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下颌角截骨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个性化的三维数字虚拟手术设计平台,为下颌角截骨整形的术前设计及术中截骨定位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20例在上海九院整形外科行下颌角肥大截骨术患者,术前均行头部螺旋CT检查,DICOM数据输入图形工作站,重建下颌骨、下齿槽神经三维数学模型,行下颌角虚拟截骨术,测量截骨线位置及截骨角度,同时对虚拟手术后的下颌角角度、下颌角外翻角度、下颌升支高度、下颌角间宽进行三维测量.结果 经CT检查和DICOM处理,获得了下颌骨、下齿槽神经三维数学模型,及截骨线位置和截骨角度.将模拟截骨术前后的下颌角间宽、下颌角角度、下颌角外翻角度、下颌升支高度的三维数据进行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下颌角截骨中的应用,提高了下颌角肥大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为数字化导航手术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下颌角切除术前、后颅面骨骼和咬肌CT影像的三维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前、后颅面骨性结构和咬肌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下颌角肥大者18例,于术前、后分别做三维CT检查,并对颅面结构进行三维测量,采用自身对照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下颌角角度增加(15.96±4.39) °、下颌骨角区最大宽度减少(7.72±1.83) mm、升支长度减少(8.01±2.92) mm、下颌角间距减少(4.35±1.94) mm、下颌角外翻角减少(8.76±8.02)°、下颌骨扩展角度减少(3.91±1.86)°、咬肌厚度减少(2.99±1.07) mm、咬肌宽度减少(2.65±1.73) mm、咬肌长度减少(6.23±2.29) mm、角区面宽度减少(5.29±2.01) mm,上述测量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颅面骨骼三维测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有萎缩现象,因此术中一般不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锥束CT在下颌角肥大整形术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例青年女性行锥束CT扫描,获得DICOM格式的三维重建数据,将数据导入Invivo 5 软件,显示下颌神经管走行,并测量下颌神经管距下颌升支后缘及下颌骨体下缘的距离.选择临床11例下颌角肥大的患者,术前进行锥束CT扫描,定位下颌神经管,并进行弧形截骨线设计,指导临床操作.结果 下颌神经管与下颌后缘及下缘的距离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下颌升支前缘水平至第一磨牙水平所对应的距离逐渐减小,至第一磨牙后缘水平所对应的距离最小,左侧为(8.93±1.78)mm,右侧为(8.16±1.51)mm,之后距离逐渐增加.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最短距离,左侧为(19.25±3.79)mm,右侧为(19.15±3.17)mm.临床应用CBCT可术前准确定位下颌神经管,并辅助截骨设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锥束CT可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提供准确的下颌神经管解剖影像,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汉族青年女性下颌神经管的三维CT定位测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定位测量下颌神经管在青年女性下颌骨体内部的走行,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汉族青年女性60例。行下颌骨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定点后测量下颌神经管下缘在各点距下颌骨体下缘的距离,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神经管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下颌第3磨牙后缘与第1磨牙和第2双尖牙之间的对应点之间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下颌神经管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下颌第2双尖牙前后缘对应点之间与下颌骨下缘基本平行,为最小处。此后至颏孔,下颌神经管距下颌体下缘的距离又增大。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时注意下颌第2双尖牙前后缘之间的下颌神经管,为易损伤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下颌角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单纯下颌角截骨整形患者35例,术中使用超声骨刀配以骨刀手具进行截骨。结果全部35例患者术后经6个月至5年随访,口腔全景片示下颌骨双侧对称,下颌骨下缘平滑,下颌神经管清晰完整。1例患者术后单侧面部血肿,对症处理2周后完全恢复。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使用超声骨刀,截骨效果良好,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评价CT定位穿刺引导器临床应用的效果.拟在CT引导下行双侧胸交感神经阻滞术或腰交感神经阻滞术的患者33例,性别不限,年龄16 ~ 76岁,体重46 ~ 80 kg.采用抛硬币法,随机选取其一侧采用CT定位穿刺引导器引导穿刺(引导法),另一侧采用CT引导常规穿刺(常规法).记录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针干与设定穿刺角度的偏差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常规法比较,引导法穿刺时间缩短,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针干与设定穿刺角度的偏差降低(P< 0.01).所有患者成功完成穿刺,无血胸和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三维CT重建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在评估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X线片、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检查,评估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程度,拟定治疗方案。结果:14例胸腰椎骨折X线片、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诊断的创伤量分别为29、49和50。其中13例采取手术治疗。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多角度立体显示椎体及附件的骨折,显示小关节水平方向的移位;能立体定位椎管内的碎骨块,显示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程度,指导术者对胸腰椎骨折准确分型,术中良好复位,解除骨块对脊髓的压迫,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患者参与的方式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于下颌角弧形截骨术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对手术效果要求较高的患者,利用计算机分体重建技术,构建包含下颌神经管的三维虚拟模型,医患双方基于该模型共同设计手术方案,根据该设计方案完成手术,最后运用计算机技术评估手术效果。结果:完成了12例患者的计算机手术设计模拟,所选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前后相关指标的三维测量值具有统计学意义,计算机客观评估形象直观,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将患者参与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于个性化的下颌角弧形截骨术中,能帮助医患沟通、指导手术操作、评估术后效果,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颌下小切口下颌角截骨面部轮廓整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 7和 194 9年 ,Gurney和Adams开创了口外入路修改脸形的手术 ,后经整形科医生们的不断努力 ,又出现了口内入路[1 ] 、口内外联合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2 ] 等术式。我们于 2 0 0 1年以来 ,以单纯颌下小切口为入路 ,行下颌骨截骨方形脸改形术 16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6例 ,男 2例 ,女 14例 ,年龄 19~ 33岁 ,其中单侧修整 1例 ,外院传统外切口截骨术后不满意 1例。2 手术方法以局麻为主必要时辅以静脉全麻 ,本组辅助全麻 8例。局麻药配方 :0 75 %布比卡因 5ml,2 %利多卡因 10ml,生理盐水 10 0ml,副肾上腺素 10滴。局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利用曲面断层摄影、螺旋CT与实体测量的方法,对下颌骨第2磨牙区下颌神经管下缘至下颌下缘距离与该区下颌体高度比值进行比较,对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走行进行定位,为避免在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手术中损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16具下颌骨标本进行曲面断层摄影和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第2磨牙区下颌神经管至下颌下缘距离与该区下颌体高度比值,再经该部位将下颌骨依冠状面锯开后进行测量,比较三者的差异.结果 第2磨牙区下颌神经管下缘至下颌下缘的距离与下颌体高度比值在曲面断层摄影、螺旋cT扫描和实测值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术及其他下颌骨的手术前,通过曲面断层摄影测量第2磨牙区下颌神经管下缘至下颌体下缘距离与下颌体高度的比值,可以为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颊侧骨板的表面定位提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通过建立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后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手术前后咬合工况和下颌骨受外力撞击工况下颌骨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1例咬合关系正常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行三维CT检查,采集DICOM数据,利用改进的Mimics软件读取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转化为IGES格式后输入ANSYS10.0软件,牛成有限元模型的面、体和三维网格,设置边界约束条件和前处理条件后进行咬合工况和撞击工况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在咬合工况和撞击工况下,下颌骨的最大应力值和最大应力分布范围与术前相比基本一致,但是应力的时间一位移曲线与术前有一定差异.结论 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下颌骨的应力传导时相发生一定变化,但是对正面撞击的耐受程度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导航”技术在下颌角截骨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并总结近3年来,在“CT导航”下对46例施行下颌角截骨成形术,术前对患者头颈部行薄层CT扫描,将数据输入“CT导航”系统,术中在“CT导航”系统引导下行下颌角截骨成形术.结果 全部患者整形效果及安全性良好,术中解剖定位准确,截骨操作简便,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结论 采用“CT导航”技术不仅可精确判定重要血管、神经所在位置,避免术中误伤,提高手术安全性;而且可以从三维立体角度确定截骨的位置及骨量,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加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及对医者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下颌角肥大的手术适应证及在半盲视下行经口下颌角肥大截骨术。方法对39例随机取样成年人群头颅X线片侧位像进行了下颌角角度的测量,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并自行设计和预制截骨模板(又称“制子”)。选用相应预制的合适截骨模板,对6例下颌角肥大者实行了半盲视下的口内入路改良截骨并去除肥大咬肌的术式,其中3例同时行肥大的下颌骨体外层骨皮质截骨去薄术。结果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下颌角截骨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本术式的优点是:①手术在半盲视下进行,解决了因口内下颌角暴露不清楚而不易准确截骨的问题,可完全达到术前设计的要求。②由于手术操作进入“程序化”,截骨手术时间大为缩短,创伤减少,术后肿胀消失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集120例下颌骨截骨受术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头颅CT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通过软件平台设定合适的阈值范围,分割出咬肌组织.经过断层叠加创建咬肌的三维分割体,由软件输出咬肌体积等三维信息.再选定3处横截面,即A平面:过咬合平面水平,下颌升支前后缘中点的平面;B平面:A平面上1cm;C平面:A平面下1cm.在各横截面上测量咬肌的面积和厚度,观察咬肌在不同水平上的面积、厚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 咬肌体积与横截面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体积在术后3、6、12个月时分别缩小至术前的82.02%、77.00%和80.43%,术后各时期体积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A、B、C 3个平面咬肌面积的变化:A平面在术后3、6、12个月分别缩小至术前的85.81%、78.86%和81.56%,B平面分别萎缩至术前的80.94%、75.03%和77.04%,而C平面近似原下颌角角区下降最多,分别为13.46%、11.48%和13.89%.各测量数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5,P<0.01).咬肌厚度的变化:A平面在术后3、6、12个月时分别缩小16.54%、15.85%、4.69%,术后12个月时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而B、C平面在各随访时间的厚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使咬肌发生了自行萎缩,原下颌角角区(C平面)的咬肌萎缩最为明显.因此在下颌骨截骨的术前的预测中应考虑到咬肌的萎缩,以更好地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6.
下颌角测量与下颌角半盲视下改良截骨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下颌角肥大的手术适应证及在半盲视下行经口下颌角肥大截骨术。方法对39例随机取样成年人群头颅X线片侧位像进行了下颌角角度的测量,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并自行设计和预制截骨模板(又称“制子”)。选用相应预制的合适截骨模板,对6例下颌角肥大者实行了半盲视下的口内入路改良截骨并去除肥大咬肌的术式,其中3例同时行肥大的下颌骨体外层骨皮质截骨去薄术。结果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下颌角截骨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本术式的优点是:①手术在半盲视下进行,解决了因口内下颌角暴露不清楚而不易准确截骨的问题,可完全达到术前设计的要求。②由于手术操作进入“程序化”,截骨手术时间大为缩短,创伤减少,术后肿胀消失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下颌骨截骨术后产生第二下颌角伴下颌边缘不流畅或双侧不对称患者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8~40岁。通过CT行全头颅扫描,应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颅骨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截骨线,根据设计线进行二次截骨,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修复前、设计后及术后6个月时下颌角角度,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对称性及设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相符程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5 d出现血肿,经口腔换药清洁、引流、加压包扎,术后2周B超下观察血肿已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颏突意外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39例患者的下颌角角度由术前左侧118.12°±18.08°、右侧114.60°±16.01°改善至左侧121.28°±6.96°、右侧121.32°±5.88°,术前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P=0.045),术后6个月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4,P=0.529)。比较各例设计后下颌角角度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601),且患者均对第二下颌角及面型改善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既可避免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及颏神经,亦可有效改善患者面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多层CT影像测量下颌骨与下颌角切除手术相关下颌管骨性解剖标志,为避免手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60例正常成人下颌骨多层CT扫描图像,应用efilm 1.94图像处理软件分别在第2磨牙远中的垂直线,第2磨牙远中至下颌角连线及下颌孔下5.00 mm取下颌骨断面测量下颌管的解剖位置.结果 下颌管在下颌第2磨牙远中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6.26±4.34) mm;在第2磨牙远中至下颌角连线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5.18±2.12) mm;在下颌孔下5.00 mm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4.44±2.38) mm.下颌管在下颌第2磨牙远中垂面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为(11.76±4.62) mm,在第2磨牙远中至下颌角连线断面距下颌角缘的距离为(19.86±5.40) mm,在下颌孔下5.00 mm断面距下颌骨后缘的距离为(16.12±6.46) mm.结论 参照测量获得的解剖数据在下颌角截骨术中能降低下齿槽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