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HIS中手术室信息探讨手术室的效率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榕  李恒 《卫生软科学》2005,19(6):422-423
[目的]了解手术室工作状态,以合理利用手术室资源。[方法]提取医院局域网中有关手术安排、手术过程、麻醉、手术科室、手术间的工作状态进行统计。[结果]工作日手术间平均日均工作30.13小时,节假日日均工作5.49小时;个别手术间利用率偏低。[结论]节假日安排手术潜力更大;手术间没有满负荷运转。若仍需安排手术,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手术室管理。医院手术室的利用率直接关系到外科病人的周转,如果手术室工作效率不高,不仅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会延长患者无效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精益管理在地市级医院手术室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是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编制病床2 300张,现用手术室是2001年投入使用的,只有15个标准手术间。近2年来手术量迅速增长,平均每工作日约70台次,年手术量30 000台次;有麻醉医生25名,手术室护士35名,医护人员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在有限的医护人员及手术室设施资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及手术台的利用效率.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医院决定借鉴一些先进企业理念和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引人精益管理ll_.并以手术室为窗口,开展手术室流程精益管理项目。  相似文献   

3.
我院是一所现代化的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担负着十余个不同专业科室的手术治疗工作,手术室内设十个手术间,每个手术间内设置一台手术床,平均每天实施二十几台的手术.手术室的工作十分繁重,人员编制不足,手术及麻醉用药量极大,药品种类太多,特别近几年一些新特药在手术室的广泛应用,更加重了手术室药品的管理难度,为确保手术、麻醉及抢救的协调运行,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订了有效的药品管理制度,专人负责药品统计、分发、管理.明确责任,大家协助,从而使药品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现已取得满意的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相似文献   

4.
如何促使医院手术室高效、科学运转,提高手术工作效率,是手术室工作人员及手术相关科室应共同思考的问题.针对目前我院手术室择期手术接台等待时间过长、手术台次安排低效的情况,我们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对我院骨科病区的接台手术护送时间进行控制,优化工作流程,从而缩短骨科接台手术患者的护送时间,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笔者查阅我院14份“手术工作情况”报表及l992年1778例无菌手术病人的住院卡片与病案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及切口化脓率的分科、分病种进行统计.分析了变化原因,对降低无菌手术切口化脓率和提高手术质量提出了建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手术室是医院的关键科室,手术室的感染控制与无菌管理是保证外科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手术间最基本的条件是清洁无尘,首先明确只有在清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无菌管理[1],手术室每日手术前、每天手术后及每台手术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每周要彻底大扫除一次,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可有效的加强洁净手术室的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本院手术室有34个手术间,分布区间较大,加强清洁管理非常必要.自2011年采用了手术间三级清洁管理体系,通过实践取得显著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面对手术台次需求日益增多及手术开台普遍延迟的情况,经过对手术间运转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循证医疗管理的方法,管理者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持续跟进.通过术者参与手术时间预估、明确手术开台和接台工作时间点、规范手术开台、接台工作细节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间利用不足或过度利用现象,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手术室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联合标准操作规程(SOP)在手术室物表周期性清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6月医院手术室物表周期性清洁情况,共开展521台手术,清洁144次;根据结果查漏补缺,制订PDCA循环管理法联合SOP的管理方案并于2020年7—12月实施,此期间共开展手术496台,清洁144次;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物表清洁效果、清洁手术间平均耗时、护理质量及各科室术后感染情况。结果 实施后,手术室物表清洁缺陷率、质控率均低于实施前,物表荧光标记清除率高于实施前,清洁手术间平均耗时短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的仪器设备管理、巡回护士配合技能、消毒隔离质量、手术室器械准备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各科室术后总感染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联合SOP可改善手术室物表周期性清洁效果,提升护理人员护理质量,降低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手术室软件系统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管理是将计算机、通讯技术、系统及信息论等广泛运用到管理上来 ,形成一系列的组织管理方法和组织管理技术。我院尝试在手术室运行管理信息软件操作系统 ,以便手术室能够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方法 ,进行科学化管理。一、手术室软件系统的框架与功能手术室护士工作站是医院管理信息软件的一个子系统 ,它包括手术的申请 :手术预约、手术安排及修改、预约及非预约病人的术后登记和医疗工作质量等的数据录入 ;查询与统计 :手术间占用情况、医疗工作月报表、全院各科手术情况、医生工作量查询以及手术类别的分类统计等 ;系统维护 :手术室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层流手术室连台手术时室内浮游菌污染情况.方法:采用沉降法研究室内微生物含量,"五点法"布局采样,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开始麻醉时采样1次,手术切皮开始后30min再采样1次;对照组连台之间使用清水将手术设备等表面擦拭干净,地面用清水清洁,然后关闭手术间自净≥25min后进行第2台手术,试验组常规清理术后用物,使用清水将手术设备等表面擦拭干净,立即进行第2台手术.结果:两组第一台与第二台术前和术中,相对应的平板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台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1,P>0.05).结论:层流手术室可以有效维持手术间空气清洁状态,可以直接接台手术,无需间隔自净等待,人员流动及开关门频率与层流手术室空气中浮游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杨连建  刁华  李婷  蒲杨  金凤  王宏 《现代预防医学》2020,(11):1980-1984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对重庆沙坪坝8所中小学,共5306名在校学生,进行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调查分析。结果 该区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9.21h,不同性别、学段和区域的学生,睡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生睡眠时间在<8h,8~8.9h,9~9.9h和≥10h的构成,分别为13.47%,25.63%,29.95%和3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作日平均入睡时间为21:00,周末节假日为22:00;工作日平均睡眠时间为8.87h小时,周末为10.0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49%和9.18%,超重肥胖检出率随睡眠时间的缩短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了性别、学段和区域等因素后,以睡眠时间≥10h作参照,发现周末节假日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间<8h的OR值为1.81(1.09~2.86),<9h的OR值为1.58(1.12~2.19)。结论 周末节假日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应重点改善学生周末节假日的睡眠状况,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了解医院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控制院内病原菌感染。方法: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从医院的工作环境、物品和器械分别取样,进行微生物检测,以此了解微生物污染情况。结果: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物品所受微生物污染情况有较大区别。其中,手术室、血库工作台、注射室台面、口腔科工作台等带菌量较低(0 CFU/cm2~499 CFU/cm2),供应室、取药窗口、各种医疗工作台、医护办公桌椅面、病历、化验单等带菌量较高(500 CFU/cm2~4999 CFU/cm2),门诊服务台、收费及挂号窗口、急诊观察室、普通病房桌椅面床栏、门把手、工作人员手掌等带菌量最高(5000 CFU/cm2~29999 CFU/cm2)。结论:摸清不同工作环境和物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对于预防医院内病原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工作状态下口腔科诊室的空气质量。方法使用空气消毒机连续30 d,每天对一面积为15 m2的口腔诊室进行2次消毒(早晨7∶00和下午13∶00,每次1 h),对工作过程中的诊室内空气连续采样(8∶00-17∶00,每小时1次,不包括13∶00),观察空气菌落数变化。结果上午8∶00的空气采样菌落数均值为(275.70±81.87)CFU/m3,9∶00-17∶00的空气采样菌落数均值为(411.80±175.66)~(968.10±204.14)CFU/m3。静态消毒后空气菌落数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而持续1 h后空气中的菌落数明显超标(>500 CFU/m3)。结论为保证口腔诊室空气质量在工作状态中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建议采用动态消毒措施并观察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紫霞  陈润芳 《现代医院》2013,13(5):110-114
目的探讨A-N两班制排班模式在优质病区的运用,使有限的护理人力达到更优化的组合,来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排班的满意度。方法将创优病区普外科采用APN排班模式的阶段为对照组,采用改革后A-N两班制排班模式的阶段(即A代表上午班,上班时间8:00~16:30;N代表夜班,双人上班,上班时间16:30~次日08:00,其中22:00~次日02:00时间段可休息1人,02:00~06:00时间段可休息1人)为实验组,评价两组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护士对排班的满意度等效果。结果实施A-N两班制排班模式后创优病区的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护士排班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PN连续性排班模式病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N两班制排班模式能满足当下护士的需要,值得基层医院优质服务病区在排班方面借鉴。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Anomalous variations in live births on February 29/March 1, April 1/April 2 and the days before the New Year holidays/New Year holidays have been reported in Japan. The distribution of live births was investigated on those days and whether or not such dates were selected due to obstetric intervention is discussed.

Methods

Using a method similar to the \(\overline{\text{X}}\)–R control chart, anomalous variations in the hourly number of live births were detected. The number of unusual births was estimat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live births at 13:00–16:59 hou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from December 24 to 28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from December 29–January 3, February 29, and April 1, especially on weekdays. In hospitals, the increases from 9:00–12:59 and 13:00–16:59 hours from December 24 to 27 were approximately 10 and 25 %, respectively, of the expected births for those times in the mid-1980s; thereafter, the rates were 30 and 35 %. After 2000, the child births at 13:00–16:59 hours on February 29 and April 1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35 % in hospitals and clinics. The numbers of live births at 0:00–0:59 hou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March 1 and April 2 until 2001.

Conclusion

Anomalous variations at 0:00–0:59 hour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fictitious reporting on birth certificates. Anomalous variations from 13:00 to 16:59 hours on weekdays suggest that many individuals may avoid obstetric intervention on February 29 and April 1 and that the number of higher-risk deliveries ma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in the daytime on the days before the New Year holidays due to obstetric interven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asons.
  相似文献   

17.
医疗质量指标的动态描述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动态指标动态评价医院工作状态。方法:制订动态指标的参考值,利用控制图完成对指标的控制。结果:空床数,占床比,在院平均住院日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以周历为一个周期。外科受节假日影响较大。结论:动态指标控制有利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基于病种的动态指标更具实际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万级以上手术室延长手术台使用时间的可行性,提出新的符合手术室洁净分级的无菌手术台使用时间标准。方法采用平板暴露法及物体表面涂抹法分别对医院万级洁净手术室进行空气微生物检测及无菌手术台上物体表面微生物检测的采样,取样时间为0、5、6、7、8h,取样后立即送细菌培养并计算每个时点的污染率。结果在万级洁净的手术室铺好的无菌手术台可保持较长时间的无菌状态,各时点的污染率分别为0、0、1.19%、1.19%、0.85%,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现今万级洁净手术室的条件下,动态空气细菌监测指标可以灵敏地显示,即使〉4h后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无菌状态。  相似文献   

19.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护士心理健康的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护龄1年以上的护士711人,其中急诊科护士158名,内科护士213名,外科护士193名,手术室护士147名,以商场营业员725人为对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组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敌对及总因子得分分别为1.78±0.44、1.87±0.58、1.78±0.43、1.51±0.40、1.64±0.41及1.57±0.38,高于对照组的相应因子得分1.54±0.46,1.67±0.50、1.55±0.50、1.36±0.35、1.57±0.40及1.5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科室护士心理状况不尽相同,急诊科护士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其次为内科护士,因子得分(除偏执)均高于其他科室护士(P〈0.01),外科与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工龄较长的护士主要心理问题为: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工龄较短的护士主要心理问题为:恐怖。[结论]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敌对是护士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急诊科护士更为严重,不同工龄对心理问题的影响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为持续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小组讨论、专家函询、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审议等确定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于2021年10月-12月在全国19家三甲医院手术室进行试应用。结果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涵盖结构指标2项、过程指标5项、结果指标1项。19家医院手术室护士与手术间比例中位数为3.2:1,工作日手术间平均开放时间为9.89 h,手术安全核查正确执行率、手术物品清点正确执行率、外科手消毒正确率、手术标本管理规范合格率、手术间环境卫生消毒合格率、术中2期及以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合计率分别为83%、86%、83%、88%、95%、0%。结论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为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了工具,为持续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