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省的"多规合一"是全国首个省域层面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由于没有成型的模式和技术标准可依,工作都是在探索中前进。本文对"多规合一"试点中生态空间划定工作的进行了回顾与思考,总结了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后期"多规合一"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空间管制角度谈对“多规合一”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资源配置和管理手段备受关注,也日益成为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政府进行空间管理的重要抓手。要实现统一的空间管制,就必须进行“多规合一”。在“多规合一”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控制线和空间管制分区,建立起“管制分区-责任主体-政策措施”三位一体的空间管制机制,并实现空间政策化,政策法制化。要实现管制空间与管制政策的协调,必须处理好技术理性与行政管理可操作性的关系,促使空间管制由技术性向政策性转型。完整的空间管制政策应包括三个部分,对管制分区的管理要求、实现管制目标的措施和空间开发权合理分配的保障机制。在明确分区管理控制性和约束性要求的同时,通过调节和补偿性政策措施,最终实现空间开发权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3.
多规合一的目的在于有效发展,所有规划要基于协调发展这条主调。本文阐述了多规合一的发展,认为其是必然趋势。通过对多规合一的现实应对方法进行思考。多规合一是协调的“多规”并存;空间规划体系应衔接与协调;应建立多规合一相关法律体系。最终实现一张蓝图,建立一套协作流程,完成一套技术标准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我国现行规划体系的起源、发展及类型,针对现行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并根据"多规合一"的发展障碍,指明了"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浙中城市群和金义都市区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规划已有良好的基础,开展“多规合一”具有一定优势.笔者就现行体制下如何开展此工作进行思考. 金义都市区“多规合一”的基础 金华虽不是试点市,但由于城市群和都市区工作走在了浙江省前列,相关工作已取得较好效果. (一)初步建立了一套大市范围的都市区和城市群空间规划的体系 《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于2011年浙江省政府批复实施以来,近年来又完成了浙中城市群和金义都市区专项规划7个:《金义都市新区规划》《浙中城市群生态绿道及旅游一体化规划》《浙中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浙中城市群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浙中城市群水资源综合利用及配置规划》《浙中水乡规划》《浙中城市群金义东轨道线位用地控制规划》.此外,《金华一义乌都市区规划纲要》已经报浙江省政府审批,《浙中城市群(金华一义乌都市区)基础设施空间一体化规划》已经上报金华市政府审批,都市区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金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金华市环境功能区划》等空间规划的批准实施,使金华市比其他地级市开展“多规合一”工作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6,(11)
实现"多规合一"成为我国城乡建设发展不容滞缓的一个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多规合一带来了技术可能。本文研究了大数据关键技术特征,探讨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多规合一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外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在社会发展不断繁荣进步的同时,经济社会逐渐向政策、规划等方面转型。而"多规合一"的提出,更是当前规划转型的关键步骤,其作为当前发展的重要契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各类规划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在逐渐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无法达到最终的改革目标,进一步阻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规合一工作,目前在我国处于试点阶段期,尚无明确的方法指引。文章从多规合一产生的背景与提出,通过一些地方探索与实践的案例,介绍了多规合一在工作开展、技术成果、机制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了进行此项工作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宁夏以编制自治区全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契机,全面启动了各市、县“三规合一”、“多规融合”工作;2015年7月下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宁夏召开全国省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座谈会,宁夏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的全国“多规合一”省级试点;今年初,又进一步提出向中央深改办申请全国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的方案.这一环扣一环的举措符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要求,是规划工作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项目名称:厦门市"多规合一"平台运行思考委托单位:厦门市规划委员会设计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市规划数字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单位: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类型:城乡规划设计(信息类)规划团队:厦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项目组设计时间:2014年项目获奖:2015年度全国城乡规划设计奖(信息类)二等奖图纸版权: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市规划数字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探索"多规合一"背景下,立足于多规差异,考虑国家对现行空间规划体系的整合与延续需求,以及适应不同空间层次对"三生"空间的规划管控需求,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县为研究对象,探讨"多规合一"背景下县域"三生"空间的规划管控。研究确立"三生"空间管控思路,优先确定生产空间、底线控制生态空间、优化布局生活空间和建立"三生"空间管控体系,构建"三区三线"分级分类管控,以期为县市、乡镇的城乡空间管制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多规合一”到空间规划体系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我国地方层面的“多规合一”的实践,认为目前的“多规合一”工作主要在于规划协调,但源于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问题未能解决,“多规合一”仍面临法律与机制的障碍,改革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多规矛盾、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借鉴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在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各级事权划分、法律法规体系、行政协调机制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具体实践,分析厦门“多规合一”的实践成效,介绍厦门以“空间战略规划”承接上位规划、统筹专项规划的空间规划体系模式,阐述厦门“空间战略规划”的编制内容、统筹协调方法与面临困惑;总结地方层面的创新探索,进而对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提出重构空间规划体系、完善相关法规、整合配套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综合管廊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编制综合管廊规划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市政管线、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都基本已经完成,这些规划对综合管廊缺乏考虑,因此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成为了在原有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新增的一环,既缺乏上层次城市总体规划强有力的支撑,又影响下层次详细规划的落地,难以实现"多规合一",建设实施受到的限制条件也往往较多。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树立的契机,探索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规划管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因地制宜、详略得当地进行村落建设,做到与农村发展状况和农民需求相适应;坚持保护与开发结合,避免调减土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严重损毁传统村庄生态建设、破坏传统艺术文化风格;发展村庄群众主体功能,全面注重村庄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用科学合理的村镇设计推动乡村高质量开发,为推动传统村庄复兴规划建设和打造美好的宜居村庄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务院机构的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从"多规合一"到空间规划的体系重构迫在眉睫。但现有规划体系杂、数量多,且不同规划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审批结构也不尽相同,不同规划参照的技术标准也存在冲突,需通过总体规划统领、综合与单项结合;多规融合、技术整合;整体与分步实施统一运用等多种方法,努力实现"多规合一",重构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克服制度性因素带来的困难,济南南部山区多规合一编制过程中的采用强协同的工作模式,主要表现为:总—分—总的规划成果编制路径;多边协调的专项规划组织;总控加渐进沟通式的矛盾处理机制。从目前规划编制的进程来看,这种强协同工作模式能够有效克服部门协调困难,有力推进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多规合一”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多规合一"的背景与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厦门市的实践,对其"多规合一"的"四个一"工作成果——"一张图"、"一个平台"、"一张表"和"一套机制"进行了总结,探索了"多规合一"工作的内涵、成效及现实意义。厦门市通过"多规合一",解决了多个规划的技术协调问题,并通过将"合一"后的成果整合为统一的技术信息平台,供各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使用,提高了政府审批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推动了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与改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规划体系建立、政府体制改革、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两规融合”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编制,上海启动了新一轮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研究.在对空间规划体系再认识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上海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成效和不足,确定了新时期上海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并对全国空间规划体系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多规合一”视角下的中国规划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规合一”是当下中国规划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立足于促进和实现“多规合一”,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我国规划体系重构的具体路径.构建有机和有序的统一规划体系是中国“多规合一”的基本目的.规划体系近期可重构为“2+5”模式,即保留空间和发展2个规划系统,整合为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5个规划系列,并相应编制和实施2个总体规划和5个专题规划进行统筹;远期应重构为“1+4”模式,即融合为1个规划系统(空间和发展两个规划系统合二为一)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规划系列合二为一)4个规划系列,并相应编制和实施1个总体规划和4个专题规划作为统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