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原发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983至2005年经手术证实的22例多原发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随访20例。结果多原发早期胃癌有症状者72.7%,症状无特异性,上消化道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阳性率75.0%,大便潜血阳性率6.3%,血清CEA阳性率0;22例总共55个病灶,胃镜漏诊6个病灶,漏诊率10.9%(6/55),Ⅱ型5个(Ⅱa+Ⅱc型1个,Ⅱa型1个,Ⅱb型3个),≤1 cm癌4个;主副癌灶间距离≥2 cm的6例6灶,占副癌灶数的18.2%(6/33),胃镜检查漏诊其中4个副癌灶,占66.7%(4/6);72.7%(16/22)的患者、76.4%(42/55)的癌灶为黏膜癌;多原发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术后5年复发率5.1%,5年生存率94.9%;术后非胃异时癌发生率20.0%,中位间隔时间7.5年。结论多原发早期胃癌病灶多距离较近,易通过手术被切除,术后要警惕非胃异时癌,胃镜易漏诊距离较远的平坦型小胃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原发结外与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134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 DLBCL 134例,占同期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52.14%(134/257),结外DLBCL共93例占总体DLBCL的69.4%.结外DLBCL分期为Ⅲ~Ⅳ期者占55.9%(52/93),结内DLBCL中Ⅲ~Ⅳ期者占75.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外DLBCL中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占33.3%(31/93),而结内DLBCL中升高者占58.5%(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他临床特征如出现B症状、大肿块、骨髓浸润、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的比例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外与结内DLBCL生发中心及非生发中心起源出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结外与结内DLBCL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2%、55.2%,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3%、4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5、0.748).结论 原发结外DLBCL的发病率较高,与结内DLBCL相比其临床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但两者的免疫表型、分化特征及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DK  Zhao P  Wang CF  Shao YF  Lin HW  Tian YT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1):852-854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5例残胃癌患者的男女比例为44:1。初次手术距残胃癌的诊断时间为5~42年,平均23年。残胃病变位于吻合口28例,位于贲门9例,其余部位8例。未分化癌1例,低分化腺癌36例,中分化腺癌7例,高分化腺癌1例。根治性切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8.8%和47.2%,非根治性切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25.0%和0,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病变未切除患者均于2年内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2个月。各病理分期患者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残胃癌多于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10年以上发生,男性多于女性,病变主要位于吻合口附近。进展期残胃癌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常见。残胃癌的预后与病理分期、能否行根治性切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或穿刺病理证实的84例原发PNENs,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从2012年至2019年,PNENs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84例患者男女比为11.74。发病年龄11~75岁,中位年龄51岁。43例为功能性,41例为非功能性。G1、G2、G3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s)和PNECs分别有39、27、11和7例。远处转移共14例,其中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肝,其次为肺、骨。84例PNENs均明确表达AE1/AE3 100.0%(84/84);Syn阳性率86.9%(73/84),CgA阳性率51.2%(43/84),CD56阳性率91.7%(77/84);Insulin阳性率60.0%(26/43),Glucagon阳性率7.0%(3/43),Gastrin阳性率2.3%(1/43);SSTR2阳性率89.3%(75/84),均为PNETs; p5...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1994-1999年与2000-2006年不同时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究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连续1016例胃癌病例按手术治疗时间分为1994-1999年时期Ⅰ、2000-2006年时期Ⅱ两组,对比其临床病理特点变化,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预后的不同,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男女构成比、早期胃癌比例、临床不同TNM分期病例比例、专业化手术、辅助化疗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部位、腹膜播散、淋巴结转移、根治切除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时期Ⅱ的5年总体生存率、根治切除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8.1%、61.5%,显著高于时期I的32.8%、42.4%(P<0.01).根治切除、淋巴结转移与否、进展期胃癌、临床不同TNM分期、无辅助化疗、专业化手术方面,时期Ⅱ的生存率都显著高于时期Ⅰ(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不同时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时期Ⅱ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得益于早期胃癌诊断率的提高以及包括规范化的胃癌根治手术、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贲门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贲门癌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虽然在我国尚缺乏贲门癌相关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但是有少量地区研究显示贲门癌的收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研究比较1984~2003年间不同时期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以期了解其发病和预后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84~2003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589例贲门腺癌病例,回顾分析并比较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20年间收治贲门癌患者数增加134.5%,每年平均增长率为4.6%。患者中位年龄60岁,20年间中位年龄上升5岁。55~64岁患者构成比下降,≥65岁患者构成比上升。全组男女性别构成比为2.88:1,不同时期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20年间,Ⅰ期、Ⅱ期患者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患者比例上升,Ⅳ期患者比例下降。生存分析显示,全组贲门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28.5%,5年生存率由1984~1993年的20.9%提升至1994~2003年的35.5%。结论:20年来,随着贲门癌发病率的增加,我院贲门癌患者的收治率不断上升;患者的发病中位年龄提高;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改变;晚期病例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状况。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9月-2010年9月间收治的62例低龄及325例中高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SPSS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Long 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曲线。结果:本组低龄结肠癌病例占同期结肠癌患者的16%。两组结肠癌患者在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结肠癌病理类型以低分化、未分化、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多见,共39例,占62.9%(39/62),中高龄组占8.3%(27/325),(P<0.05);高、中分化腺癌则相反,中高龄组占91.7%(298/325),低龄组占37.1%(23/62),(P<0.05)。低龄组Dukes分期多以C、D期为主,中高龄组以A、B期为主,分别占71.0%和85.7%;低龄结肠癌患者临床分期多以Ⅲ、Ⅳ期为主(76.4%),中高龄组Ⅱ期为主(61.8%)。术后3、5年生存率中高龄组明显优于低龄组,分别为80.0%、54.4%和48.6%、10.0%,(P<0.05)。结论:与中高龄结肠癌相比,低龄结肠癌在确诊时,分期较晚、组织学分化程度低、病理特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生存率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低龄结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Ⅱ期结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07例Ⅱ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影响Ⅱ期结肠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发病年龄> 60岁、术前CEA水平>50ng/ml和肿瘤浸润深度T4.把没有任何一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定义为低危组,有一个或更多危险因素的患者被定义为高危组.高危组与低危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分别为(79.04±1.51)个月和(96.65±3.14)个月,P=0.017],高危组风险比[hazard ratio(HR)]较低危组明显升高[3.201(95% CI为1.161 ~ 8.83);P =0.025].结论 详细的病史采集、术前全面的检查以及准确的病理分期对于Ⅱ期结肠癌的预后分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21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以及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210例甲状腺癌患者中,女性所占比率高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4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7.6%的患者术前超声检出为甲状腺癌。病理类型主要为乳头状腺癌(73.8%)和滤泡状腺癌(26.2%),这两种类型均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理分期为Ⅰ~Ⅱ期113例(53.8%),Ⅲ~Ⅳ期97例(46.3%)。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OR=4.445,P<0.05)、淋巴结转移(OR=3.213,P<0.05)、年龄(OR=2.001,P<0.05)、多中心癌灶(OR=1.567,P<0.05)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癌以分化型病理类型为主,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LSCC)和右半结肠癌(RSCC)骨转移的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差异。方法:对漯河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3例结肠癌骨转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据解剖位置将64例纳入LSCC组,39例纳入RSCC组,对比分析其病理学特征,绘制并分析生存曲线,筛选预后因素。结果:RSCC骨转移相对LSCC表现为:CA199 阳性率高、年龄大、分化程度更差、分期更晚、预后更差。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原发肿瘤位置、TNM分期、LDH水平、ALP水平是影响结肠癌骨转移3年生存的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位置、TNM分期、ALP水平是结肠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右半结肠癌在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生存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为区分左、右半结肠癌骨转移的不同病理特征及预后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汤俊  刘黎明 《肿瘤防治研究》2018,45(12):991-995
目的 探讨NAMPT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理化性质、蛋白结构、互作蛋白、细胞定位及对其功能进行预测分析。方法 利用TCGA数据库及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PCR)技术验证NAMPT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利用siRNA敲除SW480细胞中NAMPT表达后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利用生物信息学ProtParam、Jpred4.0、Genecards、String等软件对NAMPT理化性质及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在结肠癌组织中,NAMPT mRNA水平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沉默SW480细胞中NAMPT后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生物信息学提示NAMPT由491个氨基酸组成,为不稳定酸性亲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发现其有14个α螺旋,17个β折叠;三级结构全球性模型质量估测(GMQE)评分0.97;预测结果显示NAMPT并无功能结构域,其仅有一个保守结构域。蛋白定位发现其在细胞外、细胞核以及胞质中均有大量表达,其参与的生物学活动主要包括参与NAD+生物合成、昼夜节律、应激、代谢反应及衰老等。结论 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NAMPT高表达,可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并可通过不同途径调节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初诊Ⅳ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以期对临床诊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24例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亚组分析手术治疗对不同亚组人群预后的影响。结果 124例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为53(26~7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9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4(10.6~17.4)和35(29.1~40.9)月,ER状态及原发肿瘤T分期为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肿瘤负荷较大,并有较高的进展风险,姑息性手术治疗有可能改善HR+/HER2-、原发肿瘤较大的患者的预后,因此,根据需要进行积极的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iRNA-125a通过对靶基因SMURF1的调控在结肠癌中的影响。方法 qRT-PCR检测结肠癌患者血清中miRNA-125a和SMURF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结肠癌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microRNA靶基因数据库预测miRNA-125a靶基因SMURF1并使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其结合;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NA-125a模拟物对SMURF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HE染色检测结肠癌组织中SMURF1的表达;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及流式细胞法检测miRNA-125a模拟物和SMURF1对SW480细胞增殖、迁移及周期的影响;构建结肠癌肿瘤异种移植小鼠模型,采用称重及PCNA染色检测miRNA-125a模拟物对小鼠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结肠癌患者血清中miRNA-125a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相关临床指标呈负相关性,SMURF1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相关临床指标呈正相关性。结肠癌组织中miRNA-125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iRNA-125a模拟物可抑制SMURF1的mRNA翻译及蛋白水平。结肠癌肿瘤组织中SMURF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iRNA-125a模拟物可以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S期细胞周期的聚集,然而这种抑制效果会因SMURF1表达升高而减弱。miRNA-125a模拟物抑制小鼠体内结肠癌生长及SMURF1的表达。结论 miRNA-125a通过下调SMURF1的表达在结肠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具有成为结肠癌诊断及治疗靶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过表达NDUFA4对人结直肠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p-NDUFA4重组质粒(p-NDUFA4组)和p-Cont对照质粒(p-Cont组)体外分别转染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NDUFA的表达;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HCT116细胞增殖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T116细胞中CDK2、CDK3、CDK4、CDK6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蛋白总AKT、ERK1/2以及磷酸化AKT(p-AKT)、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p-Cont对照组相比,p-NDUFA4组中NDUFA4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增强(均P<0.05);CDK2、CDK3等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均P<0.05);p-NDUFA4组中p-AKT和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均P<0.05)。结论 过表达NDUFA4能明显促进人结直肠癌细胞的体外生长,其机制可能与AKT和ERK信号通路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刘娇萍  袁昌劲  余涛  刘礼 《肿瘤防治研究》2016,43(12):1059-1062
目的 探讨金龙胶囊对结肠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及迁移诱导蛋白7(Mig-7)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三维培养技术观察HCT116、HT29结肠癌细胞株VM的形成能力。对VM(+)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实验分为空白组、中药组(金龙胶囊)和阳性对照组(200 μmol/L,5-氟尿嘧啶组),其中金龙胶囊组按培养液浓度分为低浓度(0.01 mg/ml)、中浓度(0.02 mg/ml)和高浓度组(0.04 mg/ml)三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Mig-7 mRNA和Mig-7蛋白的表达。结果 HCT116细胞可形成VM,HT29细胞无形成VM能力;Mig-7在HCT116细胞中阳性表达;金龙胶囊高、中、低剂量及5-氟尿嘧啶组均可干扰HCT116细胞VM形成,下调Mig-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各药物组VM及Mig-7的表达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金龙胶囊剂量增大,VM及Mig-7的表达量逐渐减少。以金龙胶囊高剂量组(0.04 mg/ml)和5-氟尿嘧啶组效果更为明显(P<0.01),且5-氟尿嘧啶组效果优于金龙胶囊高剂量组(0.04 mg/ml)(P<0.05)。结论 VM(+)组细胞可表达Mig-7 mRNA和Mig-7蛋白,金龙胶囊抑制VM的形成,可能与下调Mig-7mRNA和Mig-7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的ER、PR表达对原发性侵袭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重点研究ER+/PR- 和ER-/PR+ 单阳性表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04年5 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 054 例原发性侵袭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的ER、PR表达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明确ER+/PR- 和ER-/PR+ 单阳性表型肿瘤之间存在的差异。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 方法,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 检验。经COX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ER+/PR- 表型肿瘤易出现于年长、绝经后的女性,肿瘤直径较小,组织分化程度较高。生存分析显示:ER+/PR+ 组预后优于ER-/PR- 组(OS:P=0.000,DFS :P=0.000),ER或PR单阳组预后介于ER+/PR+ 组和ER-/PR- 组之间。相对于ER-/PR- 表型肿瘤,ER+/PR- 的生存优势强于ER-/PR+ ,ER+/PR- 的无瘤生存优于ER-/PR+(P=0.035),而两者之间总体生存无明显差异(P=0.890)。 不同的ER、PR阳性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P=0.023)。 结论:ER+/PR- 和ER-/PR+ 是两种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完全不同的乳腺癌,ER-/PR+ 肿瘤表现的侵袭性行为更强,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ER-/PR+ 表型乳腺癌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垂体肿瘤转化基因 1(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 1, PTTG1)过表达促进人结肠癌细胞SW480侵袭和迁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PTTG1及空载pcDNA3.1(+)转染人结肠癌SW480细胞,G418法筛选阳性克隆。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鉴定稳定过表达PTTG1细胞株建立。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9、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结果 (1)成功获得稳定高表达PTTG1的SW480克隆细胞株PTTG1-SW480;(2)过表达PTTG1基因后,SW480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MMP2和MMP9表达升高,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标记分子E-cadherin表达降低,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过表达PTTG1基因后,SW480细胞中PI3K/AKT信号活化增强,使用LY29400干预后,抑制细胞侵袭、迁移和EMT,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TG1基因过表达可能通过活化PI3K/AKT信号诱导SW480细胞EMT发生,发挥促进SW480侵袭和迁移作用;提示PTTG1蛋白可能成为结肠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弱阳离子磁珠(magnetic beads based weak cation exchange, MB-WCX)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建立结直肠癌血清蛋白组学诊断模型。方法 收集我院正常对照(健康体检者)、结直肠癌术前及术后患者血清标本各72例,弱阳离子磁珠分离血清多肽,MALDI-TOF MS建立正常对照、结直肠癌术前及术后患者血清蛋白表达谱,ClinProt Tools 2.0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峰并建立诊断模型,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eletronic spray ionization mass/mass, LC-ESIMS/MS)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结果 对比分析正常对照、结直肠癌术前及术后血清蛋白图谱,共发现80个差异表达峰,12个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其中9个差异峰在结直肠癌术前的血清蛋白图谱中显示升高,术后显示降低,3个峰在结肠癌术前的血清蛋白图谱中显示降低,术后显示升高。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模型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9.31%和96.49%。GA模型中m/z: 2663.36、m/z: 4793.17和m/z: 5343.48的差异表达峰经鉴定分别为纤维蛋白原α前体亚型1(isoform 1 of Fibrinogen alpha chain precursor, FGA)、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ETD7(histone-lysine N-methyltransferase SETD7, SETD7)和黏蛋白5AC(Mucin-5AC precursor, MUC5AC)。结论 血清蛋白质谱模型能够准确区分正常对照与结直肠癌患者,但尚需更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结肠癌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及表面抗原/抗体水平,分析其与结肠癌分期的关联,从而间接评估结肠癌患者合并乙型肝炎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5例结肠癌患者,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回顾性分析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对结肠癌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影响。结果 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对结肠癌原发灶浸润深度(T)(P=0.331)和结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N)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合并乙肝病毒阳性的结肠癌患者其区域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乙肝病毒阴性的亚组(8.1% vs. 17.8%),且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患者血清中HbsAb水平较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亚组患者明显升高(240.111 mIU/ml vs. 178.161 mIU/ml)。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对结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M)以及肝转移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论是乙肝病毒感染还是乙肝疫苗相关的乙肝病毒阳性患者,肝转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乙肝病毒阴性的患者(P=0.039, P<0.001)。 结论 结肠癌合并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高表达对区域淋巴结转移可能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乙肝病毒阳性对结肠癌发生远处转移(尤其对肝转移)呈显著性负相关。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以及表面抗原/抗体水平显著性影响结肠癌患者的分期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GTPBP4基因沉默后,RKO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方法 将慢病毒GTPBP4-siRNA及CON053阴性病毒转染结肠癌RKO细胞株,以Real-time 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敲减效率。Cellomics细胞计数检测细胞生长,MTT法检测细胞增殖,FACS法进行细胞周期检测,并进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AnnexinⅤ-APC单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慢病毒成功感染RKO细胞,mRNA和蛋白检测均显示GTPBP4基因敲减成功。GTPBP4基因敲减后,RKO细胞增殖速率受到显著抑制,MTT值比值(即增殖倍数)减小,G0/1、G2/M期细胞显著增多,S期明显减少,细胞克隆集落数目减少,凋亡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 结论 GTPBP4基因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而影响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