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纱线上蜡对提高纱线(特别是色纱)的织造性能是很有帮助的。就棉纱而言,在染色过程中,棉纤维表面的蜡状物质和其它杂质,由于皂化或分解而溶于染液,使得纱线的直径相对变细,即  相似文献   

2.
有机硅平滑剂的制备及在浆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震  姚月文 《上海纺织科技》1995,23(2):31-31,23
目前,国内棉纺织厂通常采用经纱先上浆后上蜡的工艺,上蜡后的经纱平滑性好,降低了布机断头,提高了布机效率,但上蜡有许多缺点,如:蜡必须在加热熔融后上到纱线上,而且蜡易固化,造成上蜡不匀,上蜡量不易控制;纱线经过停经片和罚时容易被刮下,造成蜡堵筘,机台污染,影响生产。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开始研制有机硅平滑剂,以代替上蜡,克服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3.
上浆上蜡对毛纱可织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毛纱上浆上蜡存在的问题,分别探讨了毛纱上浆上蜡机理,测试了上浆上蜡前后毛纱有关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毛纱通过上浆上蜡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原纱的可织性。但上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上蜡则是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商世广 《纺织器材》2004,31(4):50-50
国产双浆槽浆纱机及进口浆纱机多采用单面上蜡装置,但随着高密细号产品开发的需求,有些产品因上蜡辊的速度低,单面上蜡不能满足上蜡量的要求,甚至没有上蜡;如上蜡辊的速度较高、上蜡面的片纱上被覆的石蜡量较大,织造时过多的石蜡又会阻塞综丝眼,造成断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把单面上蜡装置改为双面上蜡装置,见图1。图1 改进后的上蜡装置及绕纱线路  经改进的双面上蜡装置是在原上蜡装置尺寸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仅在原有的装置上增加导纱辊2、3、4、蜡槽2及1个链轮和1根链条(图中未示)。当需单面上蜡时,按原工艺引纱:张力辊→导纱辊1→…  相似文献   

5.
合理使用蜡剂对降低断头、减少织疵、提高布机效率和实物质量有一定的作用.文中详细介绍了纺织生产中常用蜡剂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浆纱后上蜡、绞纱上蜡、上蜡筒子整经、梭底打蜡、纬纱上蜡、轻浆织轴上蜡的正确应用方法及效果测试.  相似文献   

6.
毛纱上浆和上蜡的工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毛纱上浆和上蜡的工艺特点的对比,分析了毛纱上浆剂和上蜡剂的特有性能,指出毛纱上浆和上蜡剂应具有良好的低温适用性和水溶性,对毛纱上浆剂和上蜡剂的合成生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G142-180型浆纱机上,原后上蜡装置是单面上蜡。经纱出烘房后,先通过张力导纱辊,导纱辊,然后,通过上蜡辊使经纱单面上蜡。这种上蜡装置的主要缺点是经纱上蜡不均匀。经纱与蜡辊接触的一面粘上了蜡液,没有接触的一面即经纱上面却没有粘上蜡液,因而经纱一面不光滑,毛羽不完全服贴,经纱抗拉伸强度低,断经多,织造效率不高。为了克服单面上蜡的缺陷,经过构思和设计,再增加一个上蜡辊及蜡槽,制成双面上蜡装置,如附图所示。首先,在机架上装两个角铁框架托住两只导纱辊;其次再装两个直角形的角铁托住蜡辊及蜡槽;然后再把张力导纱辊用角铁做成的等  相似文献   

8.
我厂生产上蜡筒子纱已多年。随着针织机向高速发展,国外用户对筒子纱上蜡质量要求也随着提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上蜡量要均匀:筒子与筒子之间,以及同一筒子上的各段纱条之间,上蜡量应保持均匀,不能忽高忽低;二是平均上蜡量要求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若上蜡量太少,则纱条通过高速织针时,仍易产生断头。若上蜡量太多,则纱条上的蜡会严重沾污针织机的有关部件,影响生产正常进行。上蜡量的多少及是否均匀,国外有用连续测定上蜡纱条摩擦系数反映,所得摩擦系数的曲线愈平直,表示上蜡量越均匀;所得摩擦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浆纱后上蜡对提高织机效率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在G142型浆纱机上采用双面上蜡的设备改造方案。通过高支高密品种单、双面上蜡的生产实践和效果对比,表明在G142型浆纱机上,双面上蜡完全可以实现,并且可使织机效率和织物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由江苏省淮阴县缫丝厂试制成功的“上蜡生丝”,最近在淮阴市通过了技术鉴定.生丝用作丝织物的经线,必须经过上蜡工艺才能使用,生产实践证明,传统的浸泡上蜡工艺,不仅增加了绸厂的织造工艺流程’还会产生上蜡不匀和在晾丝绷丝过程中.造成的丝条张力不匀等问题,影响丝织品质量.淮阳县缫丝厂采用小(?)丝片真空给湿上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生产混色纱时纤维混合工序复杂,车间管理难度较大的现状,提出了双通道环锭数码纺的新方法,可实现纺纱和纤维混合的同步进行。研究了通过数字化牵伸调控纤维混纺比生产混色纱的成纱机制。设计了以10%为梯度的混色纺纱方案,制备了5 种纯色纱和90 种混色纱,运用 Photoshop 软件预先对混色纱的色彩效果进行了模拟仿真。对混色纱的结构、条干及拉伸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双通道环锭数码细纱机通过调控色纤维混纺比可制备色彩变化的混色纱;由于牵伸、加捻方式的原因,2 种色纤维中随着其中任一种纤维所占比例的提高,混色纱的断裂强度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 种色纤维比例接近或相等时,混色纱的断裂强度高于纯色纱。  相似文献   

12.
探究了纱线毛羽的产生过程及在自动络筒机上蜡过程中,导致出现上蜡不均匀及切片现象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总结自动络筒上蜡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表里换层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分别设计了2种和3种色纱组合的表里换层织物,得出织物色彩数量与所用色纱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改变经纬纱色纱排列次序的情况下,可以在表里换层织物表面形成不同深浅的几何色块,色块的数量随着所用色纱颜色的增加呈几何增长。将表里换层织物的组织变化与色纱变化相结合,可以形成独特的织物风格,为此类织物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改善和更新服装面料、装饰织物的外观效应,除了改变织物组织结构和改进整理工艺等之外,更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纺制色彩丰富的色纱,以利用纱线的色彩赋予织物新的活力,满足人们对新奇织物和流行色彩的追求与喜爱.省外有的企业,如浙江省慈溪第二棉纺织厂从90年代初开始生产色纱产品,已经历了4代,形成了系列.第1代为普梳色纱,第2代为精梳色纱,第3代为多色纺线纱,第4代为混纺色纱.从有关信息分析,色纱发展趋势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3种不同成纱方法对混色纱中各色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3种成纱方法、2种条混方式(1道并条工序、3道并条工序)纺制6种混色纱,并制作6种混色纱的横截面切片样本,通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表征混色纱中各色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分析不同成纱方法的纤维混合规律;同时测试6种混色纱的成纱性能,分析不同成纱方法混色纱的成纱质量。结果表明:转杯纺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环锭纺和喷气涡流纺,环锭纺次之,喷气涡流纺纤维混合最不均匀;经过3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经过1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环锭纺混色纱的强度最高,喷气涡流纺混色纱的毛羽最少。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纱线色深不合格造成的色纱浪费问题,文章研究了不同颜色深度色纱与色织物之间颜色相关性,探讨了色深不合格的色纱织成织物后,织物颜色与目标织物颜色一致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同深度色纱织成织物的颜色深度相较于纱线会降低;异深度色纱织物的颜色深度具有可预测性.对于平纹色织物,当经纬纱线的同色性指数在0.81~1.23时,异深...  相似文献   

17.
北京毛纺织科研所的部分科研人员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对国产设备大胆改革和创新,研制并推出新一代上蜡装置,目前已投入批量生产。 这种上蜡装置,应用固体石蜡,配有全自动调温加热装置,功率2 ,装配在整经机上,上蜡卷轴一步完成。上蜡后的纱线强度增大,断头率大大减小,特别适合于高支、单纱、同时使织机开口清晰。因此能提高产率和产品质量。 关于蜡的用量,以十匹来计(每匹约60米),约消耗石蜡7公斤。购买我所的上蜡装置,我所将配套供应上蜡剂,单位也可自行采购。此蜡溶于水,上蜡产品经水洗后,对染整加工以及织物的服用性能没有影响。本装…  相似文献   

18.
周林松 《丝绸》2003,(10):32-33
在绢丝色纱生产中,色绵的处理方法选择适当,对提高色绵的可纺性及混色均匀度、防止卷绕、提高色纱质量有着积极意义,并对色纱的条干检验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探讨基于双通道环锭数码纺的混色纱制备及不同梯度配比下纤维混和颜色的变化规律。简述了环锭数码纺成纱系统,并研究了数字化牵伸调控纤维混纺比生产混色纱的成纱机制;通过超景深三维显微镜简要分析了环锭数码混色纱的结构;通过织物颜色测试建立色卡,全面地呈现梯度配比下的环锭数码纺混色纱颜色变化规律。认为:通过来样与色卡对比,根据粗纱原料、混纺比例和成纱工艺,可较为快速地确定环锭数码混色纱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20.
浆纱后上蜡是降低经纱断头、提高织造效率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在日本、美国、英国、西德、法国、苏联、瑞士等国家生产的浆纱机上均附有后上蜡设备。国内前一时期因蜡质影响,郑纺机生产的G142B型浆纱机上虽有此附属设备,但应用极少且不完备。近年来随着非离子水溶性蜡的研制成功和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后上蜡设备已成为浆纱机上必不可少的一项附属设备,然而后上蜡机构究竟应如何设计?吸取国外后上蜡设备的优点克服其缺点,结合近年来国内设计中的一些缺点,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