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吴永春 《基层医学论坛》2016,(24):3460-3461
目的:探讨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院前急救的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急救组,同时选取同时段自行来院或家属陪同来院就诊而未进行院前急救的3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未急救组,比较2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结果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0%和4.0%,未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3.3%和26.7%,急救组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急救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脑管类疾病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某三级中医医院的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为完善资源配置提高诊疗能力、提升服务水平、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编写SQL语句收集某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1689例死亡患者的住院病案首页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分析,统计前十位死因,采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对十年间患者病死率进行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病死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0年病死率为0.52%,男性患者整体病死率(0.68%)高于女性(0.39%),老年男性(50岁~89岁)的病死率远高于女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死亡人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因前三位的分别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占比分别为56.54%、16.34%、12.49%。结论 最近10年,住院患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肿瘤死因前五位的依次是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结肠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直肠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首位死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疗机构应着力提升肿瘤疾病的诊疗能力与服务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降低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率的对策.方法 对我院9484例>60岁的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34.64%)、泌尿道(22.89%)和胃肠道(19.43%);菌群组成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48.22%),革兰阳性球菌次之(28.61%).干部科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患者病死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普通内科(P<0.01).结论 老年患者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降低其感染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996-2011年于我院老年病房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死亡原因构成特点。方法以1162例年龄≥65岁长期定居北京并于我院老年病房住院死亡的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死亡记录确定死亡原因。结果15年间于我院老年病房死亡的老年男性患者共1162例,平均死亡年龄(83.3±6.5)岁。死因构成前4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占总死因的41.7%、20.7%、20.4%和6.4%。肺癌、缺血性心脏病、脑梗死及肺炎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与<80岁年龄组相比,≥80岁年龄组恶性肿瘤所致死亡比例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死亡比例增加(P<0.0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在两年龄组比例相当(P>0.05);近15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所致死亡比例增加(P<0.01);心血管疾病死亡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比例变化不大。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男性主要死亡原因。随年龄增长,恶性肿瘤死亡比例降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升高。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所致死亡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宁克江 《医学综述》2014,(23):4384-4385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SAP患者(老年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81例非老年SAP患者(非老年组)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存疾病、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老年SAP最常见病因为胆源性,多伴其他慢性疾病,老年患者腹痛和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55.36%和64.29%,均低于非老年组的83.95%和86.42%(P<0.01);老年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及休克发生率分别为39.29%和32.14%,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6.17%和13.58%(P<0.01),而局部并发症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差异;老年患者平均住院(25.2±13.4)d,较非老年组(16.1±7.3)d明显延长(P<0.01),病死率14.29%高于非老年组的1.32%(P<0.05)。结论老年SAP以胆源性胰腺炎为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伴发疾病多,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治疗上遵循多学科参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体系,在适时、适当的时候进行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6.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与脂质代谢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酶法对622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三项血脂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TC增高不显著(P>0.05),而TG增高和HDL-ch下降显著(P<0.05和P<0.01);340例老年中风患者的TC、TG升高和HDL-ch降低显著(P<0.01和P<0.05);中风和冠心病患者相比,中风血脂TC增高和HDL-ch下降比冠心病更显著(P<0.01)。说明降低TC、TG及升高HDL-ch的水平,有助于推迟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防治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肯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患病情况,掌握老年疾病发展规律,为老年疾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采用我院病案统计室2006年至2011年出院病案首页信息,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老年患者33656例,占总出院人数37.35%。前五位系统疾病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疾病、肿瘤,占老年住院患者总数的75.37%。前五位死因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占老年患者总死亡数的88.60%。前十位病种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前十位死因病种中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结论老年患者占住院总人数的比例较高,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也是老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攀枝花市某医院老年住院死亡患者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老年疾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收集5年间住院老年死亡患者病案1108份,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导出Excel格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该院住院老年患者共死亡1108例,占总住院死亡患者数的75.53%,住院老年患者病死率为1.41%;男性老年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老年女性患者(P<0.05),性别比为2.67:1;60~6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最多(占47.74%);死因构成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占49.37%)、循环系统疾病(占19.49%)、呼吸系统疾病(占12.73%),占老年住院患者各种死因的81.59%.结论 政府应加强空气污染治理,企业应加强职工职业防护,医院应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有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2398例老年患者住院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住院情况,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及特点.方法以病案统计室的出院登记本为依据,将患者分成四个年龄段组,采用回顾性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老年住院患者共2398例,占同期住院病人21.15%,其中60岁~年龄段住院最多,男性病人明显多于女性;疾病构成前五位依次是恶性肿瘤(23.9%)、心血管疾病(11.8%)、呼吸系疾病(10.4%)、脑血管疾病(10%)、消化系疾病(9.8%);死亡原因分析依次为恶性肿瘤(36.2%)、脑血管疾病(18.8%)呼吸系疾病(15.9%)、心血管疾病(11.6%)、损伤(7.2%),前五位死亡人数占90%;老年住院病死率2.9%,明显高于<60岁年龄段1.3%(P<0.01),老年住院死亡例数占同期其他年龄组死亡例数37.9%.结论老年患者年龄越大住院病人越少;恶性肿瘤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生命的主要疾病,而肺癌居我市恶性肿瘤第一位,这可能与我区地理位置、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医院要加强宣传和普及卫生保健知识的力度,开展康复指导和老年人心理护理,提高老年人对;疾病危险因素和前驱症状的认知能力,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开展疾病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精神药物辅助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诊的14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抗精神药物(氯丙嗪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结合抗精神药物辅助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Wang Y  Ma PL  Liu JT  Su JW  Li Q  Ze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1450-1453
目的 多中心调查清醒危重患者ICU住院期间心理不良事件,并分析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全国31个ICU进行为期2个月连续性调查.所有转出ICU的清醒患者均入选本次调查,于转出后2 d内,由上海诺德健康咨询公司访问员按问卷要求对患者进行独立访问.结果 共计234例患者接受调查,其中163例(69.6%)发生心理不良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 Ⅱ评分是患者发生心理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95%Cl:1.02~1.13,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ICU住院天数无密切关系.患者APACHE Ⅱ评分在1~10、11~20以及>20的3个不同区间内,发生心理不良事件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29、2.53和4.85(P<0.05).APACHE Ⅱ评分越高,接受有创监测和治疗项目数越多(P<0.01,),耐受噪音以及医疗护理操作的阈值越低,发生心理不良事件的危险度越高(P<0.01).结论 APACHE Ⅱ评分是诱发不良心理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APACHE Ⅱ评分高的ICU清醒患者接受有创监测和治疗项目数多,以及心理应激阈值降低是诱发心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绝经后阴道流血32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对绝经后阴道流血326例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良性疾病致绝经后阴道流血者占48.16%,非器质性病变占32.21%,恶性病变占19.63%。恶性病变的比率随年龄增加、绝经年限的延长逐渐上升(P〈0.01)。结论出血来自子宫最多见。恶性肿瘤以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为主,年龄越大、距绝经年限越长者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越大。阴道B超结合宫腔镜检查有利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金属支架与塑料支架(内涵管)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调查广东省3家医院95例实施经皮穿肝胆总管支架置入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其中61例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支架组),34例置入10F塑料内涵管(内涵管组)。所有患者均回访至死亡或至少术后1年。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及支架开通率。结果支架组的30 d死亡率(6/61,9.8%)低于内涵管组(9/34,26.5%,P<0.05)。支架组30d再阻塞率(15.0%)和并发症发生率(16.4%)均明显低于内涵管组(分别为32.4%和29.4%,P<0.01)。支架组中位开通期(230 d)和中位生存期(224 d)明显长于内涵管组(分别为90和94d,P<0.01)。结论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临床疗效优于内涵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然绝经后附件肿块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6例自然绝经后附件肿块患者的病例资料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中恶性肿瘤共51例(占40.5%),交界性卵巢肿瘤6例(占4.8%),良性附件肿块69例(占54.8%);单房囊性肿块的恶性率明显低于实性、囊实性、多房囊性肿块(P<0.01),双侧肿块恶性率明显高于单侧肿块(P<0.01)。恶性卵巢肿瘤以60-65岁发生率最高,70岁以上发生率下降。在病理组织学上,良性卵巢肿瘤以黏液性囊腺瘤为多,恶性卵巢肿瘤以浆液性囊腺癌为多。结论绝经后妇女附件肿块恶性率高,多无症状,应定期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和体格检查,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影像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和病理检查,积极地进行治疗,尤其是双侧、实性、囊实性或囊性多房者,须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探讨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及其与出血年龄、绝经年限及出血距初诊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84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非器质性疾病78例,占42.39%,良性疾病64例,占34.78%,恶性肿瘤42例,占22.82%。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良性疾病和非器质性病变者(P均<0.01)。恶性肿瘤出血者绝经年限明显长于良性疾病和非器质性病变者(P<0.01)。出血距初次就诊时间也以恶性肿瘤明显长于良性疾病和非器质性病变者。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非器质性疾病,其次为良性疾病。恶性肿瘤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年龄及绝经年限均长于良性疾病和非器质性病变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几类常见慢性病参合农民住院服务的利用情况,分析常见慢性病的住院负担和新农合的补偿现状,为完善新农合制度的补偿方案提出理论依据。方法:将长治市襄垣县2010—2013年参加新农合农民中住院病人报销的原始资料统一汇总。采用 SPSS18.0软件,对几种参加慢性病不同年份、不同医院级别及不同病种的住院人次、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负担比例和药费比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行组间的 Z 2检验、χ2检验等。结果:常见几类慢性病中,除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次增加比(-7.91%)有所下降外,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住院人次增加比分别为42.80%、15.80%和2.37%;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0462.56、6864.67、6715.15、4684.96元,药费比分别是52.62%、50.59%、63.32%和38.41%;省级及以上医院次均住院药费最高14559.70元,乡镇医院住院最低1096.09元;省级及以上医院药费比(78.89%)最高,市级医院(33.21%)最低,乡镇医院(42.50%)居于第二位。结论:常见慢性病是参合农民的重要疾病负担,新农合针对慢性病的报销范围和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DNA倍体异质性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异质性与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63份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异质性进行检测,并分析DNA倍体异质性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各种恶性肿瘤的DNA倍体异质性有明显差异。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异质体检出率随患者临床分期(χ^2=119.77,P〈0.01)、病理分级(χ^2=89.97,P〈0.01)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肿瘤转移者的DNA倍体异质体检出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χ^2=113.89,P〈0.01)。结论: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它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作为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林明  刘弈  段萍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2):976-977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与恶性肿瘤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382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以感染性疾病最多,占51.6%,其次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占17.02%,恶性肿瘤占6.8%。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孕次、产次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恶性疾病患者与良性疾病和非器质性疾病患者的发病年龄、绝经年限、子宫内膜厚度、血E2水平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良性疾病和非器质性疾病患者的发病年龄、绝经年限、子宫内膜厚度、血E2水平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发病年龄、绝经年限、子宫内膜厚度、血E2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和Rb基因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16和Rb基因与卵巢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和Rb在71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包括30例良性囊腺瘤,10例交界性腺瘤和31例卵巢癌)的表达情况。结果:几乎所有处于分裂期的细胞都没有p16蛋白表达,说明当进入到M期时p16就不再发挥功能,已经完全被分解灭活。p16蛋白在良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和卵巢癌中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0%,10%及32.3%,在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良性肿瘤与交界性肿瘤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Rb的表达在良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和卵巢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48.4%和60%,在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良性肿瘤与交界性肿瘤间、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p16及Rb表达水平均与卵巢癌的组织学分级无关。结论:p16纯合缺失及Rb突变可能与恶性转化有关,很有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和早期行为有关。p16和Rb在卵巢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腺瘤中的表达并不存在一逐渐增加或减少的趋势,提示在卵巢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没有从良性发展为交界性再发展成恶性肿瘤的阶段性过程,认为卵巢交界性肿瘤是完全独立于卵巢癌的一种类型的卵巢肿瘤,其发生机制及生物学行均与卵巢癌不同。  相似文献   

20.
1989~1998年重庆市区与郊区老年住院病人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区与郊区综合医院10年间老年住院病人的主要死因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重庆市区与郊区的综合性医院在1989年~1998年期间收治的老年病人住院死亡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住院病人死亡原因按疾病系统分类排序为:呼吸系统疾病最多,为1.56%,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意外损伤与中毒等。死亡原因按疾病种类排序,恶性肿瘤病死率最高,占总住院人数的1.22%,其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死率为0.40%,原发性肝癌0.12%、胃癌0.12%。其次为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肝硬化、原发性高血压等。结论:定期体格检查,以发现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防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强化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