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病例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4.2岁,7例手术病理证实外,其余13例内科保守治疗后,血管内充盈缺损消失。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0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7例,肠系膜下静脉栓塞1例。直接征象为血管内充盈缺损(20例)。间接征象为肠壁增厚(12例)、肠壁薄纸样改变(5例)、缆绳征(4例)、肠壁积气(3例)、门脉积气(2例)、肠系膜密度混浊(6例)、肠腔扩张积液(8例)及腹腔积液(9例)。结论螺旋CT是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一种快速、准确、无创检查方法,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良好的肠系膜血管图像,螺旋CT能给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的问世,使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其快速和大范围的扫描,对于诊断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系统的病变发挥了很大价值,通过对原始扫描图像的后处理,使临床医师更直观的了解血管的病变,为手术和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笔者收集了近2年来的12例上肢急性动脉栓塞的CT血管造影(CTA)病例.回顾性总结其扫描技术,后处理技术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怀疑PE经SCTA明确诊断的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累及97处肺动脉及其分支.直接征象:部分性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即轨道征;完全阻塞.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扩大,胸腔积液,肺梗死灶.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栓塞能明确诊断,是安全、无创、快捷的诊断方法,易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讨论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能力。方法:21例行全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90ml,流率3ml/s,延迟25s,层厚3.2mm,重建间隔1.6mm。对所有病例均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面阴影显示、容积显示与仿真内镜处理。结果:各种后处理方法中,以最大密度投影法能最佳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容 积重建的能力与最大 密度投影法近似,表明阴影显示和仿真内镜各有优势,多平面重建对肠系膜上动脉的整体显示能力不足。结论:最大密度投影法和重建能较好地显示出肠系膜上动脉的整体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指导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脑动脉瘤患者48例,行SCTA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与载瘤动脉、邻近其他结构的关系,选择最佳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角度,测量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大小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夹角,以指导血管内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周内行DSA造影,合适病例行GDC栓塞治疗,将S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1)SCTA检出了DSA确诊的56个脑动脉瘤中的53个(94.6%),正确诊断51个(91.1%)。(2)43个脑动脉瘤选择血管内GDC栓塞治疗,SCTA选择的血管内治疗的最佳投照角度与DSA相符41个(95.35),SCTA测量这41个动脉瘤的瘤体与载瘤动脉夹角、瘤体及瘤颈大小并分别与DSA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SCTA选择最佳投照角度及测量数值应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为准,结合表面遮盖法(SSD)图像。结论 SCTA不仅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术前准确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64层螺旋CT全腹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的15例AMI.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完全栓塞1例,不完全栓塞2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2例.结果 15例AMI直接征象:动脉期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可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或部分栓塞(3例).静脉期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可诊断为肠系膜上静脉完全或部分栓塞(12例);间接征象“缆绳征”12例,肠系膜水肿10例,肠管壁增厚12例,肠管扩张、积液8例,肠壁强化减弱7例,其中2例可见节段性未强化区,腹水6例,肾前筋膜增厚4例,肠壁积气2例.平扫肠系膜上动脉或上静脉高密度征7例(静脉栓塞6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累及门静脉、脾静脉6例,其中4例在增强扫描时,可见肝脏异常低灌注区.结论 64层螺旋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及时准确,应作为临床怀疑肠系膜血管疾病首选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下静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腹部增强CT扫描221例连续病例,全部用16层螺旋CT做三期增强扫描。运用容积重建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2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作为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21例中207例(94%)显示IMV主干,159例(72%)显示一级分支,68例(31%)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207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12%,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9%,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69%。在正常组和肝硬化组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多数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相似文献   

8.
64排螺旋CT明确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图1腹部血管造影横轴面图像显示腹主动脉充盈良好,肠系膜上动脉周边密度略高,中央未见充盈,提示有栓子形成(箭)。图2腹部动脉血管VR重组示腹主动脉及其它动脉显示良好,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显示截断征(箭)。病例资料患者,男,61岁。早晨起床后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下腹部剧烈绞痛,以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CT肺血管造影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而广泛采用。随着16层螺旋CT的普及应用,肺栓塞的检出率逐渐提高,肺栓塞已不再是以往被认为的少见病。本文对14例成功检出的肺栓塞的影像表现及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栓塞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结果与CT诊断相符5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和肠系膜上静脉栓塞4例。误诊为绞窄性肠梗阻1例。结论:螺旋CT能快速无创伤地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血管造影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螺旋CT血管造影杜湘珂,朱锡旭,沈复兴,罗德馨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是指利用螺旋CT[spiral(helical)CT]在受检查者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的高峰时期,进行连续解剖及病...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目的 研究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16层螺旋CT扫描机 (SiemensSensation 16 )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 4 9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层厚 3mm行胸部增强扫描。利用原始数据行层厚 1mm的轴面及多平面重建 (MPR)。比较层厚 3mm、1mm的轴面图像及MPR图像。结果 CT诊断肺栓塞 4 2例。病变共累及肺动脉 35 2支。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 ,三种图像检出结果一致。但对于肺段及亚段动脉栓塞 ,层厚 1mm较 3mm显示率高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1mm的MPR较轴面图像显示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 ,应当作为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韩萍 《放射学实践》1999,14(3):200-202
螺旋门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根据血液循环时间在靶血管内造影剂高峰期进行螺旋扫描、采集容积资料,然后通过影像后处理如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获得血管影像的方法。由于螺旋CT扫描速度快,故可选择性地在腹主动脉、腔静脉、肝、肾、脾等器官动脉期、静脉期分别成像。CTA不仅是评价多种血管病变有希望的检查技术,而且由于它是Cf与血管造影技术的结合,还可对腹部实质器官如肝脏分别进行全肝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成像,动态观察肝脏和肝肿瘤的血流情况,达到对肝脏占位病变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目的。造影利进入体内的…  相似文献   

14.
15.
肠系膜血管是腹部的重要组织,由于随腹式呼吸及胃肠蠕动其解剖走行变异大,其病变是腹部较常见的一组疾病,以往受检查条件限制,临床医生往往认识不足,易导致严重后果。目前,随着医学影像发展,其诊断方法较多。主要就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MMSCTA)在肠系膜血管解剖及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性改变的11例患者,均经DSA或手术证实。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对SMAT的CTA表现及肠系膜、肠管等的继发性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例CT增强扫描表现均为肠系膜上动脉增粗和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可见肠腔扩张、积气、积液和/或液-气平面7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增厚及强化程度减低或不强化8例;肠系膜水肿5例,肠系膜积液2例;气体集聚2例,分别位于肠壁、肠系膜内及腹腔。结论:MSCT能够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病变进行快速、及时、准确地诊断,并能判断肠管缺血的程度,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是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病变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磁共振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非创伤性技术发展起来。螺旋CT问世后又出现了另一种小创伤性血管检查技术-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螺旋CT血管造影就指利用螺旋CT在受检查者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的高峰时期,进行连续解剖及病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然后利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最终重建成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病变的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技术优势。材料和方法:采用GE公司的Lightspeed十六排螺旋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脑肿瘤等共76例病人行CT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1例AVM和2例动脉瘤进行了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另外7例颅内及颜面部AVM及7例脑肿瘤病人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76例病人CTA检查结果如下: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7%(72/76)。发现动脉瘤6例,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9例AVM,清楚地显示了AVM的畸形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7例脑肿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颅骨间的三维关系;Moyamoya病1例,清晰显示了基底节区的烟雾血管。结论: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可显示更细小分支,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显示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三维空间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2 4例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病人 ,先行螺旋CT平扫 ,后经肘静脉注入 10 0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 ,延迟 15s和 30s行 2次扫描。结果 平扫的间接征象 :肺纹理稀疏 12例 ,肺梗死灶形成 11例 ,肺动脉高压 3例 ,胸膜肥厚 4例 ,胸腔积液 8例。增强后的直接征象 :充盈缺损 (附壁性 32支 ,部分性 30支 ,完全性 92支和中心性即轨道征 15支 )和动脉面细小 14支。结论 螺旋CT扫描速度快 ,图像清晰 ,不遗漏小病灶。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伤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脏动脉瘤系腹主动脉所属各内脏及其分支所产生的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报道近3000例,其中国内110多例,中山医院报道 63例,其发病率占动脉瘤的 0 .2%,依次为脾动脉瘤60%,肝动脉瘤20%,肾动脉瘤1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干主动脉瘤4%,胃十二指肠、胰十二指肠动脉瘤偶有报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未破裂死亡率8.5%,瘤体破裂的死亡率达75%~80%[1],因此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对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大意义。有关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