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国勤 《江苏陶瓷》2012,45(1):15-16
肌理作为紫砂艺术语言。是个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外在表露。肌理在传统和现代紫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装饰作用和表现作用。本文主要以传统和现代紫砂作品为例,简述了不同的肌理形式在紫砂装饰艺术中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2.
肌理装饰的应用是艺术家在陶瓷新彩绘画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表达,能更有利地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感悟,丰富画面的层次和空间,使得作品的艺术效果丰富多样,并有区别于陶艺创作中的肌理。本文将从肌理的不同装饰手法进行分析,从创作方法的不同对肌理进行分类,分析其艺术效果和审美意义,从而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在新彩创作中得到更多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陶艺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残缺着运用,或不完整的视觉审美现象,人们把这种创作形式的艺术手法理解成一种古趣天成,粗放拙味的美感,尤其是今天倡导艺术创作个性化,回顾自然的呼声成为一种时尚创作潮流,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一件富有创意,富有匠心的残缺特点在陶艺的巧妙运用,已成为新的美感,供人们审视并带来退思.  相似文献   

4.
现代陶艺扩充了传统陶艺的审美范畴,运用“缺陷肌理”获得另一崭新审美样式。使作品本身具有内涵多样性和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青花肌理语言具有单一性、程式化的特点,当代青花艺术家日益注重青花材料本体特性的拓展与挖掘,努力在作品中构建出与众不同的肌理,并运用至创作当中。当代青花肌理语言的多样化,显然使青花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也传达出了多样化的精神诉求,从而使作品更具思想性。本文通过青花创作实例,探索当代青花肌理语言多样化表达的形式,分别从青花技法和载体材料角度分析不同的肌理语言表达形式,认为当代青花肌理语言还具有多样化表达传统意象性精神和西方抽象化主观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漆》2016,(3):48-52
肌理是绘画中重要的形式语言,同时也是漆画这一年轻画种独特的表现语言和审美要素。本文通过对漆画肌理的分类,特征及表现形式和作用的分析,希望对漆画肌理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概括现有漆艺技法形成的不同肌理质感的美学特点,并结合作品分析不同肌理在漆画中的运用规律,为漆画创作实践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陶瓷》2017,(10)
所谓残缺是相对于完美而言。在生活中,我们都力求避免所谓的残缺不全,都期望事事圆满,然而事实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时间不能永远定格在美好的瞬间,因此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然而在艺术当中,法国雕塑家罗丹却曾说过"残缺也是一种美"。在艺术创作中,将残缺的理念融入到作品之中,突破其完整的形体,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得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更大的升华。在传统雕塑中,我们都知道断臂维纳斯与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像,维纳斯因为其残缺不全的身体而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巴尔扎克像因为被截断的双手而变得更加简练。我国的现代陶艺在继承了传统陶艺技艺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现代陶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内在的表达和个性的反映。在物质上追求泥土、釉料、柴火等的浑然天成。在材料方面,追求突出材质的特性,综合运用多种材质。在造型方面,不再像传统陶艺中一味地追求作品的完整与完美性,甚至有意识的突破形态空间,成就作品在造型上的残缺之美。在装饰方面,突破传统的装饰技法,现代陶艺创作中突破的运用表面肌理装饰与釉料的缺陷之美进行装饰。笔者对现代陶艺造型中的残缺之美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昕迪 《佛山陶瓷》2008,18(10):37-39
陶瓷首饰是一种特殊的新型首饰,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与其它首饰相比,具有原料取材方便、可塑性高、环保、价廉物美及设计空间大等优点,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拓宽了首饰设计的审美视野。首饰设计者有意地利用肌理去创作作品,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感。追求自然效果和肌理变化是现代陶瓷首饰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陶瓷首饰是一种特殊的新型首饰,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与其它首饰相比,具有原料取材方便、可塑性高、环保、价廉物美及设计空间大等优点,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拓宽了首饰设计的审美视野。首饰设计者有意地利用肌理去创作作品,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感。追求自然效果和肌理变化是现代陶瓷首饰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是欣赏绘画作品的一个常识性要领,其中所指的质就是我们常说的"肌理"。绘画中的肌理效果,我们更多地是在油画和瓷画中感触到那种材料与技法形成的特殊效果,而在中国画中,只能是相对于笔法、墨法而言,重笔墨为的中国画是排斥肌理的,认为肌理是做出来的,缺乏艺术含量。在中国画的落  相似文献   

11.
陶瓷器的通常缺陷以及形体上的残缺等,同样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其审美潜能包括三个方面:偶然性、随机性以及不平衡結构样式;陶艺家可巧妙地加以利用,使之转化为有效的表现媒介,创作出内涵多样和适应多元审美需要的陶艺作品。  相似文献   

12.
陶瓷艺术肌理按其所处部位及作用可分为胎肌理、釉肌理和彩肌理三大类型,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及演变历程。色彩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在陶瓷艺术肌理的色彩运用中,陶瓷艺术家需要有良好的工艺、审美和文化基础,并依据一些原则及采取切实有效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环境陶艺是陶瓷艺术介入室内外装饰、公共艺术、景观艺术等空间艺术领域后人们发现的又一个丰富多彩的回归自然的现代陶瓷艺术。环境陶艺丰富多彩的造型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取决于其材质肌理美的充分发掘和运用,本文从环境陶艺的材质肌理出发探析其肌理的构成形式、制作方法与运用,阐述了环境陶艺材质肌理在制作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作品艺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秦丽婷 《陶瓷》2024,(2):109-112
高温颜色釉中的矿物质在高温燃烧的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在陶瓷绘画过程中需要对高温颜色釉千变万化的肌理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安排,使高温颜色釉的肌理服务于整体画面的需求,充分发挥高温颜色釉的材质优势,进而展现高温颜色釉独特的肌理美。笔者从高温颜色釉肌理语言出发,探讨了高温颜色釉肌理在陶瓷绘画中的形式表达,以艺术审美方式看高温颜色釉肌理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范丽青 《江苏陶瓷》2020,53(1):14-16
寓意于景,情景交融,达到情感的寄托,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关注的核心,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学概念。瓷上绘画新彩作品具有浓郁的传统美学,其意境是借陶瓷"器"这一载体达无形之"道",陶瓷新彩从素静、平淡的文人意境,从虚缈、空灵的禅境,从独具肌理的自然之境最终达到传统审美意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6.
从绞胎陶艺看当代"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的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以其独特的肌理效果和表里如一、内外通透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陶瓷家族中的一朵奇葩.而古代文人崇尚"君子和而不同"也使"干胎千面,表里如一"的绞胎瓷器在众多瓷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君子瓷"的代表.在倡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传统绞胎陶艺也随着科学技术和审美文化的发展而焕发新生,并以其材质美、肌理美、意境美而倍受当代人的青睐,成为新时期"和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吕品昌一糸列陶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对陶艺观念的更新,陶艺语言的拓展:从传统的陶瓷雕塑那种对物象的观照和模写,发展到对主观心象的重构和抒写;通过残缺化美开掘了材质与技艺的审美潜能;通过莫名的造型传达了一种新的审美感觉与情趣。  相似文献   

18.
瓷刻,作为一门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集书法、绘画、雕刻、着色、装潢、瓷器于一身。它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中国书画的笔墨技巧和情趣;它以独有的可视可触的艺术饰面,诠释意韵之美;它以极具"金石味"的崩瓷,让不同的艺术肌理呈现残缺之美。  相似文献   

19.
肌理语言是现代陶艺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在现代陶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表现中,肌理语言扮演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肌理语言的概念及内涵的诠释,论述了肌理语言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程贵华 《陶瓷研究》2011,(3):105-106
残缺本义是残破,不完整,但在艺术领域中又可理解为‘种古趣天成,粗放拙味的美感,特别是在个性化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的今天,这种特殊的审美追求,已逐渐为人们认可,并为陶艺家们巧妙利用,本文就"残缺艺术语言的美"谈谈个人之浅见。当今人们活动的快节奏和高效率以及当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的强化,造就着人们追求新奇甚至刺激的心态。观众对艺术的欣赏阀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