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钩虫是一种常见土源性线虫,主要寄生于肠道,钩虫感染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和缺铁性贫血为主。钩虫亦可感染胃肠道以外部位,引起其他系统疾病。钩虫感染引起蛋白尿较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钩虫感染相关性蛋白尿病例的诊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钩虫感染相关性蛋白尿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报道了1例胃溃疡伴重度贫血患者胃部钩虫寄生病例,以期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是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细胞因子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杀伤因子 ,而且是机体炎症与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本研究以一般正常成人为对照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法 EL ISA检测对 2 6例确诊肺结核患者进行了血清TNF- α浓度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肺结核患者 2 6例 :男 2 0例 ,女 6例 ,年龄 2 0 -80岁 ,平均 47岁 ,均为我院经痰涂片检查结核菌阳性或胸部 X片 ,胸部 CT或胸水系列检查确诊为肺结核的住院病人。以取自北京判定生物医学公司检测的 TNF- α正常血清浓度 5 2 .5±2… 相似文献
7.
2004年9月至2009年8月,我院行胃镜、肠镜检查94821例,检出钩虫病54例,检出率0.057%,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十二指肠钩虫直肠寄生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人体小肠的十二指肠钩虫以其钩齿咬附于肠壁摄取血液和粘膜为营养,并不断将吸人的血液迅速从肛门排出,同时不断分泌抗凝血酶,致使伤口常渗血不止。加之钩虫不断迁移咬附部位,造成新老伤口持续流血。2006—09收治1名因十二指肠钩虫直肠寄生所致的失血患者,经及时驱虫治疗与对症处理,病情得以明显控制与改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荣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6):323-323
患者女,38岁,反复解鲜红色大便2年余,外院诊断结肠息肉(直径约0.8cm)、内痔出血,因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体检:肥胖,生命体征平稳,无贫血貌,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肿大和包块,肠鸣音正常。入院生化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安徽省人体钩虫感染情况。方法 按照全国统一调查方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2014–2015年在安徽省4个生态区抽取16个县(市)的48个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各调查点内≥ 1周岁常住居民粪便中的钩虫卵,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结果 2014–2015年安徽省在4个生态区的48个调查点共调查12 300人,共发现钩虫感染者259人,全省人体平均钩虫感染率为2.11%。4个生态区中以华北平原生态区感染率最高(3.02%),各调查点以临泉县感染率最高(7.03%)。感染虫种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占62.16%),轻度感染者占65.64%。女性钩虫感染率高于男性(χ2 = 4.16,P < 0.05);存在随年龄增长钩虫感染率升高的趋势(χ2趋势 = 113.36,P < 0.01);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人群钩虫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9.41、34.95,P 均 < 0.01)。问卷调查显示,知晓“钩虫如何感染”和否认“使用新鲜粪便施肥”人群钩虫感染率均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05,P < 0.01;χ2= 4.19,P < 0.05 )。结论 安徽省人体钩虫感染水平已大幅降低,但仍有感染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和人群。应将华北平原生态区作为钩虫病重点防治地区,将家庭妇女、高年龄及文化程度较低者作为重点防治人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1例钩虫病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被误诊误治的情况,分析了误诊原因,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钩虫病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发现并收治5例老年人Griesinger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无特异性,大便虫卵检查阳性率低,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
在五华县榕树村进行华支睾吸虫病和肠道线虫病防治试点研究。1990年防治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29.4%,经用吡喹酮对感染者进行治疗,每年复查复治1次,1991年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下降至13.9%,1992年下降至8.7%,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0.4%。钩虫或鞭虫感染者经用阿苯达唑治疗,单纯蛔虫感染者用噻嘧啶治疗,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1992年比1990年分别下降70.0%、37.1%和12.2%。说明在目前情况下,对华支睾吸虫病及钩虫病,采取反复查治仍不失为一项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PCR-荧光探针法、BD960液体培养法和直接涂片荧光染色法诊断分枝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就诊的104例疑似分枝杆菌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以BD960液体培养法为参照,评估PCR-荧光探针法和直接涂片荧光染色法检测分枝杆菌的检验效能。结果 104例疑似分枝杆菌病患者的标本中,BD960液体培养法检测结果与PCR-荧光探针法及直接涂片荧光染色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1)。结论 PCR-荧光探针法和BD960液体培养法可以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MTB)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但当MTB和NTM混合生长时,只能表达MTB,有检测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直接涂片荧光染色法检出率低,但是操作简单、快速、价格低廉,适合基层实验室进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对回盲部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肠镜检查,采用Olympus CF XQ240型电子肠镜,均检查至回肠末端10~20cm,结合病理检查、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对回盲部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结果3127例肠镜检查中,发现回盲部病变253例,占8.1,明确诊断241例,诊断不明者12例,确诊的病例中,主要病变有炎症98例,息肉38例,溃疡性结肠炎37例(多为全结肠累及回盲部),其次为憩室22例和肿瘤22例,结核及Crohn病少见。结论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对回盲部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克罗恩病的内镜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克罗恩病(CD)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75年6月至2005年6月经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55例CD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975—1990年和1991—2005年两组中,经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CD患者占同期镜检总数的比例从0.45%升至0.53%。患者男女之比为1.21:1;平均发病年龄42.6岁,高峰年龄段男为20~39岁及50~59岁,女为50~59岁;病程大于10年者占80%;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肠道症状,以及贫血、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病变部位小肠为主者占43.87%、结肠为主者占23.23%、回结肠为主者占32.90%。结论CD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多样化,结肠镜结合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CD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人体钩虫感染的动物模型,使有关钩虫病的研究受到一定的制约.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有不少实验室从事人体钩虫模型的建立,该文综述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