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采取基于荧光标记法的集束化防控措施,观察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2022年1—12月检出MDR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MDRO监测数据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采用荧光标记法监测床单元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效果,干预后组在对干预前组采取集束化防控措施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干预前组发现的问题实施强化整改措施。比较2022年1—6月(干预前)与2022年7—12月(干预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干预前组共有136例MDRO感染患者,检出MDRO 208株,发生医院感染10例。干预后组共有128例MDRO感染患者,检出MDRO 198株,发生医院感染9例。干预后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及MDRO总检出率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均P<0.05)。干预后环境物体表面MRS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CRAB及MDRO总检出率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前环境物体表面MDRO检出率为34.52%,干预后环境物体表面MDRO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5)。干预前荧光标记位点清...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某院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污染情况及其同源性。方法对该院重症监护室(ICU)、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血液透析室、手术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对ICU、EICU环境中污染的条件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进行扩增分型。结果除E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结果达标外,ICU及EICU各检测项目细菌计数均不达标;血液透析室及手术室采样标本均合格。ICU、EICU物体表面共采集标本53份,检出鲍曼不动杆菌7株,检出率为13.21%;此7株菌均为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其中6株基因型相同,与患者痰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相同。结论该院重点部门环境中物体表面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同源性,应加强其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对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方法 2018年9—11月为基线调查期;2018年12月—2019年8月为干预期,干预期每季度进行常规筛查,及时反馈,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及相关知识培训;比较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MRSA、CRAB的检出情况。结果 基线调查共采集标本896份,干预后共采集标本2 880份,其中MRSA检出率由18.08%下降至0,CRAB检出率由4.46%下降至0.83%;基线调查时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48.86%、36.08%,干预后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37.42%、27.27%;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住院患者的MRSA、CRAB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季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环境中检出MRSA、CRAB最常见的位置分别为:床周地面(34/168,20.24%)、头部垫巾(19/168,11.31%)、呼吸机面板(13/168,7.74%)、床头柜(12/168,7.14%)、吊塔(12/168,7.14%)。基线调查时呼吸内科ICU MRSA、CRAB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75.00%(24/32)、25.00%(8/32),干预后呼吸内科ICU未检出MRSA,CRAB检出率干预后为3.13%(3/96)。结论 对重点部门进行常规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可以有效降低ICU物体表面多重耐药菌的定植,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管理》2017,(1):46-4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改善医院环境质量和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3年8月在医院环境质量管理中运用PDCA法,分析PDCA运用前后医院环境质量和医院感染的改善情况。结果 PDCA运用后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清洁用具及空气质量检测合格率均高于90.00%,均有明显提升(P<0.05),其中清洁用具质量改善效果最佳,合格率提高了23.34个百分点;PDCA运用后手卫生、培训效果、医疗废物、清洁操作等环境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运用前(P<0.05);医院环境检测出的多重耐药菌多集中在病房接触物体表面且以MRSA为主,多重耐药菌总检出率由PDCA运用前的0.31%降低至0.06%(P<0.05);PDCA运用后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76%和11.10%,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PDCA可有效提升医院环境质量管理水平,优化各类环境质量工作流程,能有效减少环境中多重耐药菌数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措施对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以寻找提高ICU物体表面清洁程度,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有效可行的方式。方法于2014年7-9月在ICU实施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在干预前、后的物体表面各采样270份并进行培养,比较MRSA和CRAB物体表面检出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采集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样本540份,除呼吸内科ICU外,其余科室ICU物体表面MRSA和CRAB检出率较干预前均不同程度下降;采取集束化策略可显著降低ICU内MRSA和CRAB检出阳性率,其中,MRSA检出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3.70%下降至干预后的7.03%,CRAB由9.26%下降至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此期间多药耐药菌感染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在ICU采取集束化综合管理方案能有效降低物体表面MRSA和CRAB的污染,有利于多药耐药菌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病区环境中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MDRO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某口腔专科医院2012年9月—2014年7月收治MDRO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的12例未感染MDRO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周围环境物品表面进行微生物采样和培养,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44例MDRO感染者中,13例患者周围环境中检出相应的MDRO,总体MDRO检出率为29.55%(13/4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环境各物体表面均有检出,检出率为45.45%(5/11),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检出率为66.67%(2/3),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检出率为66.67%(6/9)。MRSA感染患者鼻腔、手MRSA检出率分别为72.73%、54.54%,其陪护人员鼻腔、手MRSA检出率分别为36.36%、18.18%。实验组和对照组周围环境物品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医院MDRO感染者周围环境物品表面MDRO检出率高于非MDRO感染者,应加强MDRO感染者周围环境的监控、清洁和消毒,预防MDRO医院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医院环境分离致多重耐药菌对常用消毒剂抗性。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2日—2018年1月30日于本医院住院患者所用被褥、物品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研究对象,检验细菌状况,并进行培养,记录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以患者被褥检出率最高(66.67%);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以被褥检出率最高(46.67%);鲍曼不动杆菌检出以被褥检出率最高为(60.00%)。铜绿假单胞菌对84消毒液有抗性;肺炎克雷伯杆菌对苯扎溴铵有抗性;鲍曼不动杆菌对84消毒液和苯扎溴铵有抗性。三种致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环境有多重耐药菌,建议临床依据平时对耐药菌的监测情况,适时调整消毒方案,做好医院环境清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对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 方法 2018年9—11月为基线调查期;2018年12月—2019年8月为干预期,干预期每季度进行常规筛查,及时反馈,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及相关知识培训;比较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MRSA、CRAB的检出情况。 结果 基线调查共采集标本896份,干预后共采集标本2 880份,其中MRSA检出率由18.08%下降至0,CRAB检出率由4.46%下降至0.83%;基线调查时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48.86%、36.08%,干预后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37.42%、27.27%;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住院患者的MRSA、CRAB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每季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环境中检出MRSA、CRAB最常见的位置分别为:床周地面(34/168,20.24%)、头部垫巾(19/168,11.31%)、呼吸机面板(13/168,7.74%)、床头柜(12/168,7.14%)、吊塔(12/168,7.14%)。基线调查时呼吸内科ICU MRSA、CRAB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75.00%(24/32)、25.00%(8/32),干预后呼吸内科ICU未检出MRSA,CRAB检出率干预后为3.13%(3/96)。 结论 对重点部门进行常规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可以有效降低ICU物体表面多重耐药菌的定植,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综合干预措施对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ICU2014-01/2014-12所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干预前组;2015-01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2015-01/12患者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ICU患者3 080例,其中干预前监测患者1 518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15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为9.95%;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发病率为3.8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发病率为1.84%,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包菌(MDR/PDRPA)感染发病率为1.32%;干预后监测患者1 562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9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为6.27%;其中CRAB感染发病率为2.05%。,MRSA感染发病率为0.96%,MDR/PDRPA感染发病率为0.58%,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总发病率、CRAB、MRSA、MDR/PDRPA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8.52、4.37、4.54,P均0.05);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05、111.62,P均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总发病率及CRAB、MRSA、MDR/PDRPA感染发病率,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提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医院多药耐药(MDR)菌的检测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自2008年1~12月分离得到的菌株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6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中,共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3株,检出率65.2%;62株肠球菌属中,共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7株,万古霉素中介肠球菌2株,检出率14.5%;112株大肠埃希菌(ECO)中,共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52株,检出率46.4%;5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产ESBLs22株,检出率42.3%;16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ESBLs9株,检出率56.3%;12株鲍氏不动杆菌中,产ESBLs8株,检出率66.7%;4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ESBLs11株,检出率25.0%;其他5株细菌中检出产ESBLs3株。结论调查结果表明,MRSA、VRE、产ESBLs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严重,因此,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检测及耐药性监测,对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采用PDCA循环方法管理多重耐药菌(MDRO)前后MDRO检出率的变化。方法收集分析某三级甲等中医院PDCA循环实施前(2013年1月—2014年12月)和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2月)送细菌培养标本和MDRO检出情况。结果 PDCA循环实施前共送检标本14 889份,分离菌株6 345株,MDRO650株,MDRO检出率10.24%;PDCA循环实施后共送检标本17 856份,分离菌株7 568株,MDRO476株,MDRO检出率6.29%;PDCA实施前后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67,P0.001)。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2013—2016年MDRO检出率随时间呈现出递减趋势(Z=-7.8856)。手卫生用品领取量和费用均有所增加。结论引进PDCA循环用于MDRO管理,医院的MDRO检出率降低。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促进医院MDRO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两种采样工具对医务人员鼻腔携带菌进行主动筛查,比较结果差异,探讨神经外科医务人员鼻腔多重耐药菌(MDRO)定植情况,为MDRO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7月某院神经外科110名在岗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主动筛查其鼻腔带菌情况。医务人员左侧鼻孔采用0.85%生理盐水采样管(简称海绵拭子),右侧鼻孔采用一次性鼻腔拭子(简称棉拭子),比较两种工具的采样结果。对检出的MDRO进行耐药性分析、去定植,另外对病房采取集束化干预措施,并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110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31名,护士66名,护工7名,进修及规培生6名。共检出细菌46株,其中10株MDRO,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18%及0.91%,未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两种采样方式收集的标本培养24、48及72 h,两组菌落检出结果及半定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采样方法的采样时间、一次性采集成功率、耗材损耗率、医务人员满意度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棉拭子优于海绵拭子,且成本较低。检出的9株MRSA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2株分离自护士的MRSA药敏谱表型完全一致。采取防控措施后,8名医护人员MRSA阳性者均转阴,且病房MDRO及其中的MRSA、CRAB的感染率及检出率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 神经外科医务人员鼻腔MRSA定植率较高,生理盐水采样管及一次性鼻腔拭子细菌检出结果几乎一致,从各种指标尤其是成本效益方面综合考量,棉拭子优于海绵拭子。建议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做鼻腔定植菌的监测,及时去定植,加强以接触隔离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措施,以确保有效降低临床MDRO的发生率及医务人员的定植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现状,以及集束干预措施的防控效果。方法对2012—2014年该院发生MDRO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重点监测及集束干预。结果 2012—2014年共检出MDRO1 909株。2012—2014年MDRO检出率分别为30.69%、31.04%、29.40%,床旁干预率分别为81.02%、92.05%、94.23%,临床隔离落实率分别为69.97%、82.98%、93.04%;2012—2014年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O床旁干预率、临床隔离落实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2—2014年MDRO居前3位的分别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结论通过多部门联动及强化现场督查等集束干预模式,促使MDRO医院感染管理更加规范,临床隔离落实率不断提高,有效预防和控制了MDRO在医院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对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患者围操作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某附属医院2019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1 0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AMS策略对患者围操作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干预,措施包括成立组织、完善制度、优化信息系统、宣教与培训、持续干预和监督等。以2017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82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以及用药时长的变化;同时比较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 干预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4.82%(204/822),干预后为17.10%(172/1 00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UD方面,干预后为2.18,低于干预前的14.95;联合用药比例、用药时长与干预前相比亦明显下降。AMS策略实施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不合理率低于实施前(P<0.001);而操作后感染发生率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MS策略能够优化消化内镜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2014年12月采用自制手卫生调查表对某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日常督导问题制定集束化干预措施,并于2015年1月起持续采取PDCA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模式落实措施,2015年1月—2020年12月为干预后阶段,比较2014年1—12月与干预后阶段手卫生相关指标及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 2014年12月共发放问卷2 513份,有效回收1 806份,其中调查医生507名,占28.07%,护士1 185名,占65.61%。PDCA循环持续改进后,2020年手卫生设施完善率、依从率、正确率、知晓率分别为99.36%、86.87%、86.55%、96.24%,高于2014年的41.19%、49.90%、13.46%、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014—2020年手卫生依从率(β=6.248,P<0.001)、快速手消毒剂+洗手液(β=1.182,P=0.013)和擦手纸(β=0.508,P<0.001)床日消耗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β=-0.326,P<0.001)则逐年下降;手卫生依从率、快速手消毒剂+洗手液、擦手纸床日消耗量分别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77、-0.793、-0.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持续PDCA循环法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风险评估联合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9年7月—2020年6月“五类七种”目标性监测MDRO的相关资料。2019年7—12月为干预前阶段,2020年1—6月为干预后阶段。根据2019年风险评估的结果,引入PDCA循环法对MDRO检出情况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干预管理,比较干预前后MDRO检出情况及防控措施执行率。结果 干预前共纳入MDRO感染患者124例,干预后纳入129例。干预后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39.43%)高于干预前(3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施风险评估联合PDCA循环干预后MDRO防控措施总执行率为82.83%,高于干预前的6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MDRO防控措施知晓情况、危急值报告、开具隔离医嘱、经荧光监测床单位清洁消毒、操作前后执行手卫生、MDRO早交班、通知接诊科室采取隔离措施、执行终末消毒8项措施的执行率较干预前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MDRO检出率为8.08%,低于干预前的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情况及其造成的经济负担。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2017年某院综合ICU住院患者中发生MDRO医院感染的病例,分析MDRO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与耐药菌种类,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MDRO医院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住院日数、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2016—2017年综合ICU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率为7.5%,2017年低于2016年(4.5%vs 10.7%)。MDRO医院感染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非呼吸机相关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以及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50.0%、16.9%及10.8%。主要MDRO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分别占42.9%、24.8%和24.0%。MDRO感染者较非感染者住院日数延长26.0d,住院总费用增加116 147.0元(均P0.001)。CRPA感染患者的住院日数最长、住院费用最高。结论综合ICU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可增加住院日数和住院费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应积极采取有效的MDRO感染防控措施,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完善某院管理制度,改善管理流程等,比较 2014年7-12月(PDCA执行前)和2015年1-6月(PDCA执行后)临床科室MDROs预防控制效果。结果执行PDCA循环管理方法半年后,MDROs防控措施总执行率从57.14%(360/630)提高至79.69%(51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在病程中记录、护士在护理病程中记录、登记上报和张贴隔离标识的执行率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Os总检出率从PDCA执行前的30.65%(347/1 132),降至PDCA执行后的22.61%(236/1 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3,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改善MDROs预防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