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城乡收入比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15年黄河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索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整个经济带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整个研究期表现为波动下降状态,近期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从空间分布看,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在西南部占据主导并形成连绵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区域在中东、东部地区且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及经济发达区形成连绵分布区.(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主要以HH区和LL区为主,表明空间上存在集聚性.显著HH区在青海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东部及吕梁山区形成连绵分布区,显著LL区逐渐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河南省中北部区域、内蒙古东西两侧区域等集聚分布.(4)从影响因素看,地形地貌发挥重要的"本底"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乡村振兴层面的"产业兴旺"起重要的支撑作用,"五化"的交织作用明显,电子商务业发挥的作用在不同区域表现不一致,"路径依赖"的效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以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片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在GeoDA与ArcGIS软件支持下综合运用Moran指数、LISA集群图、G指数趋势图分析法等,对六盘山片区2000年、2006年与2012年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趋势、特征与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广阔的极度欠发达区域为扶贫的重中之重;六盘山片区高值聚集与低值聚集现象明显,且趋势不断加强.应加快增长极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立足自身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学》2021,39(1):132-139
选取2009—2018年截面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运用重力模型、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局域关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东北三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并选择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其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研究表明:①2009—2018年东北三省旅游经济重心在辽宁省内且向东北方向偏移.②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表现为空间依赖性.旅游经济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低-低集聚区集中在黑龙江.另外,辽宁、吉林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二元结构也较为显著.③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发展由"西南高、东北低"逐渐演变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格局.2009—2018年旅游经济的发展以热点区为主.④居民生活水平、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等一级指标对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影响较为显著;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等二级指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算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省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最近邻指数R≈0.5224,呈集聚型分布;通过空间密度分析得知,9省域内形成了3个明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相似文献   

5.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为测度目标,利用ESDA与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对1995-2008年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时空格局特征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析.结果表明,1995-2008年,甘肃省经济差异不断变大,陇中、河西、陇南、陇东4地区间的差异以及陇中、河西内部的差异是甘肃省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集...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县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空间要素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 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 测器模型(OPGD)分析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 力整体水平较高,各县域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呈带状分布,低值区在东部片状分 布;(2)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影响因素分别是旅游公共设施资源、旅游业发展实 力、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各影响因素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交互作用呈现出 双因子增强的效果;(3)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支持力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影 响并不是简单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ESDA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08年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分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但空间格局较为分散,各市区对周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存在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皖江城市带"空间集聚.而劳动力、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农业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资源丰裕度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属凝聚型.(2)“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四川、广西和陕西3省(自治区),这3省(自治区)高级别旅游景区数占总体的56.69%,而重庆、青海、宁夏3省(自治区、直辖市)仅占总体的12.29%,高级别旅游景区呈不均衡分布;并在陕西形成高密度核心,四川、重庆、广西3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次密度核心,其他省份密度较低.(3)从发展状况看,四川、陕西、广西3省(自治区)属于明星型省份;青海、宁夏、甘肃、云南4省(自治区)属于瘦狗型省份;重庆属于金牛型省份;新疆属于问题型省份.(4)旅游资源禀赋、自然因素和旅游市场条件中的地区生产总值、旅游地常住人口数、旅游接待人次数、交通网络通达度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决定力强.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72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分别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依照“推荐条件-文献梳理-模拟探测-定量分析”的思路,运用缓冲区分析、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54,呈现集聚分布特征;豫北和豫南地区为“多核心”集聚分布,豫中和豫西地区为“链状”集聚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依山、傍水、沿路、环城、近景”的特点.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最强,自然环境次之,区位交通最弱;影响因素两两交互结果均为增强关系,其中海拔高度与旅游收入的交互影响力最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ESDA)、Getis-Ord Gi*统计指数、标准差椭圆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05-2012年信阳市170个镇域单元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该市镇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基于人均GDP指标测度经济发展水平时,2005-2012年总体各个镇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信阳市170个镇域单元经济呈现西部市区、东部固始县、潢川部分镇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北部、中西部、南部、东南部镇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镇域经济空间差异明显.(3)通过G指数分析信阳市内部空间特征时,2005-2012年镇域单元热点区域较少,冷点区域比较多,并且冷点区域有不断扩张的态势,呈现出西扩南移的趋势.(4)从人均GDP与乡镇经济对比的标准差椭圆系数及经济重心的变化来看,信阳市镇域经济分布呈现明显的东—西方向格局,经济重心主要位于信阳市的中部偏东的潢川县境内,并且有西移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人均GDP、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为测度指标,基于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市域、县域、镇域三维空间尺度,分析信阳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表明:1从时间特征来看,2003—2013年信阳市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差异在逐渐缩小,镇域经济差异在逐年增大.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县域经济主要呈现东西"双核"的高值分布格局,中部为"凹形"的相对低值区;镇域经济高值区呈现收缩之势且集中分布于市区附近、固始县内,低值北部集中连片分布,并且呈"西扩南移"的扩张态势.3针对研究结果从区位条件、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基础、"核心-外围"模式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剖析,进而提出信阳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信阳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市域城镇化合理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二鹏  邓渠成 《广西科学》2022,29(3):595-606
城市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是城市旅游规模的主要构成单元,分析城市旅游规模时空分布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区域内城市旅游发展格局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利用北部湾城市群10个城市2010-2018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的数据资料,基于熵权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归一化计算旅游规模指数,通过变异系数、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I(Global Moran’s I)、引力模型定量分析各个城市的时空差异和空间联系强度,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规模指数整体上“西强东弱”,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城市旅游规模在空间上呈负相关、离散分布,2018年呈正相关、趋向聚集;(2)城市群旅游规模和内部联系强度整体上明显提升,形成以南宁为核心、北海为次核心、湛江为边缘核心的基本格局;(3)2010年排名前5位的影响因子是旅行社数量、铁路客运量、第三产业比重、人均GDP和高质量旅游资源数量,2018年排名前5的影响因子是城市交通密度、水路客运量、铁路客运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广西西江经济带7个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旅游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旅游业经济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绩效的总体水平相对较好,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两级分化较为明显。2013年广西西江经济带7个市主成分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000000000106,其中4个市超过平均水平,占总体的57.14%,但绩效最好与绩效最差的得分差距极大,为6.4982,这表明旅游经济绩效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2)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绩效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吻合度相对较高,旅游经济规模和旅游贡献度因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6.74%和15.51%。。(3)旅游经济绩效综合得分:南宁市(4.0511)崇左市(0.4287)百色市(0.3965)来宾市(0.0965)柳州市(-0.7623)梧州市(-1.7635)贵港市(-2.4471)。南宁和柳州的旅游经济规模较大,来宾和南宁的旅游贡献度较高,崇左和梧州的旅游创汇效益较好,百色和来宾的旅游经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肖刚  肖鸿芸 《江西科学》2021,39(4):750-757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非遗已成为提升旅游高品的重要载体.以长江经济带五批国家级和六批省级非遗名录作为基础数据,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方法,分析带内非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为主,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和曲艺则相对数量较少的类型分布结构;2)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呈现集聚为主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为扩散的特征;3)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集聚形式表现出团状与带状相结合的特征,其中有1个高密度核心区,6个次级聚集区,2条带状聚集区;4)长江经济带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数量上呈现为上下游多中游少,结构上则以传统技艺为主,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业发展差异性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可达性进行分析.提出以上海市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作龙头,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作龙身,成渝城市群作龙尾,滇中、黔中城市群作补充,各地省会城市作节点,地级城市互作补充的旅游互补机制,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1949—2010年兰州市清真寺的空间矢量化数据,通过应用标准差椭圆法(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兰州市清真寺自1949年以来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清真寺空间分布经历了明显的集聚—相对分散—分散的变化趋势,并向西北方向延伸.(2)清真寺重心表现出由靖远路街道—临夏路街道—西园街道的移动轨迹,相比七里河区,城关区清真寺空间变化较为稳定.(3)清真寺空间格局演化经历三个时期,依次是1949—1978年集中式扩散,1979—1990年跳跃式扩散,1991—2000年、2001—2010年核心—边缘式扩散,并呈倒T型模式.(4)其空间演化主要受宗教政策与制度,人口增长与流动、经济发展与转型以及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