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且70%~80%的患者卒中后不能独立生活[1]。维生素D是自然存在的脂溶性维生素,属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除了维护钙稳态和骨健康之外,还被发现具有骨以外的生理活性,如参与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理和病理学过程。成人维生素D相关慢性疾病中,除了骨质疏松外,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是维生素D对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研究。本综述回顾了维生素D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与初诊成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55例初诊IT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ITP组( ...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该地区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 D 水平检测,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儿保科门诊就诊儿童共445例。取清晨空腹血,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其血清25-羟维生素 D水平。结果大连市儿童各年龄组血清25-羟维生素 D 水平均呈偏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分别为0~1岁组34.4 ng/mL(27.9~42.9 ng/mL);1~3岁组32.5 ng/mL(25.6~38.8 ng/mL);3~6岁组24.9 ng/mL(16.3~31.2)ng/mL;>6岁组19.7 ng/mL(13.2~29.1)ng/mL;经秩和检验,不同年龄组维生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各年龄组除0~1岁组男性高于女性(P <0.05)外,其他年龄组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445例儿童中,维生素 D 严重缺乏(<5 ng/mL)占0.23%(1/445);缺乏(5.1~15 ng/mL)占8.76%(39/445);不足或以下(15.1~20 ng/mL)占6.97%(31/445);充足(20.1~100 ng/mL)占84.04%(374/445);过量(>100 ng/mL)为0。维生素 D 不足(<20 ng/mL)的儿童占15.95%(71/445),其中0~1岁组为5.79%(8/138);1~3岁组为5.20%(9/173);3~6岁组为32.05%(25/78);>6岁组为51.78%(29/56),以3岁以上儿童为主,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季节血清维生素 D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大连市儿童维生素 D 营养状况良好,血清25-羟维生素 D 水平随着年龄波动,3岁以上儿童需重视维生素 D 的补充,特别是冬季春季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9月参加该院体检的人群,根据眼底照片诊断为早期AMD患者323例作为病例组,另按照1∶3的配比原则,选择与病例组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且无AMD者96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性别、年龄、病史、体重指数、吸烟、饮酒、血脂、血糖、血清维生素D浓度、眼底照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及限制性样立方条样分析维生素D浓度和早期AM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并绘制剂量反应曲线。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甘油三酯、收缩压、吸烟占比、高血压占比更高,饮酒占比、维生素D浓度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男性维生素D浓度≤13.3 ng/mL时,其与早期AMD发病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OR(95%CI)为0.78(0.66~0.91),P=0.002;女性维生素D浓度和早期AMD发病无明显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200)。结论 男性维生素D浓度≤13.3 ng/mL时,维生素D的增加与早期AMD患病风险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绵阳地区妊娠期妇女(以下简称孕妇)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为临床科学指导维生素D补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在该院进行产检的健康孕妇334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血清25(OH)D水平,分析孕妇25(OH)D水平缺乏与不足情况。结果绵阳地区孕妇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22.76±6.63)ng/mL;血清25(OH)D缺乏、不足与均衡人数分别为1191例(35.6%)、1710例(51.1%)、445例(13.3%)。孕早、中、晚期血清25(OH)D平均水平分别为(23.05±6.48)、(22.46±6.62)、(22.85±7.12)ng/mL,孕早、中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孕妇25(OH)D缺乏率、不足率和均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秋、冬四季血清25(OH)D平均水平分别为(24.11±6.44)、(23.21±5.75)、(22.88±6.74)、(21.03±6.83)ng/mL;不同季节25(OH)D缺乏率与不足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绵阳地区孕妇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情况,冬季尤为显著,应重视维生素D的科学补充,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老年人100例,进行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比较不同骨密度组的维生素D水平。结果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比例均较低。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较高,但骨密度与维生素D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A、D以及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水平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定期产检伴有子痫前期孕妇11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40例正常妊娠分娩孕妇作为对照组。根据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轻度子痫前期(63例)和重度子痫前期(49例),根据分娩结果将研究组分为分娩正常(23例)和分娩异常(89例)。使用全自动生活仪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水平。结果对照组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分别为(0. 41±0. 10) mg/L、(24. 14±2. 56) mg/L,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的百分比分别为0、62. 50%、37. 50%;研究组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分别为(0. 30±0. 09) mg/L、(17. 32±1. 67) mg/L,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的百分比分别为16. 07%、51. 79%、42. 14%;对照组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及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强度均对照组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及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轻度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分别为(0. 35±0. 05) mg/L、(19. 14±0. 89) mg/L,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的百分比分别为7. 94%、52. 38%、39. 68%;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分别为(0. 24±0. 04) mg/L、(15. 32±0. 66) mg/L,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的百分比分别为26. 53%、51. 02%、22. 45%;轻度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及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强度均显著小于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分娩正常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分别为(0. 36±0. 08) mg/L、(20. 43±1. 06) mg/L,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的百分比分别为4. 35%、39. 13%、56. 52%;分娩异常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分别为(0. 23±0. 03) mg/L、(14. 89±0. 45) mg/L,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的百分比分别为19. 10%、55. 06%、25. 84%;分娩异常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及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轻度均显著小于分娩正常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D水平以及胎盘组织中的维生素D受体表达强度降低,并且血清中低水平的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胎盘组织中低表达强度的维生素D受体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24~28周的健康孕妇维生素D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期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产科门诊就诊的91例妊娠24~28周的健康孕妇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于本院体检中心就诊的63例健康非妊娠女性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姓名、年龄、身高、体重、孕周,测定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血清指标比较,并对血清25(OH)D水平与血脂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MI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血清TG、TC、HDL-C、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25(OH)D水平与TC(r=-0.397,P=0.039<0.05)、LDL-C(r=-0.301,P=0.041<0.05)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龄、BMI、TG、HDL-C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 >0.05).[结论]孕中期健康孕妇25(OH)D水平与血脂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钙加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薛延  高璐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44-3545
目的 观察钙加维生素D对卵巢切除大鼠骨密度,骨强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去卵巢组(B),去卵巢并给钙加维生素D组(C)和去卵巢单纯给钙组(D)。实验12周后处死各组大鼠。结果 与B组相比,C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最大载荷,骨皮质厚度等明显增加;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和骨钙素(OC)明显降低。D组和C组股骨最大应力,弹性载荷,弹性模量等均明显增高。结论 钙加维生素D组在改善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参数,抑制骨吸收和骨转换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补钙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5-羟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PTH)、N端骨钙素(N-MID)、降钙素(CT)、骨碱性磷酸酶(BALP)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患者411例,其中女316例,男95例;平均(69.29±12.21)岁。采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住院患者25-羟维生素D、PTH、N-MID、CT、BALP的水平,探讨骨质疏松患者25-羟维生素D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结果25-羟维生素D与PTH、BALP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CT、N-MID则无显著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与骨代谢标志物回归方程为Y=19.02-0.066PTH-0.09BALP。结论骨质疏松患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降低与PTH、BALP均有一定相关性,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为临床骨质疏松患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联合碳酸钙维生素D在预防绝经早期女性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100例绝经早期女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进行X线骨密度(BMD)检测和3种骨标志物检测,作为基线。试验组给予碳酸钙维生素D3片口服,连续3、6、12、18个月后再次检测BMD和骨标志物,观察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绝经早期女性均存在较高的骨代谢转换率。运动联合碳酸钙维生素D治疗,可显著影响3种骨标志物的水平,3种骨标志物与BMD呈负相关,而且骨转换指标的改变优先于BMD。试验组3种骨标志物3个月内已发生变化,分别下降25%、12%、10%。在监测碳酸钙维生素D对骨标志物影响时,3种骨标志物各具有不同特点。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B特殊序列(β-CTX)在早期3个月内即可显著下降,6个月后基本变化不明显;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和N端骨钙素(N-MID)反应时间较长,在抗重吸收6个月后才有明显变化,1年后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而BMD的改变则至少需要12个月以上。结论坚持运动和持续补充碳酸钙维生素D,能有效降低骨骼重吸收和改善维生素D水平,对绝经早期女性预防骨质疏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生素 D 血清水平与系统性硬化病(SSc)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 SSc 患者56例(SSc 组)和健康体检者(排除 SSc)6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维生素 D2、维生素 D3和总维生素 D 水平,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Sc 组患者的3种维生素 D 水平均较低,其中总维生素 D 和维生素 D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维持血清维生素 D 较高浓度,可能对 SSc 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50岁以上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差异,探讨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年龄50岁以上并完成血清骨转化指标及骨密度测定患者1 223例,汉族882例,维吾尔族341例。分析2个民族年龄、骨密度、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血清钙、磷水平的差异。结果汉族和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民族血清钙、磷水平在有无骨质疏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正常者,维吾尔族25羟维生素D3水平(30.19±19.67)nmol/L较汉族(48.50±27.97)nmol/L低(P<0.01);骨质疏松者,维吾尔族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31.82±20.79)nmol/L较汉族(47.41±26.56)nmol/L低(P<0.01);年龄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无相关性(r=0.007,P=0.817)。结论不同民族间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有差异,其差异与骨质疏松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 PCOS患者210例,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采用贝克抑郁量表-Ⅱ(BDI)评估 PCOS 患者有无抑郁以及抑郁程度。结果210例 PCOS 患者中,76例(36.2%)合并抑郁症,合并抑郁症 PCOS 患者的血清25[OH]D 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抑郁症的 PCOS 患者[11.6(8.4~14.7)μg/L vs 20.5(16.1~25.1)μg/L,P <0.05]。血清25[OH]D 与BDI 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 =-0.362,P <0.05)。血清25[OH]D 预测 PCOS 合并抑郁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最佳截断点为11.5μg/L。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血清25[OH]D 降低是 PCOS 患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OS 患者血清维生素 D 水平降低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 D 可能为 PCOS 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与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ICPP)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溧阳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的92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女童作为观察组,另85例健康体检女童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的一般资料;检测血清游离T3(FT3)、血清游离T4(FT4)、促甲状腺素(TSH)、泌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及峰值、卵泡刺激素(FSH)及峰值、雌二醇(E2)及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ICPP女童血清中维生素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维生素D缺乏组ICPP女童的BA,BA/CA,MBISDS,子宫容积,卵巢体积及最大卵泡直径与维生素D正常组ICPP女童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乳房发育年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组ICPP女童TSH,PRL,LH,FSH,LH峰值及FSH峰值与维生素D正常组ICPP女童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E2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乳房发育年龄存在相关性,可能与E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NK细胞、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150例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血清25-(OH)D<50 nmol/L的1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血清25-(OH)D≥50 nmol/L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D16+CD56+、CD3-CD16+CD56+、CD4+、CD8+及CD4+/CD8+,分析25-(OH)D水平与CD16+CD56+、CD3-CD16+CD56+、CD4+/CD8+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CD16+CD56+、CD3-CD16+CD56+、CD4+...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Vitamin D status is associated with muscle strength and maintenance of muscle fibers. However, which serum vitamin D biomarker better reflects sarcopenia remains unclea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ssociations between various serum vitamin D biomarkers (total 25‐hydroxy vitamin D [25(OH)D], bioavailable 25(OH)D, 24,25‐dihydroxyvitamin D [24,25(OH)2D], and vitamin D metabolite ratio [VMR]) and sarcopenia.MethodsThe data for 83 hip fracture patients were finally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Sarcopenia wa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Asia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AWGS) criteria. Measurements of 24,25(OH)2D and 25(OH)D were made using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and subsequent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 (VDBP)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using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 VMR was calculated by dividing serum 24,25(OH)2D by serum 25(OH)D and then multiplying by 100. Based on total 25(OH)D, VDBP, and albumin concentrations, bioavailable 25(OH)D concentration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equations from the other previous studies.ResultsBioavailable 25(OH)D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30) decreased in the sarcopenia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on‐sarcopenia group. Results of ROC analy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sarcopenia using serum level of bioavailable of 25(OH)D revealed that the cutoff point for bioavailable 25(OH)D was 1.70 ng/ml (AUC = 0.649, p < 0.001). In the group with a bioavailable 25(OH)D less than 1.70 ng/ml, the incidence of sarcopenia increased by 3.3 times (odds ratio: 3.33, p = 0.013).ConclusionWe demonstrated that bioavailable 25(OH)D was associated with sarcopenia among the various serum vitamin D biomarkers. Bioavailable vitamin D might be helpful for assessing the risk of sarcopenia.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