304
准噶尔盆地外侧三大边界动力体系的作用及基底结构的差异性导致准噶尔盆地在不同地质时期发育不同性质的隆起构造。石炭纪晚期东北侧的造山作用形成了盆地北部隆起,晚二叠世北部隆起分异为陆梁隆起与乌伦古坳陷;早二叠世西北侧的造山作用形成了车排子隆起,随后的冲断作用形成了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燕山期的压扭作用形成了沉积盖层中的车排子——莫索湾隆起。新生代北天山向北的冲断作用导致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急剧挠曲沉降,盆地向南掀斜,隆起向北迁移。据基底的性质、形成时间、活动方式、地质结构与保存状态等特点将准噶尔盆地的隆起划分为继承型、间断型、掀斜型与冲断带型等4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20.
江汉洞庭盆地及邻区晚中生—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构造分析结果、震源机制解和现场应力测量资料 ,获得了江汉洞庭盆地及邻区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早第三纪末至中新世初、上新世末至第四纪和现今四个时段构造应力场主应力(σ1、σ2 和σ3)的优势分布。认为其运动学机制 ,可能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俯冲、汇聚和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联合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