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目的介绍方丝弓矫治技术固定脱位牙的方法、疗效。方法手法复位+正畸片断弓对15颗脱位的年轻恒牙进行固定。结果随访2年,再植牙无松动、功能良好、牙槽骨轻度吸收。结论利用正畸技术复位固定年轻恒牙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前牙脱位再植术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创伤性前牙脱位再植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8例41颗创伤脱位前牙行再植治疗,术后定期复查,检查松动度,测牙髓活力,摄牙X线片检查。结果:随访2~3a,33颗牙再植后无松动,可正常行使功能,成功率为80.5%;8颗再植失败而拔除。单颗牙脱位再植术成功率最高,随脱位牙颗数增多,成功率依次降低。结论:牙再植术是治疗外伤性脱位牙的有效方法,妥善处理脱位牙,尽早进行再植手术,以及可靠的固定,是提高牙再植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辅助治疗再植牙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和研究发现 ,高压氧可以促进再植牙的愈合 ,提高其成功率[1,2 ] 。我们对高压氧辅助治疗过的再植牙进行了 5~ 10年回顾性研究 ,进一步探讨高压氧治疗再植牙的可行性。资料和方法  患者 96例 (2 2 4颗再植牙 )均为我院行牙再植手术患者 ,男 4 4例 ,女 5 2例 ;年龄 2 4~ 4 8岁 ,平均36岁 ;牙位分布 :前牙 186颗 ,后牙 38颗 ;外伤牙脱位 2h内就诊 4 8例 (12 8颗牙 ) ,~ 6h就诊 2 6例(5 8颗牙 ) ,~ 12h就诊 4例 (9颗牙 ) ;牙纵折拔出治疗后再植 6例 (8颗牙 ) ,扩孔锉折断于根管拔牙取出后再植 4例 (4颗牙 ) ,正畸需要拔牙再植 8例(…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5—10/2007—12先后对24例儿童牙脱位后行再植术后运用方丝弓矫正器固位,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8例,年龄5~20岁,脱位牙均为前牙,脱位牙离体时间0.5~10h,其中上前牙1~3个脱位占60%,下前牙1~3个脱位占10%,上下牙均有1~3个脱位占30%。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再植脱位牙进行连续临床观察,探讨影响再植牙成功的几个因素.方法 选择50例患者58颗切牙,记录其牙周组织及牙根发育情况,离体时间及保存情况,而后每隔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门诊复查,连续观察5~10年.结果 本组共治疗58颗牙齿,成功47颗,失败11颗,其中脱位前有牙周病症状10颗.结论 脱位牙牙周组织情况、是否有牙周病是再植牙成功的关键;脱位牙的牙齿生长情况、牙髓有无感染、脱位牙的贮存情况、脱位牙的牙根处理情况好坏也是影响再植牙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自体牙再植术研究主要是阻生第三磨牙再植,而关于外伤后脱位牙再植的报道却很少。近年来我院口腔科再植外伤后脱位牙12例,包括前牙及前磨牙共15颗牙齿。通过对15颗再植牙的临床追踪观察,成功率达93.3%,再植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方秀华 《护理研究》2010,24(3):617-618
[目的]分析青少年外伤全脱位牙的应急护理与牙再植后替代性吸收间的关系,并比较校内、外儿童外伤全脱位牙应急处理的差异。[方法]21例21颗牙外伤全脱位病人就诊时护士记录外伤发生地点及患牙应急处理的情况,如保存状态(是否进行即刻再植)、保存的方法、外伤就诊时间等,并进行2年的定期随访,观察再植牙发生替代性吸收的情况。[结果]在21颗患牙中,校外发生13颗,湿保存4颗;校内发生8颗,湿保存4颗。2h内就诊的患牙产生替代性吸收的比例低于2h后就诊者,湿保存的再植牙替代性吸收的比例比干燥保存得低。[结论]学校老师相对家长对全脱位牙的相关处理信息了解得更多,但均处于较低水平,而患牙的保存和是否及时就诊均影响再植牙替代性吸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少年外伤全脱位牙的应急护理与牙再植后替代性吸收间的关系,并比较校内、外儿童外伤全脱位牙应急处理的差异.[方法]21例21颗牙外伤全脱位病人就诊时护士记录外伤发生地点及患牙应急处理的情况,如保存状态(是否进行即刻再植)、保存的方法、外伤就诊时间等,并进行2年的定期随访,观察再植牙发生替代性吸收的情况.[结果]在21颗患牙中,校外发生13颗,湿保存4颗;校内发生8颗,湿保存4颗.2 h内就诊的患牙产生替代性吸收的比例低于2 h后就诊者,湿保存的再植牙替代性吸收的比例比干燥保存得低.[结论]学校老师相对家长对全脱位牙的相关处理信息了解得更多,但均处于较低水平,而患牙的保存和是否及时就诊均影响再植牙替代性吸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外伤性前牙脱位再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78颗外伤性脱位前牙行复位再植术,术后2周复查再植牙的情况,并随访2年,观察2年再植成功率.结果:术后2周复查,78颗(100%)再植牙均成功再植.随访2年,53例68颗成功,2年再植成功率为87%,其中82%(56/68)脱位时间在1小时以内,66%(45/68)为年轻恒牙.3例10颗(13%)失败,均为同时有多颗脱位牙,且均伴有较严重牙槽骨折,脱位时间均在1小时以上.结论:脱位牙再植术是治疗外伤性脱位牙的有效方法.对于外伤性前牙脱位患者,做好牙槽窝的准备和脱位牙的处理,尽早进行脱位牙再植术,予以可靠的固定及调(牙合),是提高脱位前牙再植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前牙外伤脱位的再植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芝 《浙江临床医学》2001,3(2):125-126
前牙外伤脱位是口腔科急诊中常见病。牙再植术是将脱位牙经处理后 ,再植入原来的牙槽窝中 ,它是恢复咀嚼功能 ,维护牙列完整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科自1993~1996年对47例59颗外伤脱位前牙进行再植术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7例均为我科门诊急诊病人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6例 ,年龄8~52岁。外伤脱位牙分类牙合:上牙合中切牙31颗(占52.59 %) ,上牙合侧切牙17颗(占28.81 %) ,上牙合尖牙8颗(占13.60 %) ,下牙合中切牙2颗(占3.39 %) ,下牙合侧切牙1颗(占1.69 %)。根尖…  相似文献   

11.
金钯合金(贵金属)嵌体桥的技术室制作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临床后牙缺失的一种修复手段方法。方法 90例患者100颗缺失牙,采用金钯合金(贵金属)嵌体桥技术进行修复,1个月后复查,随访5年。结果 100颗牙中2颗嵌体桥松动脱落(分别在第3年和第5年),占2%,其余98颗牙感觉舒适、无异物感。牙体牙髓无自觉症状,修复体边缘无继发龋。结论嵌体桥技术室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临床上牙体预备磨除较少,戴用后对牙创伤也较小。  相似文献   

12.
金属烤瓷冠桥治疗牙周病松动牙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轻中度牙周病导致牙松动保存修复的新方法。方法54例牙周病松动牙患者,预备牙体作金属烤瓷冠桥固定,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随访时间6月至5年,优52例(96.30%),120个牙列(98.30%),377颗牙位(95.44%);良1例(1.85%),1个牙列(0.82%),5颗牙位(1.27%);差1例(1.85%),3个牙列(2.46%),3颗牙位(3.29%)。优良率98.10%。结论金属烤瓷联冠桥治疗牙周病松动牙,能保存松动牙,控制牙周病的发展,恢复牙列形态和功能,美观。  相似文献   

13.
圆锥型套简冠义齿修复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圆锥型套筒冠治疗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12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共90颗基牙,并与15例66颗基牙采用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进行对照,观察1年,从菌斑指数(PLD、牙齿松动度、X线摄片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修复1年后采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的90颗基牙比采用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66颗基牙PLI明显降低(P<0.05),牙齿松动度显著好转(P<0.05),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用圆锥型套筒冠修复牙周病伴牙列缺损可以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超强纤维在牙外伤脱位的修复固定中的临床应用还较少,而且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疗效方面,对牙周的影响却鲜有报道。目的:对比研究超强纤维、牙弓夹板、方丝弓3种固定方法对外伤脱位恒前牙固定中的牙周指数变化,并了解国内超强纤维在口腔领域的研究概况。方法:60例恒前牙外伤脱位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超强纤维组,牙弓夹板组及方丝弓组。分别用3种方式进行固定后对比观察外伤牙牙周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并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对文献的发表情况、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超强纤维组与牙弓夹板组、方丝弓组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超强纤维组明显优于牙弓夹板组、方丝弓组。超强纤维固定法是一种牙周刺激性小,易于清洁,美观舒适的脱位牙固定方法。然而目前国内关于超强纤维修复固定牙外伤脱位的文献数量还很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纵折后牙粘结再植治疗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和跟踪随访,对纵折后牙的发病年龄、好发牙位和请发因素等进行总结,并对其疗效做出评价。方法:收集近4年来完成的110例纵折牙粘结再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好发牙位和诱发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术后1年和3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跟踪随访。对患牙进行牙体、牙周、松动度、咀嚼功能和x线摄片等方面检查,从而对其中长期疗效做出评价。结果:纵折后牙以40-59岁患者最多,以上颌第1磨牙最为多见,占30.91%,其中死髓牙为75.46%,粘结再植术3年的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78.95%的患牙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无松动、根尖及根分又骨质正常。结论:折裂牙的粘结再植术保存了相当部分患牙,对恢复咀嚼功能,维持牙列完整,保持患者的良好的生活质量等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目前对后牙纵折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Beyond冷光美白技术治疗着色牙患者的美白效果。方法90例着色牙患者采用Beyond冷光美白仪进行美白治疗,治疗前、后采用Vita比色板比色,观察美白前、后牙齿颜色改变情况。结果90例患者美白治疗后牙齿颜色平均提高7.5个色阶;氟斑牙和黄牙症美白有效率(92.1%,92.7%)高于四环素牙(8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出现牙齿酸痛症状,可耐受;总显效率为64.4%,总有效率为91.1%。结论Beyond冷光美白技术是治疗着色牙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涡轮机联合微创拔牙器械法与传统拔牙法在下颌低位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分析其优缺点。 方法 选择需要拔除的下颌低位阻生智齿82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实验组为微创拔牙器械结合高速涡轮牙钻拔牙法,对照组为传统拔牙器械拔牙法。比较两组的断根率、拔牙窝不完整率、牙科畏惧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张口受限度方面的差异。 结果 实验组均为一期愈合,而对照组有4例因感染致延期愈合;实验组的断根率为7.3%,而对照组为22%;实验组拔牙窝不完整0例,对照组拔牙窝不完整18例;实验组的牙科畏惧症发生2例,对照组发生5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张口受限度更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拔牙法相比,涡轮机联合微创拔牙器械法在下颌低位阻生智齿拔除术中可达到无痛、安全以及微创的目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背景:乳牙早期邻面龋因解剖位置的原因菌斑不易去除,常规再矿化治疗疗效不佳。目的:观察无创渗透树脂技术治疗乳牙早期邻面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乳牙邻面早期龋的患牙120颗,随机分为渗透树脂组和流动树脂组,每组60颗,分别应用渗透树脂和流动树脂进行治疗,治疗后1年随访,对患者邻面龋的牙体形态、去除釉质脱矿造成的白垩色斑和色泽稳定性、继发龋和治疗成功率方面进行临床评价。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充填治疗后1年的疗效检查结果中发现,渗透树脂组邻面龋的牙体形态、去除釉质脱矿造成的白垩色斑以及色泽稳定性、继发龋方面均好于流动树脂组。渗透树脂组的治疗成功率96.7%远高于流动树脂组的7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无创渗透树脂材料是目前阻断龋病发展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在下颌智齿拔除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105颗智齿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58颗牙和对照组43例47颗牙。治疗组采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行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麻醉注射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牙操作中VA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麻醉良好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48%、100.00%,对照组分别为93.62%、100.00%,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对照组1例出现血管损伤致局部血肿的并发症外,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拔除下颌智齿时,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黏膜下浸润麻醉可达到与利多卡因注射液神经阻滞麻醉相当的效果,而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