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产前诊断、多学科会诊(MDT)及序贯治疗在降低新生儿梨状窝囊肿(PSC)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改善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2月至2016年4月,对16例新生儿PSC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及随访.根据患儿产前有无接受产前诊断、多学科会诊及序贯治疗,将16例患儿分为产前诊断组(n=8)及产后诊断组(n=8).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手术期处理及预后、随访结局.结果 16例患儿均存活,无死亡病例.产前诊断组中,1例(12.5%)患儿因肿物感染肿大、压迫气道需穿刺减压;产后诊断组中,7例(87.5%)因术前有气道压迫需穿刺减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产前诊断组术前无患儿需气管插管辅助通气,产后诊断组有2例(25%)需气管插管辅助通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产前诊断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11.50±13.88)h较产后诊断组(100.71±80.04)h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9).产后诊断组总病程为(44.00±16.90)d较产前诊断组(19.63±4.41)d明显延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随访3~62个月,平均22.16个月,产前诊断组暂无复发病例,产后诊断组有1例.结论 产前诊断、多学科会诊及序贯治疗可以降低新生儿梨状窝囊肿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缩短总病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奥曲肽在婴幼儿心胸术后乳糜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1年11月间心胸手术后并发乳糜胸15例临床资料,15例分为对照组(9例)和奥曲肽组(6例),两组病例的年龄、体重、术后发生乳糜胸时间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糜胸的诊断标准一致.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中乳糜胸引流量的变化、治愈时间等数据.两组的数据用均数及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胸引流量在治疗后72 h[(214.4±130.2) ml/d]、1周[(155.5±86.7) ml/d]较治疗前[(256.6±125.2) ml/d]明显减少(t=5.041,4.623;P=0.001,0.002).对照组胸引流量治疗后2周[(142.3±120.3)ml/d]、3周[(139.4±113.4) ml/d]较治疗前无明显减少(t=2.099,1.745;P=0.069,0.119).对照组有3例保守治疗无效,其中2例手术治疗,1例死亡.奥曲肽组6例保守治疗成功.胸引流量在治疗后72 h[(88.3±22.2) ml/d]、1周[(51.2±16.7) ml/d]、2周[(19.3±6.05)ml/d]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5.227,5.549,6.638;P=0.003,0.003,0.002).两组胸引流量在治疗72 h、1周、2周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2.900,2.412;P=0.029,0.012,0.031).两组保守治愈病例术后痊愈时间[对照组(32.8±0.75)d;奥曲肽组(25.2±1.7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28).结论 奥曲肽的使用能明显促进婴幼儿术后乳糜胸恢复,应积极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重度肾积水患儿新生儿期手术干预后的患肾形态和功能恢复情况,探讨重度肾积水新生儿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单中心连续性收治的新生儿重度肾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共14例新生儿重度肾积水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均于新生儿期行Ⅰ期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Anderson-Hynes术)。术后12例获得超声、SPECT随访(随访率85.7%),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6个月至2年),手术前后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彩超显示术后患肾实质[(0.7±0.12)cm]较术前[(0.38±0.04)c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2,P=0.024);术后肾盂前后径[(2.2±0.32)cm]较术前[(4.5±0.64)cm]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9,P=0.027);SPECT检查提示术后肾小球滤过率[(45.8±6.85)m L/min]较术前[(23.3±3.04)m L/min]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7,P=0.048);同时分肾功能(%)术后(51.7±0.35)较术前(34.2±0.28)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7,P=0.032)。结论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新生儿重度肾积水安全可行,能早期解除肾内压力,不仅患肾形态有望恢复正常,还能尽快恢复患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MP)肺炎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MP肺炎患儿,入院当天采集咽拭子行MP的DNA及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检测,根据耐药检测结果分为大环内酯类耐药(MR)组和敏感(MS)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指标。结果 225例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检测的病例进入本文分析,MR组195例和MS组30例。两组均表现为高热及咳嗽,在性别、年龄、最高体温、重症肺炎所占的比例,急性期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RP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表现为大叶性实变影,以右肺单侧为主,但MR组发生双侧病变的比例略高于MS组(P=0.056)。MR组较MS组的总病程[(18.3±6.1)vs(16.5±4.2)d,P=0.031]及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的发热时间[(7.0±4.3)vs(4.7±3.4)d,P=0.003]均显著延长。对MS组患儿行疗效分析发现,初选大环内酯类药物较初选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患儿的总发热时间[(9.6±3.5)vs(12.1±5.6)d,P0.001]和总病程[(16.1±4.1)vs(19.3±6.6)d,P0.001]显著缩短。结论 MP耐药率较高。MP耐药患儿发生双侧肺病变的风险增高、总病程及发热时间显著延长。早期诊断并及时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仍能缩短大环内酯类耐药患儿的病程和发热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由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58例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患儿作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选择同期55例经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患儿作为开腹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中57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早期1例腹腔镜下复位困难,转传统开放手术。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25. 5±10. 5) min,开腹手术组平均为(37. 0±15. 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756,P 0. 05);切口长度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平均为(0. 5±0. 2) cm,开腹手术组平均为(3. 5±1. 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 487,P 0. 05);术中出血量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平均为(2. 5±2) m L,开腹手术组平均为(16. 5±10. 5) 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 772,P 0. 05);术后排气时间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平均为(10. 8±6. 3) h,开腹手术组平均为(20±11. 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547,P 0. 05);住院天数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平均为(2. 5±1. 5) d,开腹手术组平均为(4. 5±1. 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 676,P0. 05);并发症发生率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为1. 7%,开腹手术组为9. 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 081,P 0. 05)。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嵌顿性斜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高清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及注水疝气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340例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患儿,其中100例接受传统腹腔镜手术(普通腹腔镜组),平均年龄为3. 3岁,单侧为67例,双侧为33例; 23例有嵌顿史。240例接受3D腹腔镜手术(3D腹腔镜组),平均年龄为3. 5岁,单侧165例,双侧75例,其中有50例有嵌顿史。两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无差异。结果3D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的单侧术中诊断时间分别为(4. 5±1. 4) min和(6. 7±3. 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85,P=0. 001); 3D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的单侧手术时间分别为(13. 2±1. 4) min和(15. 5±3. 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31,P=0. 001); 3D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的双侧术中诊断时间分别为(5. 7±2. 1) min和(8. 8±5. 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42,P=0. 001); 3D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的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20. 4±2. 1) min和(23. 5±4. 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97,P=0. 001); 3D腹腔镜组术后有16例出现并发症,普通腹腔镜组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9,P=0. 76)。术后复诊和电话随访6个月,3D腹腔镜组有4例复发,普通腹腔镜组有2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5,P=0. 83)。术后2周患儿复诊,3D腹腔镜组患儿术后肚脐形状与普通腹腔镜组肚脐形状基本无差异。结论 3D高清腹腔镜具有三维直视、分辨率高的优点,使疝针跨过输精管变得简单易学,二者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B-T分流术和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术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所有接受手术治疗PA/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将26例患儿分为改良B-T分流手术组和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手术组。改良B-T分流手术组9例,其中男童5例、女童4例,年龄为3个月至5岁;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手术组17例,其中男童11例、女童6例,年龄范围为1个月至6岁。对两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根治率、病死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氧合改善程度高于改良B-T分流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6.9)%vs.(25.4±4.6)%,t=-3.357,P=0.008]。改良B-T分流手术组和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分别为(3.1±1.5)d、(4.0±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5,P0.01);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27.10±18.60)h、(34.30±16.15)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4,P=0.417)。两组患儿术后肺部渗出分别为11.11%(1/9)和23.53%(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584,P=0.445)。术后每6个月行心脏彩超或CT检查,评价心脏功能及肺血管发育情况,随访6个月至5年,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Nakata指数改变明显高于B-T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62±26.74)vs.(56.21±14.37),t=-3.860,P=0.008]。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根治手术时间间隔为(15.10±3.22)个月,短于改良B-T分流组的(18.56±5.4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15)。通过随访发现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手术根治率为47.06%,改良B-T分流组手术根治率为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500)。改良B-T分流手术组患儿术后早期院内死亡1例,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患儿术后早期无死亡病例。结论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术相对B-T分流术可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氧合情况改善明显,但术后肺部渗出增加,重建的主肺动脉内径尚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CHD患儿,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胸骨正中切口手术,观察组实施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比较2组总有效率、切口满意度、手术一般情况(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相关情况(胸腔引流量、术后监护时间、术后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FPS-R)评分、麻醉后(T1)、术毕(T2)、入监护病房(T3)、拔管前(T4)呼吸功能指标,即呼吸道峰压(PIP)及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切口满意度[90.70%(39/43例)]高于对照组[62.79%(27/4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2,P=0.002)。2.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68.94±8.26)min、(2.33±0.21)h、(28.79±7.32)min,与对照组[(67.11±9.11)min、(2.25±0.31)h、(30.02±6.88)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观察组术中失血量[(89.87±11.25)mL]少于对照组[(105.91±31.0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9,P=0.002)。4.观察组术后监护时间[(30.55±10.39)h]、术后辅助通气时间[(9.68±2.19)h]、住院时间[(9.61±2.17)d]、胸腔引流量[(90.36±26.14)mL]、住院费用[(36956.15±1097.84)元]均低于对照组[(41.39±9.93)h、(12.72±3.81)h、(12.33±3.15)d、(163.24±29.36)mL、(45271.97±1134.5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46、4.536、4.663、12.157、34.540,均P<0.01)。5.观察组术后1 d、2 d、3 d、4 d FPS-R评分分别为(4.02±0.41)分、(3.41±0.15)分、(2.55±0.20)分、(1.16±0.27)分,低于对照组[(5.21±0.89)分、(5.02±0.63)分、(4.12±0.67)分、(3.05±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63、16.302、14.724、26.128,均P<0.01)。6.观察组T1、T2、T3、T4时刻p(A-a)(O2)及PI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8%(3/43例)]与对照组[4.65%(2/43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不影响CHD患儿呼吸功能,可提高切口满意度,减少失血量,加快患儿术后恢复,改善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术中熟练准确操作可减少或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抽动障碍(TD)与EB病毒(EBV)、人巨细胞病毒(HCMV)、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TD患儿49例为病例组.健康对照组为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7例.检测二组外周血EBV DNA水平、咽拭子MP DNA水平及尿HCMV DNA水平,并检测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gA、IgG、IgM水平.结果 病例组EBV、MP及HCMV的DNA检出率分别为22.49%、14.29%及6.12%;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13%、2.13%及0,病例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5).病例组CD4+T淋巴细胞、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分别为(34.71 ±4.62)%和0.96±0.22,较健康对照组[(40.02±2.53)%、1.31±0.07]显著降低(Pa<0.05);CD8+[(36.28±3.95)%]较健康对照组[(30.65±6.51)%]显著升高(P<0.01).而CD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IgG[(9.43±2.95)g·L-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6.23±3.13) 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BV、HCMV、MP等感染引起的免疫紊乱可能是导致儿童TD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内毒素的变化,探索HFMD患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以及上述指标对重型HFMD肠黏膜屏障受损的敏感性及预警作用.方法 选取西安市儿童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470例 HFMD住院患儿为研究组,同期儿保科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根据病情轻重将研究组分为普通组(n=300),重症组(n=110)及危重症组(n=60例).比较上述各组患儿的血浆DAO、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27.670 ± 6.273)mg/L]较对照组[(25.585 ± 5.177)m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5,P<0.05);DAO[(3.205 ± 0.956)U/L比(3.135 ± 0.884)U/L,P>0.05]、内毒素[(1.186 ± 0.486)U/L比(1.091 ± 0.494)U/L,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严重程度HFMD患儿的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88,P<0.05), DAO、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09、2.296,P>0.05).组间两两比较,危重症组血浆D-乳酸水平[(32.502 ± 4.756)mg/L]明显高于重症组[(29.872 ± 6.468)mg/L]、普通组[(25.896 ± 5.691)mg/L]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危重症HFMD患儿存在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血浆D-乳酸在肠黏膜屏障损伤早期明显升高,相对于DAO和内毒素,血浆D-乳酸是重症、危重症HFMD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可起到早期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和胫骨骨折患儿骨与骨膜标本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水平,明确OPG及RANKL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骨与骨膜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可能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由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7例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组)和10例胫骨骨折患儿(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BC法检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和对照组骨及骨膜中OPG、RANKL的表达,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发现OPG在CPT组(0. 08±0. 03)骨膜中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 11±0. 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805,P 0. 01); RANKL在CPT组(0. 24±0. 07)骨膜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 15±0. 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707,P 0. 01); CPT组(2. 37±0. 29)病变胫骨骨膜中RANKL/OPG比值高于对照组(1. 09±0.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 792,P 0. 01)。OPG在CPT组(0. 17±0. 09)胫骨中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 26±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895,P 0. 01); RANKL在CPT组胫骨中的表达量(0. 68±0. 13)高于对照组(0. 33±0. 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4,P 0. 01); RANKL/OPG比值在CPT组(5. 12±0. 60)胫骨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 12±0.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4,P 0.05)。结论 RANKL/OPG失衡可能是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出现胫骨不愈合和骨吸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感染性脑水肿大鼠脑皮质一氧化氮 (NO)及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 2表达 ,探讨皮质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观察大鼠感染性脑水肿组与假手术组 2 4h脑含水量、钠、钾含量、脑组织HE染色、脑皮质匀浆NO-2 /NO-3 含量及脑皮质Bax、Bcl 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结果 感染性脑水肿组大鼠的脑组织钠含量与含水量较假手术组大鼠高 ,而钾含量较假手术组低。感染性脑水肿大鼠脑皮质匀浆NO生成 [(82 .4± 15 .9)nmol/ g]较假手术组大鼠 [(5 5 .6 8± 16 .30 )nmol/ g]明显增多 (t=6 .16 6 P <0 .0 1) ,其皮质神经细胞Bax表达 [(6 5 .8± 10 .7) % ]较假手术组 [(34.5± 12 .0 ) % ]显著增多 (t=5 .337 P <0 .0 1) ,而Bcl 2表达 [(2 1.3± 6 .1) % ]较假手术组 [(5 8.3± 18.7) % ]明显减少 (t=7.4 36 P <0 .0 0 1)。感染性脑水肿大鼠脑皮质中NO数量与Bax阳性数呈正相关 (r =0 .5 87 P <0 .0 1)。结论 感染性脑水肿大鼠脑皮质在感染后 2 4h有凋亡发生 ,其皮质中NO分泌增多可能是导致脑皮质细胞凋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肛穴肛门直肠成形术在女婴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69例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女婴的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2组:行经肛穴肛门直肠成形术者34例(A组);行前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者35例(B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近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术后6个月Rintala评分)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比较;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Rintala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A组手术时间[(80.18±9.29) min]及术后住院时间[(6.10±1.52) d]均短于B组[(103.85±8.26) min、(7.63±2.40)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0、2.62, 均P<0.05);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Rintala评分总分A组[(19.36±0.93)分]较B组[(18.76±0.44)分]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 P<0.05)。近期并发症:A组4/34例(11.8%), B组7/35例(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日间手术模式治疗小于1岁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价值。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小于1岁的腹股沟斜疝患儿57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用日间手术模式治疗将患儿分为日间组和对照组(常规住院流程治疗),进一步根据是否采用腹腔镜手术分为腔镜日间组(n=41)、腔镜对照组(n=211)、开放日间组(n=192)和开放对照组(n=127)。腔镜日间组和腔镜传统组患儿平均年龄分别为(8. 2±2. 6)个月和(8. 9±2. 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536,P=0. 126);双侧腹股沟斜疝比例分别为34. 14%(14/41)和40. 76%(86/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627,P=0. 428)。开放日间组和开放传统组患儿平均年龄分别为(8. 7±2. 8)个月和(7. 1±3. 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126,P 0. 001),双侧腹股沟斜疝的比例分别为16. 67%(32/192)和21. 26%(27/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070,P=0. 301)。比较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的日间手术模式和传统住院手术模式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再次就诊率、非计划再次入院率和日间手术延迟出院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日间组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上优于对照组(P 0. 05)。日间组当日手术取消率为4. 72%(11/233),低于对照组的13. 31%(45/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 512,P=0. 001)。日间组术前禁清饮时间(132±5) min,短于对照组的(148±1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 483,P 0. 001)。日间组术后初次进食清饮和奶的时间分别为(49±7) min和(124±12) min,短于对照组的(124±12) min和(305±35)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2018年10月起日间流程患儿术前予右美托咪定滴鼻镇静,进入手术室的哭吵发生率为22. 2%(6/27),低于对照组的73. 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 757,P 0. 001)。日间组术后哭吵发生率为30. 39%(31/102),低于对照组的61. 80%(5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 939,P 0. 001)。在并发症方面,日间组术后发热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5. 15%和3. 00%,低于对照组的10. 36%和11. 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非计划就诊率日间组为2. 15%,与对照组(2. 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4,P=0. 951)。两组患儿均无非计划入院患儿,日间组有3例(1. 29%)延迟出院,对照组有1例腹股沟斜疝复发。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日间手术模式治疗小于1岁腹股沟斜疝安全可行,并优于传统住院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对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n=8)、低氧组(n=8)和低氧+SO2组(n=10,给予Na2SO3/NaHSO3).对低氧组和低氧+SO2组大鼠进行低氧处理21 d.同时对照组置于常氧环境.检测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并通过光镜检测肌型小动脉相对中膜厚度(RMT),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肺小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检测血浆SO2含量.结果 低氧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5.12±0.51)kPa]较对照组[(2 25±0.50)Ida]高(t=5.091,P<0.01),低氧组肺动脉RMT测定值(9.66±1.27)较对照组(6.83±1.57)高(t=3.392,P<0.01),超微结构观察显示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体积增大变性,内弹力层疏松厚薄不均.平滑肌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器丰富,细胞间见胶原原纤维增多,同时低氧组血浆SO2含量[(27.01±4.17)tunol/L]较对照组[(33.36±5.62)μmol/L]低(t=3.767,P<0.05);低氧+SO2组大鼠的肺动脉平均压[(3.94±0.33)kPa]较低氧组[(5.12 ±0.51)kPa]低(t=2.712,P<0.01),低氧+SO2组RMT测定值(6.97±1.83)较低氧组(9.66±1.27)低(t=3.009,P<0.01),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给予SO2干预后上述改变较低氧组明显改善,同时血浆SO2含量[(29.89±4.52)μml/L]较低氧组[(27.01±4.17)μmol/L]高(t=1.263,P>0.05).结论 SO2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结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分析腹壁缝合穿刺针辅助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小儿外科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5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采用腹壁穿刺针辅助法治疗,21例采用传统三切孔法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等指标。结果 55例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穿刺针组与三切孔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6. 3±5. 8) min和(55. 1±6. 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853,P 0. 05);穿刺针组与三切孔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 9±1. 9) m L和(8. 3±3. 8) 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980,P 0. 05);穿刺针组与三切孔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7. 1±8. 1) h和(26. 3±8. 9)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 785,P 0. 05);穿刺针组与三切孔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 0±1. 6) d和(6. 9±3. 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432,P 0. 05);穿刺针组与三切孔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和3%,无统计学差异(χ2=0. 030,P 0. 05)。结论采用穿刺针辅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安全有效,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疤痕更加隐蔽、美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建立短肠后的肠适应代偿模型,对短肠综合征发生后剩余肠管的适应性形态和功能改变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短肠后剩余肠管的变化以及如何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SBS大鼠模型组,即通过肠切除肠吻合手术制造SBS大鼠模型;另一组为假手术组,即对照组。通过苏木精-伊红(HE)和AZAN胶原染色研究短肠综合征大鼠肠适应后肠管形态学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实验研究短肠综合征后肠管神经元、神经纤维、ICC细胞、平滑肌细胞的改变;通过器官浴槽实验研究乙酰胆碱诱导平滑肌肌条收缩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前两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t=0.890,P=0.382),术后1周,SBS组与对照组大鼠体重分别为(264.83±64.30)g和(319.50±42.89)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2,P=0.033);术后2周,SBS组与对照组大鼠体重分别为(317.71±63.50)g和(355.10±36.11)g,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P=0.109);术后2周,SBS组大鼠吻合口近端肠管及远端肠管周长分别为(28.88±2.71)mm和(19.65±1.66)mm,对照组分别为(14.50±1.50)mm和(15.10±3.10)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46,P0.001;t=4.006,P=0.002);术后2周,SBS大鼠与对照组标记两点之间肠管长度分别为(56.19±2.97)mm和(52.10±2.10)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9,P0.001);HE染色结果提示SBS组与对照组肠壁平滑肌层分别为(124.38±56.01)μm和(64.75±26.81)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9,P0.001);SBS组与对照组绒毛长度分别为(488.16±123.31)μm和(311.63±67.68)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4,P0.001);SBS组与对照组隐窝深度分别为(164.28±42.31)μm和(122.69±19.92)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6,P0.001)。AZAN染色结果提示SBS组的部分肌纤维被胶原替代。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短肠综合征大鼠增生肠管的肠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较对照组数量增多,ICC细胞减少,平滑肌肥厚明显;器官浴槽实验提示在中低浓度(10-7mol/L,10-6mol/L,10-5mol/L)的乙酰胆碱刺激后,SBS组大鼠平滑肌活动的强度明显弱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不同浓度的t值和P值依次为t=-3.465,P=0.001;t=-3.312,P=0.002;t=-2.080,P=0.042)。在高浓度时(10-4mol/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2,P=0.083)。结论短肠综合征使得大鼠肠道平滑肌层的运动模式有所改变,其中神经元的数量增加,但对乙酰胆碱的反应减弱,ICC细胞数量减少,肌纤维被胶原蛋白替代。这一系列变化都是肠管结构和功能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和开腹阑尾切除术(OA)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小儿复杂性阑尾炎100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LA组和OA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腹腔脓肿及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LA组有24例中转开腹手术,Trocar孔/切口感染发生率(6.1%)较OA组(11.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腹腔脓肿发生率LA组较OA组高(7.4%vs 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LA组手术时间较OA组长[(54±12)min vs (53±14)min],且费用较OA组高[(7305±426)元vs (7255±435)元],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6,P=0.066).结论 LA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术后腹腔脓肿发生率偏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确诊为穿孔性阑尾炎患儿148例,其中68例采用腹腔镜(LA组)手术治疗,80例采用开腹(OA组)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下床活动时间:LA组较OA组短(18.2±2.4 h vs 25.5±4.7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P0.001);术后排气时间:LA组较OA组短(32.6±8.4 h vs 53.0±6.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P0.001);住院时间:LA组较OA组短(7.0±1.4 d vs 9.3±2.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23);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LA组1例(1.5%),OA组15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P0.001);残余感染发生率:LA组0例,OA组7例(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P0.001);肠梗阻发生率:LA组1例(1.5%),OA组8例(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18)。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且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小儿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氧疗时血浆中氧化及抗氧化水平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氧疗时新生儿血浆中抗氧化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需氧疗的新生儿 3 8例 ,其中早产儿 2 0例 (A组 ) ,足月儿 18例 (B组 )。分别于吸氧前、吸氧后 3d、7d各测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SH px)、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并以同期住院的不需氧疗的早产儿 2 0例 (C组 )及正常足月儿 (D组 )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GSH :早产儿出生时GSH水平较足月儿低 (P <0 0 5 ) ,A组吸氧 3d及 7d时GSH较给氧前 (0d)时明显下降 ,且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GSH px :早产儿出生时GSH px水平早产儿较足月儿低 (P <0 0 5 ) ,B组GSH px活性于吸氧 3d[(76 0 0±6 3 9)U/L]及 7d[(87 3 5± 7 80 )U/L]时较 0d[(66 65± 7 65 )U/L]明显增强 ,且 7d时更为显著 (P <0 0 1) ;而A组变化却不明显。③GST :早产儿出生时GST含量较足月儿高 (P <0 0 5 ) ,而氧疗后 3d均出现明显下降。④MDA :氧疗后 7d时MDA含量A组 [(6 80± 0 92 ) μmol/L]、B组 [(4 2 7± 0 76) μmol/L]分别较 0d[(5 48± 1 0 3 )μmol/L、(2 98± 0 5 6) μmol/L]明显增加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浆中GSH、GSH px、GST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