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器械联合运用在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7-08-2019-05就诊于我院,应用多器械、综合管理成功治愈植入心律起搏装置感染或导线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植入心律起搏装置患者的18根导线(导线断裂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感染9例)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3根导线徒手拔除,15根导线运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4例患者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1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例患者经囊袋清创,加强抗感染后好转;6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搏装置,3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征。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植入心律起搏装置科学管理至关重要,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关键。综合运用多种器械,个体化制定拔除策略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析术中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计6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71.8岁,其中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其中双腔起搏器5例,单腔起搏器1例,植入起搏器导线4个月到13年不等,共拔除11根电极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起搏器装置并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均植入右室间隔部。术中起搏器参数为:阈值(0.46±0.12)V/0.24ms,感知(8.48±2.46)m V,阻抗(753.3±131.4)Ω,随访3个月起搏器各项参数稳定。拔除及重新植入围手术期及3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心脏穿孔、静脉血栓、血管损伤、装置功能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后拔除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拔除的文献进行归纳或总结。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有1感染;2电极导线断裂脱入心腔引起心律失常;3穿破心肌的电极导线;4精神症状;5体内多根电极导线。电极导线拔除的方法有1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法;2直接牵引法或加其他辅助措施;3机械扩张鞘;4体外循环下手术拔除;5杂交手术。拔除的电极导线主要为右室、右房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与电极导线植入的时间呈反向关系。拔除的并发症主要为心包压塞,与心房电极导线的拔除相关。还有肺栓塞、三尖瓣撕裂、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电极导线拔除的关键点为电极导线的头端与心肌的分离,以及电极导线体与血管或组织结构粘连的分离。因此,只要措施恰当,拔除则是安全、有效的,否则,并发症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4.
经静脉拔除114根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报道经静脉除 114根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的结果。采用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技术和标准化器械 ,经上腔和 /或下腔静脉对 75例患者的 114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拔除指征为起搏系统顽固性感染 (97.3% )和电极导线断裂并脱入心腔 (2 .7% )。结果 :电极导线置入时间 5 .7± 5 .4 (0 .5~ 2 1)年 ,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分别为 35根和 78根。完全拔除电极导线 94根 (82 .4 % ) ,部分拔除 15根 (13.1% ) ,其余 5根拔除失败。术中一例因右心耳撕裂发生急性心包压塞。完全或部分拔除电极导线后 ,患者的感染症状被完全控制。结论 :经静脉拔除电极导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是根治起搏器置入术后顽固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极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永久起搏器或ICD顽固性感染患者的157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先采用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未成功的换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分析电极置入时间长短、电极类型、患者年龄对拔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拔除心房电极导线63根,右室电极导线75根,左室电极导线9根,ICD电极导线10根。拔除成功率100%。置入1年内、1~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86.4%、76.2%以及43.5%。不同电极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永久起搏器或ICD电极导线的成功率较高,且不受电极类型及患者年龄影响,但随着电极置入时间的延长,其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和总结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行起搏电极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36例行电极拔除术的患者,其中起搏系统感染患者29例,电极故障6例,血栓形成1例。共拔除电极导线69根(心房电极27根,右室电极33根,左室电极4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5根。所有电极的平均植入时间为(45±46)个月。电极拔除成功率100%(均为完全拔除);其中10根(14.5%)直接拔除,32根(46.4%)使用锁定钢丝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扩张鞘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根(4.3%)应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拔除。1例在置入临时起搏电极时因电极穿孔致心脏压塞,1例术中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结论 起搏系统感染是拔除电极的主要原因,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起搏导线拔除比较罕见,本病例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回拧导线内芯及导线外缘,松解导线末端与心肌组织的连接后牵拉拔除导线,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手术并发症,二次植入的导线参数稳定,囊袋伤口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心内膜电极导线拔除术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脏起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表现在起搏器方面 ,而且也反映在导线上。不同造型和功能的电极导线的问世 ,扩大了起搏器的应用范围 ,电极头与心肌组织接触更紧密 ,固定更牢固 ,大大降低了起搏导线移位发生率。  然而 ,随着起搏器应用的普及 ,由起搏器系统引起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比较常见而麻烦的并发症是感染 ,如不将起搏器和导线全部拿走 ,局部伤口流液、流脓将经久不愈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由于电极导线在植入后 2个月便被胶原纤维组织包绕 ,并与血管和心腔内壁粘连 ,致使电极导线难以拔除。以往临床上曾应用过多种拔除方法 ,但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临床应用马坚王方正拔除起搏电极导线是治疗起搏器埋置术后某些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2]。由于电极导线在埋置后1~2个月便被胶原纤维组织包绕,并与血管和心腔内壁粘连,致使电极导线难以拔除[3]。以往临床上曾应用过多种拔除方法,但...  相似文献   

10.
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也反映在导线上 ,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导线问世 ,扩大了起搏器的应用范围 ,导线顶端的电极与心肌组织接触更紧密 ,固定更牢 ,大大降低导线移位的发生率。然而 ,随着起搏器应用的普及 ,由起搏系统引起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 ,轻则伤口流液、流脓 ,重者败血症 ,甚至死亡 ,拔除起搏导线是解决严重感染的唯一有效措施。每年全世界植入的 4 0~ 5 0万根起搏系统的导线中 ,约 10 %的导线因感染或其他原因需要自体内移出。随着起搏器和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这项治疗方法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经静脉拔除(TLE)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CIED)电极导线结果并筛选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各种原因行TLE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向前逐步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TLE术的69例患者中,年龄65(58,75.5)岁,女性占44.9%。其中囊袋感染20例,参数异常或者升级CIED装置18例,电极相关并发症31例,总共拔除94根导线,导线植入年限为19.00(5.0,95.50)个月,最长植入时长314个月。电极完全拔除成功率为97.1%,临床拔除成功率为100%。6例患者拔除中出现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8.7%,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初始电极植入时间≥10年会增加TLE术并发症发生风险(OR=9.054,95%CI 1.214~67.518,P=0.032)。结论 TLE是处理CIED电极相关并发症主要的手段,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CIED初始电极植入时间≥10年会增加TLE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经头静脉同时植入两根导线行双腔起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我院经头静脉同时植入心房、心室电极导线的经验和体会。  资料和方法  35例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 ,男性 18例、女性 17例 ,年龄 35~ 80 (6 4 5± 9 4)岁。起搏适应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7例、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 14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4例。  植入方法 :局部麻醉下斜形切开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钝性分离出头静脉后结扎远端 ,于近端剪一小口 ,导入 35cmJ型引导钢丝。根据电极导线的粗细 ,分别选用 9F或 10F锁骨下静脉鞘 ,沿引导钢丝插入上腔静脉 ,再将心房及心室电极导线经鞘管同时插入心腔内 ,分别固定J型…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8岁,2年前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室起搏导线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导线。因症状再发2周入院检查,心电图显示心室起搏失夺获,RR长间歇9 s,心脏起搏程控显示心室起搏阈值显著升高,X线胸片显示心室导线锁骨下断裂,在更换新的导线和起搏器后,采用射频消融导管及圈套器等配合,从下腔静脉途径顺利将断裂导线拔除。  相似文献   

14.
永久性起搏导线断裂并脱落心腔是心脏起搏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本文报道 1例。  患者男性 ,5 2岁。因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阻滞 ,于1996年 11月植入 VVI起搏器。经右锁骨下静脉将单极翼状导线 (CPI公司生产 )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 ,测得起搏参数满意。后随诊检测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 1999年 5月起患者感膈肌跳动明显 ,测试起搏器证实起搏和感知功能障碍 ,X线胸片见导线于锁骨处断裂。再次入院手术 ,分离导线见断裂处硅胶破损明显 ,取出断裂的导线近段后 ,直接牵拉导线远段…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7岁.13年前因"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3年前因电池耗竭,更换双腔起搏器.1年前因囊袋破溃、渗液经保守治疗无效,行囊袋清创术+电极离断后包埋术+脉冲发生器取出术,清创术后1个月经静脉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4个月前囊袋局部伤口再次破溃、渗液,诊断为囊袋感染,给予经上腔途径拔除电极导线,在激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移除感染起搏装置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相关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起搏电学参数(阈值、R波振幅、阻抗)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入选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经静脉途径移除的、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患者资料,通过总结电极拔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内感染的复发情况,评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在152例移除电极导线的病例中,经静脉途径移除、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6例,共成功拔除电极导线16根(一根为ICD除颤电极),手术操作过程无死亡发生。1例拔除导线即刻出现急性心包压塞,1例术后出现不需外科干预的肺栓塞。结论对于大的中心、有经验的术者,借助特定的工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心律植入数量的激增,心律植入装置感染问题日渐明显,特别是感染后不恰当的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虽然植入装置在不断完善,抗生素预防性的治疗也非常及时,但植入装置感染仍占到一定的比例,并且不断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正确的诊断、恰当的治疗对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患者极其重要。电极拔除技术已成为治疗植入装置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关键技术,并且电极拔除技术日臻完善,已从单纯的牵拉技术,发展到了机械鞘辅助拔除,甚至激光电极拔除的时代。现从植入装置感染发生率、诊断及治疗以及拔除器械的发展几个方面论述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方面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静脉拔除His束起搏电极导线的安全性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Medtronic SelectSecure 3830电极导线拔除患者,His束电极导线植入时间>3个月。统计分析His束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及指证、成功率、拔除工具的应用、拔除再植入His束区域的情况。结果 17例His束电极导线拔除患者,其中男性9例(52.9%);年龄(59.5±18.4)岁。电极导线拔除指证:囊袋感染患者13例(76.5%);非感染患者4例(23.5%),其中电极故障2例(11.8%),电极穿孔1例(5.9%),上腔静脉闭塞1例(5.9%)。17例均成功拔除所有电极导线,成功率100%,1例(5.9%)His束电极拔除术中出现脑梗症状。17例中1例有2根His束电极植入,共拔除His束电极导线18根(43.9%),电极植入时间为(19.6±16.5)个月。其中13根(72.2%)His束电极导线通过徒手逆时针旋转拔除,其余5例(27.8%)His束电极导线通过下腔装置拔除。植入时间<12个月的His束电极导线7根(38.9%)...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近年来联合上腔和下腔途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拔除术(TLE)的病例特点,探究其与单纯上腔或下腔途径拔除CIED导线病例的不同之处。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TLE患者159例。将其依据TLE时血管入路途径分成2组:A组为单纯经上腔或下腔途径拔除组(132例);B组为联合上腔和下腔途径拔除组(27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特点、CIED植入类型、导线拔除情况等。结果与A组相比,B组CIED植入时间更长、既往囊袋清创史和CIED更换史比例更高(P<0.05)。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示,CIED植入时间对于需行联合上下腔静脉TLE者有独立预测价值;CIED植入时间≥5.25年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和67.4%。2组患者共计拔除导线301根:A组拔除249根,B组拔除52根,总体临床成功率为95.2%;其中B组拔除成功率更低(86.7%对97.3%,P=0.002)、严重并发症率更高(18.5%对1.5%,P=0.002)。结论对于CIED植入时间≥5.25年者预示着其需要联合上下腔静脉途径行TLE。对于联合上下腔静脉途径行TLE患者,其成功率较单纯上腔或下腔途径更低,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